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镇赵屯村当地最有特色的种植业,莫过于草莓。每天开车去村上班,总能看到“草莓之乡”“草莓研究所”“草莓园”之类的标志。村书记对我说,也就在几十年前,当地出了一个能人,她带领村民种植草莓,从一名农业技术员一直做到镇党委副书记。

她的名字叫“汤美娟”。

单从这样的人生经历看,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在当前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的形势下,我们正应该去向这位老党员、老干部求教问计,让她来帮助我们品悟初心、深思使命。

轻叩老人家的房门,书记第一声唤,是亲切的“汤阿娘”。在当时,当地的村民无人不知汤美娟,“阿娘”的称呼,更是大家的尊敬。汤阿娘瘦高个,短发,矍铄中透露出干练。她把我们这些村干部,似乎就看作从大老远跑来看她的孩子,格外高兴,格外激动。就这样,我们一同围坐在一起,听汤阿娘诉说起当年草莓的故事……

3.jpg

草莓的由来:穷则思变

那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小岗村搞分田到户试点成功后,在全国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但首先遇到的就是“种什么”的问题。

青浦,自古是所谓“三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三国”以来便以水稻为最主要的农作物。大约元代以后,开始辅助种植些棉花。改革开放之前,青浦白鹤赵屯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农田资源,麦、稻、稻,一年种三季,但农民的收入非常有限。一年忙到头,除了糊口赚不到几块钱。而这样的粮食,使用土壤肥力很大,也不好吃。阿娘说,当时真是一个“穷”字当头啊。但有的人一穷就躺地,有的人为了摆脱穷困,就不顾一切地使出浑身解数,成天“瞎琢磨”。

当时,梅桥果园,有个叫张志诚的经管站技术员,他和汤阿娘经常沟通农业种植技术。一天,他兴匆匆跑来和阿娘说:“美娟,我种草莓了!”

种草莓?三十多年前,在青浦、乃至上海,那还真是相声里的口头禅“没听说过”的事。汤阿娘抱着好奇又有些小兴奋的心情,和另外两位技术员一起到张志诚家看他种的草莓。

说实在的,有许多草创未就的新生事物,往往是并不完美,甚至很不完美的。张志诚种出的草莓,只是结了一些果子,都不大,黑不溜秋,形状也奇模怪样,远不像杂志上拍的外国照片那样规整。

但这件事,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铭记在了汤阿娘的心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汤阿娘主动到农科院,向农业专家求教有关“草莓”的知识。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草莓的维生素C含量特别高,是苹果、葡萄的10倍!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在日本,每公斤草莓折算成人民币,可以卖到当时的30元!真要是把草莓种出来,那一定是条致富的新门路。

从此,汤阿娘带领大家,走上了振兴草莓产业的长征路……

1.jpg

草莓的种植:攻坚克难

小钱是我们村的村干部。她的母亲是种植草莓的合作社负责人。小钱跟我说,当年他们跟着汤阿娘干,真是辛苦得不得了。草莓后来被称作“水果皇后”,那是名副其实。因为,它金贵,需要用心用情地照料。

然而,刚一开始,汤阿娘他们虽然知道要“种什么”了,对“怎么种”其实一无所知。但这并不能阻挡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决心。

首先,解决育种问题。

汤阿娘联系市农科院,请求农科院专家到日本购买一百颗试管苗,开辟种子场育种。阿娘对我们说:“你们猜猜这试管苗要多少钱?一百块一颗,当时1万块是个什么代价!”

育种的那段时间里,汤阿娘几乎天天都在种子场。白天看,晚上提着灯继续看。当时还没有普及薄膜技术,下起雨来,只能用毛竹小环棚和草帘遮盖。也就是这样的照料,当时引进的100颗试管苗,死了96颗,只有4颗成活下来。但就是靠这改革开放从外国引进的草莓种苗,先是繁殖成28颗,然后依次扩大推开,直至今天近万亩草莓种植面积!

其次,解决虫害问题。

草莓的本性,是甜的。刚开始种植,草莓果实成熟后就垂缀在泥土上。蚯蚓要吃,蜗牛要吃,随便的杂虫更要吃。怎么办?起初的土办法,是脚用力踩地,把土踩得紧了,大概蚯蚓钻上来吃的机会就少,但不解决根本问题。接着,把报纸铺在草莓下面,和泥土隔开,但雨打、风吹、日晒,终不是长久之计。果然,受先前经验的启发,“黑色薄膜”技术被发明应用。用“黑色薄膜”盖住裸露的泥土,既可以防虫害,又可以防草害,实践证明草莓的光泽度也提高了,彻底解决了虫害问题。

第三,解决畸形问题。

如前文所述,在种植之初,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汤阿娘。那就是种出的草莓千姿百态,并非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侧重纺锤状。于是,汤阿娘们就在“授粉”,这一植物结成果实必经的过程上动脑筋。

农田不通电,他们就用蒲扇和报纸,以人工的方式不停地“啪拉啪拉”扇、“啪拉啪拉”扇……经过对比试验,他们发现扇过的草莓果型就好,没扇过的果型就差。问题虽说是找到了,但“用手扇风”的技术,并不具有推广价值呀!可贵的是,汤阿娘勇于学人之长。她到农科院科研室,利用当时还不甚知道的“互联网”进行问题检索,发现美国在种植草莓中,运用“蜜蜂授粉”技术来解决畸形果问题,便充分借鉴过来,又一次攻克了技术性难关。

……

汤阿娘说,攻克草莓种植难题的故事很多,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汤阿娘还说,他们为了记录草莓种种温度的精准数据,专门到一个叫丹东的地方,去做实验。我对阿娘说:“丹东我知道,在辽宁,和朝鲜一江之隔……”

草莓的销售:壮烈前行

草莓栽培成功后,汤阿娘一则是喜、一则是忧。喜的是,青浦地区身处冈身以内,属青紫泥的粘土。这种土质粘性大,水分和矿物质营养被强力吸附,土地肥力可以缓慢、长久释放,适宜草莓种植。所以草莓的口感,要比其他地方好,更具经济竞争力。这是老祖宗的恩赐!而忧的是,草莓毕竟金贵,放不起、藏不起、摔不起。成熟后必须马上纳入销售渠道。

汤阿娘追忆着说,当年赵屯晚上的马路,运载草莓的人力车一辆接着一辆,农户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巍然壮观,就像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保障大军!在机动车还未曾如今拥挤的年代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农户们骑着几十斤乃至上百斤重的草莓,不远几十公里从青浦郊区,把草莓拿到市中心销售。他们中,有男人,有老人,有女人,但就是没有怕吃苦的人!阿倩姐说,她当年也曾是卖草莓大军中的一员!

就在这追求幸福的大路上,一个来回至少七八个小时。村民们往往半夜起身,就收拾起草莓,跑在了通向财富的康庄道路上——每天,总是看着黑夜变成天明。值得永远纪念的是,在他们使尽全力奋进前行时,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不少农户因为身体疲劳,载物沉重,而发生了交通事故,有的甚至再也没有回来。阿强哥补充道,“那个时候,平均每年一个……”

我流泪了。

为了富强的创业,那奋斗的历史何其悲壮!但没有艰辛,又哪里来种草莓的村村家家都是“万元户”的一时大盛呢!

阿娘叮嘱我们,农村农业干部,要像扁担一样,肩挑两头。一头挑种植、一头挑销售。后来,汤阿娘亲自去找市农委、市菜办的领导联系,请他们大力支持草莓的销售,为草莓销售开辟绿色通道。随之,在普陀区的曹杨地区建立了专门市场,为青浦草莓提供设摊位、配人员、让道路等一条龙服务,让青浦老百姓能够踏踏实实卖草莓挣钱。汤阿娘至今记得,青浦草莓运到曹杨市场的情景,只听市场工作人员大喊:

“草莓来啦!草莓来啦!”

整个市场如听到了指令一般,立即进行格局变形,快速到位。这真是再优越不过的城乡帮扶啊!

当然,更有脚力的村民,则把草莓拿到更远一些的胶州路、茂名路上散卖。一次,赵屯的村民在胶州路上卖草莓,一个美国人见状,就拿出“一元美金”去买。那村民,把这一元美金当作从天上掉下的一张存折,包几层纸绢地藏好,捂在胸口。然后回来,兴高采烈地找汤阿娘,说:“阿娘,你看,美金,我卖草莓挣来的!”

阿娘笑了。

我们都笑了。

草莓的启发:不忘初心

时间推进到2019年,仅赵屯村的草莓种植面积就达600亩,一个60米的草莓大棚收入在2.5万到3万元左右,是各家农户和合作社的重要经济支柱。就像当年那个“1美金”的故事,我们大兴“拿来主义”,到头来,人家反过来买我们的草莓,草莓成为我们的重要产业,这真是一件大大提气的好事!汤阿娘,则从一个技术员,做到了农业公司一肩挑的书记,然后从书记,提拔任副镇长,再被任命为副书记,并作为劳动模范和优秀妇女的代表,去北京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我们问阿娘,现在种草莓和过去种草莓有啥区别吗?阿娘脱口而出:现在人呀,有许多没有那个时候的人勤快。

这句话真是具有举一反三的教育意义。伟大的事业,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当年,我们在奋斗,现在我们同样在奋斗,当年我们在各方面条件都并不怎么样的情况下,在奋斗!现如今,各方面条件都好了,更要越加勤奋,继续不懈前行!

当然,新时代有新时代的问题。但那种学人之长的开放、自力更生的倔强、从头做起的精神、敬畏科学的智慧,却是始终相通的。只不过,现在人所要面对的,是更高界面或平台的学人之长、自力更生、从头做起、敬畏科学!

要始终克服的是,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自我安慰,在享乐面前休休玩玩的浑噩麻痹,在宗旨面前无动于衷的畏搪躲避。要用“抢、拼、实”的精神,投入到基层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中去!由此观之,习近平同志说“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具有深刻的时代性。

汤阿娘还拿出当年的老照片,给我们看。其中有汤阿娘采摘草莓的黑白照片,尽显老人当年风华。那风华,是对我们如何风华的一种诠释。

离开汤阿娘家,我和村干部一起向阿娘说再见。书记说:“王老师,你也改口叫‘汤阿娘’啦!”我说:“对啊,阿娘!我们会经常来的。”我们带走了草莓奶奶的故事,我们倍感动力。

2.jpg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