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两年养兔经验的养兔人,实话告诉你,兔子繁殖能力的确很强,耐粗饲生长周期快,饲养成本低,无论是肉食兔还是长毛兔,市场价格给力还不愁销。有人觉得兔子养殖很简单,就是一把草,一把粮食的事,那农村为什么不养殖兔子致富呢?其实,兔子比任何家畜家禽都难养,说一说我的养惨痛经历吧,真是不堪回首。
2001 年我毕业分配到县上的纺织厂,第二年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倒闭下岗了,几千人下岗,县里也没法安置,只能自谋职业了。当时恰好母亲有病,我便回了老家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想着可不可以在农村创业。
一次无意中在致富经看到一养兔发家的的节目,我觉得养兔子繁殖快,生长周期短,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等优点,是农村创业的好项目。我家门前是山,院子又大,房后还有十多亩的山岭地,再加上山区饲草丰富,还有家里种地,每年都有大量的花生秧和红薯秧,饲料几乎不用花什么成本,无非是花点机器粉碎钱,非常适合搞肉兔养殖。便到县上的畜禽批发市场探肉食兔价格行情,批发老板说,肉食兔很好销,7 元一斤,有多少要多少。既然市场不愁销,我便打定主意搞养兔创业。
刚开始还是比较谨慎,仅购买了 10 只种母兔,5 只种公兔,因为当时有好多亲戚邻居劝我,兔子爱生病,平常在家养上两只三只还可以,繁殖多了就不行。我当时想着自己有文化,买了些肉兔养殖技术的书籍,该定期防疫的防疫,农村小家小户养,一般是缺乏养殖知识和防疫措施,但我还是听了他们的意见,一边养,一边摸索养兔经验和技术。
说实在的,肉食肉繁殖非常快,不到两个月,10 只母兔都产仔了,多的产仔兔 13 只,最少的产 8 只,平均 10 只左右,由于照顾精心,三个月便繁殖出 100 多只小兔子了。小兔不到一个月就断奶吃草料了,长的非常快,三个多月便长到了四斤来重,已达到了上市标准,我选了 30 只健壮的兔子留作种兔,70 只兔子卖了 2000 多块,四个月就见效益了,超我三个月的工资了,那时上班一个月才 600 多。
当时我非常高兴,赶紧扩大养殖规模,建兔舍。因为此时 30 只青年兔都已配好,还有 10 只种兔产仔,每天忙的不亦乐乎。到了第六个月的时候,由于 30 多只青年种兔陆续产仔兔,此时大兔小兔达到了 800 多只。兔子繁殖太快了,母兔繁殖周期 46 天左右,从配种到产仔 30 天左右,到生产后 15 天左右的时候再次配种,一个繁殖周期仅 45 天左右,一只母兔一年最高可产 8 窝,每窝平均 10 只,一只母兔一年可产仔兔 80 只。
一般小兔子长大三个月便进入生育期,我一般都是 4 个月才让它们配种产仔兔,过早容易造成母兔早产难产,或产后弃仔现象。小兔子长到 5 个月又可产仔兔,所以说一只母兔的繁殖力非常大
到了第 9 个月的时候,又留了 100 多只健壮的青年兔作种兔,卖了 600 多只商品兔 2.7 万块,减去成本,赚了 2 万多。由于太年轻,开始盲目热情了,又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建兔舍,把赚的 2 万多全投了进去。
此时 150 多只种母兔,每天都有几只兔子产仔,全家五口人都忙不过来了,每天三次喂饲,打扫兔舍,兔舍消毒,清洗食盘,给兔子配种,记好日期,便于产仔时进行护理。接生小兔,记好日期,方便防疫接种。还要检查刚出生小兔是否吃上母乳,母兔是否有弃仔现象,如果有弃仔,还要让别的母兔抱养,抱养前还要接该母兔的尿液,涂抹在被弃养的仔兔,不然该母兔闻到不是自己的气味,不仅不会抱养,有时还会把仔兔吃掉。
还要时时检查母兔是否有乳房炎,这种病是养兔的顽疾,无法避免,大部分是因为仔兔吃奶咬伤或因兔舍笼底摩擦,使母兔乳房出现伤口,再加上笼舍不卫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乘机入侵,造成母兔乳房硬块,母兔无奶或拒乳。但仔兔吃了这种含有黄色葡萄球菌的奶水,会有腹涨、腹泻等表现,必须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若不然,仔兔人工奶粉喂养成本太高,人工成本也耗不起。总之要时时观察,就连晚上也要一人留守兔舍,一点不能粗心大意。
到了养兔第 11 个月的时候,种兔、小兔、青年兔有 2000 来只了,想着再过两个月又可卖一茬商品兔了,赚个五万多不成问题,可我高兴的太早了。由于当时正值冬春交替之时,天气怱冷忽热,再加上兔舍很难保温,早晚温差大,很多兔子得了鼻炎、肺炎,发热流鼻涕等症状,很多兔子呼吸困难,身体动作僵硬,行走偏头歪头,兔子得了兔巴氏杆菌病,每天挨个兔子打青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等药物,效果不大,死亡 600 多只。
兔巴氏杆菌病还没治好,大面积的兔子又出现精神不振、腹泻都症状,把因此原因死亡的兔子拿到县畜牧局兽医解剖检查,说是得了大肠杆菌,让先减少饲料喂量,减轻兔子消化负担,同时饮用乳酶生,还又给兔子注射庆大霉素,诺弗沙星治疗细菌感染。由于发现及时,但还是死亡 300 多只。
又过了一个月,在青年兔快要上市出售的时候,突然每天都有几十上百的兔子突然死亡,发病太急了,每天注意观察都没发现任何症状,有的兔子吃着饲草好好的,便突然挣扎跳跃,尖叫几声便死了。赶紧再请兽医来看,兽医一看这症状,说是兔瘟的典型症状,很难医治,要靠平时加强防疫,没有好办法,赶紧拣精神状态好的兔子进行隔离,同时再补打一针兔瘟疫苗。但这一切补救都太晚了,就连满月小兔,你只要抓起它轻轻一晃,腹内传出咕咚的响声,绝对不会活过一天,兔瘟太可怕了,不到一个礼拜,仅剩了 5 只青年母兔,3 只公兔,基本上 “全军覆没” 了。
眼看快要变现卖钱了,就这么没了,我当时很心痛,深受打击,不想再养了,另谋出路,但一看家里几万块建的兔舍,白忙一年,钱没挣到,再拆了会被人耻笑,再加上父亲劝说:“失败没什么,大不了重新再来,干什么哪有一帆风顺的。” 就这么又利用这几只兔子又开始繁殖起来。
上次养殖不成功的原因,畜牧兽医说是饲养密度太大,兔舍建设不合理,他的说法我也非常认同,想着改进养殖方式,变栏养为散养,房子后有一片闲置岭地,种什么作物都没收成,荒着多年了,便买了铁丝网把几只兔子放入,由于有十几亩的面积,里面有青草自由采食,每天仅给几把饲料,添点水。
三个月后便繁殖了几十只小兔,由于当时想的太天真了,兔子这东西繁殖时会在土里盗洞,很难管理,想打疫苗防疫都没法抓,人一进兔场,这些兔子呼啦一下都钻洞去了。父亲说:“这样反而好,和野外兔子一样,哪见野外有生病死去的兔子。” 我一想也对,这样更适合大自然环境,抗病能力肯定强,不再打针做防疫了,在饲料里添加抗生素药物,做基础病的防治,等再过上几个月,繁殖多了,用网捕捉,先繁殖种群再说,为了避免兔子近亲交配,又放入了十只种公兔。
不得不佩服兔子的繁殖速度,半年过去,围栏里一大群兔子,蹦蹦跳跳几百只根本数不清,满地都是兔子洞。
我心里暗暗自喜,心想这种方式养兔子成功了。可没过多久,我发现随着兔子种群的扩大,密度增加了,温顺的公兔在发情期特别凶狠,它们经常聚在一起撕咬打斗,还有些母兔为产仔互相争窝,造成不少母兔流产,这种方式密度小了还行,密度大了就不适应了,要赶紧抓起来一部分进行笼养。可这些兔子在外面自由惯了,用网子根本不好抓,抓到几只放到兔舍笼子里,由于在外有野性了,放入兔舍它就乱蹦乱撞,撞得头破血流都不罢休,直至撞死,只好作罢,想着再等一个月,抓一批青年兔上市出售,卖上几万没问题了。
我高估了野外兔子的抗病能力,那时正值八月份雨季,由于兔子洞潮湿密闭,通风不良,湿度又大,再加上场地上兔子粪便下雨污染,环境非常差,造成饮食污染,引起兔子得了球虫病和真菌病的突然暴发,想给它们打针治疗也没法抓住,看着一院子的兔子,一进兔场,都钻进了洞里,再加上有些病兔死在了窝里,造成了更大的传染,不久又全军覆没了。养了两年,潸然离场,从此再没碰兔子养殖。
其实,有不少人认为兔子好养,产仔多,长得快,生长周期短,养上几只种兔用不多久就可以繁殖一大群,饲料来源广,成本低,一只兔子卖上几十块,养一只种免一年挣几千块,可事实真的这样吗?养兔之后才知道,兔子原来这么能生病,而且一生病死亡率那么高,还不容易治疗。可以说,养兔规模越大,风险越高,效益越低,当种兔发展到 100 来只,这基本上是家庭养殖的上限了,再多忙不过来,还要有养殖经验和技术,不然,一点失误有可能造成血本无归,这就是兔子繁殖快,但很多农村人不养兔子致富的主要原因。
兔子繁殖快,农村人很少有人养兔致富,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1. 饮食消费因素。兔肉虽然营养丰富,但口感不好,不是大众化的肉食,不像猪、牛、羊、鸡、鸭、鹅等人人都有消费习惯。兔肉很柴,做法讲究,很多人没有吃过,不会烹饪方法,自然做的口味不好,自然也影响到兔肉销量。
2. 市场供需因素。兔子繁殖力强,生长期短,市场需求量小,一旦兔子大量上市,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不好出手,行情忽高忽低,市场行情很难把握,经常出现兔贱伤农现象,自然也没人有动力去养。
3. 缺少兔肉加工企业。兔子养殖单靠市场消化有风险,如果能有兔肉加工出口企业,签好合同,保底回收,不愁销售,有利润自然也会有人会养。
但在农村也有靠养兔发家致富的,他们一般都是有多年的养兔经验和技术,各种防疫措施做到位,但养殖时也是步步小心,如履薄冰。
养兔注意事项
一、兔子胆小,爱干净卫生,饲养环境要勤打扫,笼舍定期消毒。
二、笼舍温度冬季控制在 18 度以上,夏季控制在 30 度以下,湿度在 65% 左右,保持通风凉好,避免冬春季节气温忽冷忽热,兔舍温度变化过大。
三、饲料草料和饮水必须要干净卫生,霉变饲料、腐坏草料不能喂食,精料粗料要合理搭配,少喂多餐,忌给料太多,影响兔子肠胃消化。
四、避免噪音,院内不要养鸡、狗,以免球虫病交叉传染,勿让生人进兔舍观看,兔子怕生怕惊。
五、重点防疫免疫,兔子一旦发生传染病,死亡率特别高,发病再治效果不大,切忌重治轻防。
六、一定要到正规的养殖场去购买种兔,这种兔子都做好了科学防疫,再加上品种纯正。
兔子繁殖力强,按理能有一个可观的收入,为什么农村没人养兔子致富?主要是技术和销路两个主要原因。总之,兔子不好养,没有好的技术和销售渠道,不要大量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