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走来,碧江区桐木坪乡棉花坪村的故事徐徐展开。

从最早开始种黄桃,接着在田地种果蔬,在山上种枣种李、种蓝莓,到后来引进黑斑蛙养殖、搞生猪代养,扶贫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落地生根,产业从无变有,渐渐的,曾经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开始发生巨变,逐步形成山上养殖、山腰水果、山下蔬菜的产业新格局。

黄桃培训图片_20180507083228.jpg

现场讲解黄桃种植技术

棉花坪村作为省级一类贫困村之一,地处碧江区南端,共17个村民组887户3006人,其中贫困户162户504人,耕地面积2715亩,森林覆盖率为57%,生态资源丰富。

作为棉花坪村最早一个种黄桃的果农,姚国军依靠多年在湖南麻阳黄桃果园务工积累起来的经验,2013年返回家乡投上积蓄种了100亩地黄桃,2015年初挂果略见效益,在去年果园的收益达到了20多万元。

“我们给果树疏果有个原则,是由内到外、由上到下把病果、虫果、畸形果疏出,再一个是被鸟啄过的那些果,就给它疏出了就可以了,这样能够保持果实品质通风透光,它的甜度也能够提高。”寻声走去,碧江区桐木坪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红军正在果园指导果农疏果、防病虫,确保今年的丰收。

富起来了不忘乡亲。尝到甜头的姚国军成立蓝辽生态农业合作社,把竹坳、半沟两个村民组的29户农户吸纳为社员,同时,新建黄桃面积200多亩,优先解决精准脱贫户就近就地务工,年底贫困户分红达到上万元。

据村民罗桂芝介绍,村里产业都在屋边,村里的人都不外出打工了,都在屋边做活,一天挣个百把块钱。

家乡的好环境吸引越来越多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在春晖社的带动下,去年,青年刘海军与叔父刘仁礼一起回乡,在腊洞河组流转40亩撂荒地,当年4月,从湖南岳阳首次引进10万元200多万尾黑斑蛙苗。由于技术上不过硬,最后以失败收场,最初的失败给他俩造成了“阴影”。

“等于是第一次我们吃了技术上的亏,第一次投下的苗全部死完了,然后紧接着我们就进来第二次苗,第二次我们就长了个心眼,数量控制在80万尾左右,两万多块钱,就是想通过饲养成功过后再来扩大养殖规模。”交流中,仁海生态蛙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海军娓娓道来。

诚然,养蛙首先得懂技术,没有技术就永远没有保障。两人专门前往岳阳养蛙基地学习培训,直到本领在手。回来后,叔侄俩一边摸索,一边养蛙,平日里,借助微信《致富经》平台在线学习养蛙技术,他们的养殖技能逐渐走向成熟。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我们向农户推荐了一些新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户的脱贫的信心,所以我们从相关部门请了一些专家来到田间地头对他们手把手的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推荐他们去一些相关的网站,比如说《致富经》、《农广天地》下载一些最新最科学的种养殖方面的知识,来运用到产业的推广中。”碧江区桐木坪乡棉花坪村第一书记李勇军侃侃而谈。

青蛙图片_20180507082911.jpg

养蛙基地

现在,刘海军的养蛙场逐渐走出了困境,目前,蛙场的存栏量达到1万斤,产卵结束后将投入市场。通过与市区的夜市场、酒店等建立产销合作,生态蛙的市场供不应求。

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仁海生态蛙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技术、销售方面各方面有了保障,去年一亩达到了6万来块钱的收入,吸纳精准脱贫户4户入股入社,并在年底享受分红3600元,解决当地就业近20人。

思路一开天地宽,如今的棉花坪村,种桃种枣种李种葡萄、养蛙养猪养梅花鹿,还建起了城乡“菜篮子工程”,多点开花,产业集聚,走出了一条多元产业齐头并跑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棉花坪村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农户”模式,分类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目前,棉花坪村贫困户覆盖率100%,预计年底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到目前为止,棉花坪村共发展的有精品果蔬、特种养殖等8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发展,覆盖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

今年,棉花坪村正在积极筹建杨家寨农旅一体化旅游观光项目,把现有的产业捆绑打包,规划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来到后可以下地采摘蔬菜自己做农家菜,果园里采摘鲜果自己品鲜,既能够感受农耕文化,又可现场体验,尽情享受田园风光。通过振兴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