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路翻山越岭、连村串户,为群众打通便捷进出的通道,用后发赶超的奋进之路书写黔北农村崛起、腾飞的巨变。

一条条路动力全开,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跨越转型升级,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振兴乡村谱写新篇。

产业因路而兴;村庄因路而美;百姓因路而富;小康因路而临;梦想因路而近。遵义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了从通“达”到通“畅”的光荣使命后,交通扶贫与交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新景新貌新生活在黔北大地翻开崭新的一页。

近年来,遵义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3000公里,打造“美丽农村路”3100公里,相继实现了建制村100%通油路和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全面加强农村公路管护,县、乡村三级管养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连续保持在75%以上;全力推进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运输改革发展,2017年实现了全市100%建制村通客运,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19年在全市启动“交邮融合”试点,利用农村客运班车和招呼站将快递物流的触角延伸到广大乡村,有效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在畅通群众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遵义市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9个,其中湄潭县、习水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从最早“行路难”到农村公路建设实现的“走得了”,再到“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的“走得好”,遵义圆满完成了农村公路跨越转型升级的三连跳。

农村路网的建设、完善和品质提升,快捷涌入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开阔了山区村民的眼界和格局,加强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物质和思想交流,引导贫困群众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改变思维定式,以“精神翻身”带动“经济翻身”,以“经济翻身”迈向“全面小康”,2019年,遵义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通畅之路上,丘陵峡谷间延伸的“白飘带”托起了老百姓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通畅路上产业兴,致富有“道”土生金

遵义素有“黔北粮仓”之称,近年来,遵义大力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完善为基础,把交通作为促进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引擎”,助推黔货出山。借助交通完善的东风,遵义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稳粮食、优结构、提质量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渔、中药材(石斛)、竹、红粱、特色林业(花椒、刺梨)等八大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在通畅之路上做强山字经、做活水文章,也让老百姓真正实现点石成金和刨土生金的致富梦。

湄潭县天城镇天城村村民潘应杰于2000年承包了村里的蜂窝煤厂,那时的通村公路是一条宽4.5米的泥石路,路面破损不平,车辆进出极其困难。因交通不便,原煤难以运输,潘应杰的蜂窝煤厂惨淡经营一年后关门了,随即潘应杰开始经营自家的6亩茶园。

“那时的路太不好了,上门收茶青的老板少,价格也压得很低,我们只能骑摩托车拉茶青到镇上去卖,遇到天气不好,稍不注意就会摔倒,一年苦到头一亩茶园最多只能收入两三千元。”潘应杰说。

2003年底,该村通村公路实施升级改造,一条宽6.5米的柏油路通过潘应杰家门口,当年潘应杰6亩茶园的进账翻了一番,达到3万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20年,潘应杰的茶园已发展到20亩,年收入达20万元。

“一路通,百业兴”,该县茶园从2016年的48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60万亩。2020年,该县荣获"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全县茶叶总产量7.66万吨、产值60.6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50.13亿元。

道路通畅也给赤水市复兴镇凉水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该村到复兴镇需要横渡赤水河,到2015年还没有桥,老百姓进出只能靠摆渡,全村的2.1万亩竹林因道路不畅输出困难,老百姓只能守着满山的资源望河兴叹。2015年,该村到复兴镇的大桥修通,随即该村在市交通运输局的领导下掀起农村公路的建设热潮。

“2015年全村只有20公里公路,大多是泥石路和泥巴路。到2020年,全村有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126公里,其中96公里已经硬化,在全村形成四纵八横的公路网,再也不用为竹子运不出去发愁。”该村村主任王茂盛说。

2013年,该村的竹子销量仅3000吨,2020年完成竹子销量达1.4万吨,竹产业综合收入达840万元,仅此一项就带动人均增收2854元。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4108元,2020年人均收入达1.4万元。

农业因路而兴,百姓致富有“道”,如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推动遵义农业昂首阔步走进高效、优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2017年,遵义农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30元,2020年,遵义农业总产值达857.25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718元。

畅通路网强保障,旅游走进“春天里”

黔北遵义,斑驳流年里的历史古城,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旅游资源禀赋:红色旅游激励人心,仡佬风情古老迷人,赤水河谷红绿相映,茶山花海景色怡人,美丽乡村花繁叶茂,乌江画廊径入画屏……然而过去因交通不便,极大限制着遵义旅游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务川县就受到交通的束缚,该县红丝乡的红色旅游资源、石朝乡的天坑自然景观迟迟无法开发,长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随着近年来遵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将遵义的旅游资源串珠成链、缀锦成片,推动遵义旅游业红红火火地走进“春天里”。

阳春四月,驱车行驶在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街头巷尾,陶艺文化馆、古法造纸馆、农家超市、乡村旅馆……田野的油菜花金灿灿地开成一片,青山绿水间美哒哒的村子徜徉着慰籍游人的乡愁。

枫香至花茂公路始建于1956年,1999年、2003年、2009年经历三次改造及油化,全长6公里的公路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该区枫元--苟坝“四好农村公路”竣工,枫香至花茂公路作为这条路的其中一段,得到品质改造提升,宽6.5米的沥青混凝土路极大通畅了群众出行。2017年,花茂村实现了通组公路和连户路全覆盖,再加上毗邻杭瑞高速的地理优势,以前开车从播州到花茂村要两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该村持续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村容村貌、村庄清洁“六个专项行动”,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花茂村的华丽转身使其成为全国有名的“网红”村,“绿色花茂、乡愁小镇”的美名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来,每年夏天还吸引大量重庆人来此短住数月避暑。2014年,全村仅有一家农家乐,而今增长到18家。2020年,该村接待游客1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加避暑消费达到6亿元。

走进务川县丹砂街道办事处桃符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四周就是桃符3A级旅游景区,木牌门、波光荡漾的池塘、湖心洲上种满果树、文化广场的太湖石,优美的景色透出春的喜庆。

2016年该社区17个村民组公路覆盖率不到一半,交通不便导致该社区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量农田荒芜,党总支书记兼社区居委会主任申超说:“那时老百姓买点化肥、种子运进难,种的庄稼运出难,路不通,样样难,处处难!”

十三五期间,该社区开始大力推动交通建设,新修通组路、小康路、产业路70余公里,且全部硬化,现在已实现了组组通。该社区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依托当地独特的仡佬族文化元素打造出桃符3A景区,每年吸引来自重庆、成都、湖南、贵阳、遵义等地的游客来此旅游。红火的旅游业极大带动景区周边36家传统手工业和16家餐饮服务业蓬勃发展。2020年,仅餐饮服务业和传统手工业的产值就达到3300万元。

习水县土城镇是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四渡赤水纪念馆诉说着毛主席被世界传诵为“兵家之绝唱”的神来之笔--四渡赤水出奇兵;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土城渡口纪念碑、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小镇的青山绿水间,处处是红色故事和红色基因。

近年来,该县在持续开发土城红色旅游的资源同时,加大推动红色旅游乡村公路环线的建设和提档升级,相继完成了土城至太平、习酒至土城、双垭子至黄金湾红色旅游环线公路92公里的公路品质改造提升。依托土城镇毗邻仁赤习高速公路的地理优势,对外大畅通的快速通道得以实现,对内大循环的乡村公路得以完善,土城旅游也因交通的不断完善,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十三五以来,习水县交通建设共筹资约155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小康路、户户通连户路的目标,形成“ 一横一环四高五纵多连线 ”的交通路网布局,“畅通习水”的交通建设成果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通过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升级,遵义市围绕“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城市形象打造目标,成功创建3A级景区18个,赤水市凯旋村、凤冈县田坝村、湄潭县龙凤村、赤水市凤凰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播州区苟坝村、汇川区娄山关社区入选贵州首批十大“最美红军村落”。2019年,遵义接待游客1.9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6.3亿元,分别增长24.5%和35.3%。

通畅出行解民忧 , 转变观念谋发展

对道真县忠信镇石笋村(过去称“芙蓉江村”)寨子组、干沟组40多户村民来说,修一条出山路不仅是祖祖辈辈的未圆的夙愿,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梦想。2019年5月30日,一条全长5.44公里、宽4.5米的“坳口至寨子”农村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寨子组、干沟组是道真海拔最低的山村之一。前有滔滔芙蓉江水,后是500米高的悬崖峭壁,靠有一条类似“天梯”的“赶场路”与外界连通。从寨子组的山脚出发,沿着山间陡峭的羊场小道往上攀爬,扯着树枝,踩着石阶,5公里的山路,手脚并用也需要4个小时才能达到忠信镇街上,若到忠信镇上采购物资用品,来回步行需要花费8个小时。过去,这里的村民出行难、运输难、上学难、就医难、发展难、致富难,事事艰难。

2017年,遵义市启动“组组通”三年大会战,将该村纳入第一批项目计划,第一时间派出工程师实地踏勘,专程为该村的通组公路进行选址,组织专业团队规划设计、编报项目并组织施工。

“这是我见过施工难度最大的通组公路。”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介绍,6公里的规划里程,其中2公里多在悬崖上,必须一点一点地“凿”出来。路基开挖全靠爆破,最多一天爆破要放160多炮,风炮机都打废了5台。2019年,通组路修通,2020年初,公路完成全面硬化和防护栏安装。说起这条出山路,原芙蓉江村支书杨代华流下眼泪,说:“盼了一代又一代,我们终于有路了。”

农村公路在为群众提供便捷出行的同时,山区村民也接受到外界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对于改变山区群众滞后的观念、解放生产力、凝聚民心谋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

湄潭县复兴镇随阳山村村民王旭辉思想意识的转变来自道路的改变。王旭辉长年在家务农,日积月累的田地耕种让他完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2003年至2015年,该县累计投入15.8 亿元修建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让王旭辉看到希望,2013年,王旭辉在永兴镇德隆村流转300亩田地栽种优质稻,成立“贵州黔北粮仓米业有限公司”,到2020年,公司优质稻种植基地已发展4000多亩,带动天城、马山、西河、永兴4镇群众发展订单种植7000亩,产值达6000多万。王旭辉也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当地远近闻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从通畅出行到美好出行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指示精神,着力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交通从通畅出行向美好出行转变。”遵义市交通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唐转东说。

十四五期间,遵义将全面推进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等项目建设,继续打造“美丽农村路”5000公里,从提升主体工程质量、完善安全防护设施、拓展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绿化美化效果、挖掘公路文化内涵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农村公路的综合服务水平,实现广大农村群众从通畅出行到美好出行的蜕变。

2021年,遵义市交通运输局已经着手实施农村公路候车亭、充电桩、快递服务点等便民服务设施,探索推进“美丽农村路”服务站建设,全力提升“四好农村路”的运输服务水平升级换代。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交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全市“美丽农村路”沿线形成了“交通+果蔬产业、交通+红色旅游、交通+酱酒原粮、交通+生态康养、交通+方竹产业、交通+农特产业、交通+仡佬风情乡村旅游、交通+特色养殖、交通+遵茶产业”的10个“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

一路通,百业兴。遵义市多年践行的“交通引领经济”、“大交通引领大发展”将持续推动黔北大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夏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