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泰州靖江市农委传出喜讯,该市长江刀鱼人工驯养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在最新试验过程中,3000尾野生刀鱼苗经过几个月驯养,成活率超八成,其中个子最大的已长到15厘米左右。这是不是意味着,刀鱼也能像河豚一样实现规模化养殖?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水产养殖专家和养殖户。
驯养刀鱼成活率超八成
长江刀鲚,俗称刀鱼,体形侧扁狭长如刀,与河豚、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酷渔滥捕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长江溯河生殖洄游刀鲚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已难以形成渔汛。每年清明前,都会出现长江刀鱼千金难买的窘境。而刀鱼出水即死的特性,也使得人工繁养刀鱼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人工繁养刀鱼,我们也没有经验,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改进网具、改进装运方法……”靖江市农委水产站站长朱爱奇介绍,经过不懈努力,研究人员最终成功捕捞活的江刀,装在水箱里。这些江刀最长能活8个小时,最短也能活3个小时。虽然时间不太长,但对于研究却很有现实意义,比如可以实现产卵繁殖。
2008年,靖江市陆续在马洲岛、新桥镇、孤山镇等地建起刀鱼人工驯养试验点,一些野生刀鱼幼体游进这些养殖塘内,接受人工驯养。
记者在新桥镇滨江水产良种养殖场看到,清澈的池塘里,刀鱼灵活地游来游去,水下有些小鱼、小虾供它们食用,池塘边竖立了防虫网和稻草人,防止灰鹭、水鼠等来袭。
“通过几年的试养,我们发觉一开始投喂的饵料不合刀鱼‘胃口’,室外养殖塘也不合刀鱼的心意,因此刀鱼成活率不高。”养殖场负责人缪小平介绍,为了找到刀鱼喜食的饵料,团队对鱼虾和现有人工饵料进行筛选,推出刀鱼美食套餐“人工饲料+浮游动物+鲮鱼+小糠虾”。去年9月,又在长江靖江段采集了部分野生刀鱼苗,将它们放入滨江水产良种场温棚内的水泥池饲养,温棚室内温度控制在15℃至18℃。近日,缪小平在塘口监测时发现,池塘里的刀鱼成活率高达八成。
人工繁殖关键技术获突破
“虽然我市人工驯养刀鱼的成活率已达到八成,但都是以野生鱼苗为母本。”靖江市农委水产高级工程师陶桂庆说,随着刀鱼资源不断减少,采捕刀鱼幼体进行人工驯养将难以为继。只有突破人工繁殖技术难关,才能获得大量刀鱼鱼苗,才能大规模推广刀鱼养殖,才有放流刀鱼、恢复刀鱼资源的可能。
刀鱼是一种溯河产卵鲚类,必须经过水温、水流等外部因子的刺激,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其繁殖生态条件较为苛刻。刀鱼脾气刚烈,人工授精时会一直拼命挣扎,死亡率非常高。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长江刀鲚繁育科研团队历经8年,耗资巨大,攻克了刀鱼人工繁育子一代的亲本培育、催产、受精、室内水泥池孵化和鲚苗培育等关键技术难关,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长江刀鲚的室内水泥池集约化、规模化全人工繁育。
不过,人工繁殖刀鱼,没有足够的资金显然不行。“目前,靖江人工驯养刀鱼试验的资金主要来自科技三项经费的扶助,资金的匮乏制约了试验的开展。”陶桂庆说。
规模化养殖还有待时日
在最初研究长江刀鱼课题时,靖江市农委水产站曾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对刀鱼的资源现状和刀鱼洄游规律等进行调查,并做了人工养殖规划:以野生刀鱼的下一代作为父本和母本,再人工培养出子二代、三代、四代……并把人工繁殖的刀鱼鱼苗放流到长江,最终建立刀鱼人工繁殖种群。
“目前,我市在人工刀鱼养殖的道路上刚迈出了一小步,今后的路还很长。”靖江市农委水产专家举例说,刀鱼的口味相当挑剔,喜欢天然生物饵料,在不同成长阶段如何适口喂饵料,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刀鱼还喜欢“住得宽敞”,怎样提高养殖密度,还是一个问题。此外,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依然面临技术瓶颈。
刀鱼触网即死,每次下网捕捞,都会对塘内刀鱼造成严重损耗。“鱼苗难以保证、饵料成本高、捕捞难度大,最重要的是刀鱼养殖成本如此之高,市场价格优势究竟有多大尚难以估计,这给刀鱼人工养殖大面积推广带来难度。”缪小平说,靖江在科研设备、人才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希望有实力的科研院校和企业能参与到刀鱼养殖试验中来,促进刀鱼人工养殖早日成功。
“除了突破技术关卡,对野生江刀资源及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迫在眉睫,这些问题光靠渔业部门难以解决。”朱爱奇说。(记者 顾海燕 通讯员 张园 徐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