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三门青蟹 葛敏 摄
中新网台州12月13日电(见习记者 范宇斌)时隔多年,浙江省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村委会主任林小快依然记得30多年前,自己刚开始做青蟹生意的情景:野生青蟹无人问津,青蟹买卖体量很少,青蟹养殖还未起步……如今,“浙江海水养殖第一大县”三门已成为中国青蟹之乡、小海鲜之乡。
三门,素有“三门湾,金银滩”美称,盛产鱼、虾、贝、藻、蟹五大类100多种小海鲜。改革开放40年,三门渔业发展突破传统概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现代化转型,演绎了渔业改革的生动样本。
图为:渔民将收获的小海鲜挑上岸 郑高海 摄
擦亮“三门青蟹”金名片
1984年,贯彻“捕养并举”方针,该县渔业养殖面积从1983年的2.38万亩增至6.06万亩。到1985年,养殖面积达6.66万亩,养殖总产量1.6万吨,海水养殖产量跃居浙江省首位,全国第10位。
正当渔业发展渐兴旺,1997年11号台风,给茁壮成长的三门渔业以致命打击,该县的海塘几乎毁掉,海水倒灌后的农田、棉花地、橘子园等,因盐碱度太高,无法再继续耕种,直接损失在几十亿元。
然而,蟹乡农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涛头村率先在三门县开始“种改养”,以“股田制”的形式成立“公司+农户”的经营主体,发展海水养殖业。大胆敢闯的涛头人灾后第一年就走出了困境,1998年,涛头村村民人均收入达3262元。
在“涛头模式”的带动下,三门掀起了新一轮海水养殖业发展热,养殖面积迅速扩大。2002年,该县海水养殖面积曾达到24万亩,围塘养殖达8.5万亩。
图为:三门县涛头村万亩养殖塘 三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摄
发展养殖初期,三门养殖业以粗放型混养为主,产量高,但产值不高、利润有限,没有品牌,市场同质化的竞争激烈。
“十五”以来,三门围绕“海洋富县”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争创名牌为突破口,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以青蟹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业。2001年起,在全国首家注册“三门湾”牌锯缘青蟹商标,开发青蟹专用礼盒和包扎带,并举办多届“三门中国青蟹节”,利用“节庆文化”提高知名度。
在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下,2017年,“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评估达34.75亿元,为全国青蟹品牌之首。三门县青蟹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志大表示,三门青蟹品牌建设提升了三门整体形象,带动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三门县渔业总产值34.2亿元,海水养殖产值31亿元,养殖面积近20万亩。
图为:首届三门中国小海鲜博览会 三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摄
“鲜甜三门”铺就致富路
自“三门青蟹”品牌打响后,三门县进一步加强公共品牌建设,探索“缢蛏”“跳跳鱼”“望潮”等特色小海鲜的品牌培育和推广。
2014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将跳跳鱼、望潮这两种三门小海鲜代表,介绍给了全国观众,其“鲜甜”的品牌形象让人们印象深刻。
2017年6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三门县“中国小海鲜之乡”称号。在三门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赵勤丰看来,相比较三门青蟹,三门小海鲜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综合性、区域性更为凸显明显。
“三门小海鲜”品牌打响后,为渔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提供了平台,也让蟹乡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台州市吉派生鲜食品配送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王争告诉记者,他们早上7点前用冷链车把最鲜活的小海鲜送至杭州市场上“争鲜”。“我们原本每周一次的配送,现在已增加到三四次。”
“鲜甜三门,鲜享世界。”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范建勋表示,通过举办小海鲜音乐节,开展了一系列小海鲜进城等活动,推动全域旅游,进一步打响了三门小海鲜的知名度,价格也随之节节攀高。
图为:小海鲜丰收 陈霞 摄
据统计,去年三门小海鲜在产量与往年持平的情况下,销售额创新高,达近31亿元。
如今,三门正放大小海鲜“舌尖上的鲜甜”效应,把“鲜甜”品牌嵌入优势农产品开发。赏美丽庭院、听海防故事、吃美味海鲜……通过打造海鲜美食一条街、特色文化渔村等,让“鲜甜三门”助推县域发展。
谈及未来发展,赵勤丰表示,将规范小海鲜生产质量标准,深入挖掘“讨小海”“烹小鲜”的渔业文化和餐饮文化,引导三门渔业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出“鲜甜三门”主题游,创新精深加工与产销网络模式,拓展渔业附加值和产业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