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哞”的牛叫声,间或饲养人员喂食的吆喝声,走进兴和县大同夭乡兴胜庄村兴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头头安格斯肉牛有的悠闲“散步”,有的卧在向阳地晒太阳,一到“饭点儿”,整齐地站成一排享受着精致搭配的“美味”……伴着家家升起的缕缕炊烟,乡村的春天处处透露着生机,奏响着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乐章。
“我在合作社就等于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工资4500元,这里管吃管住,离家近又不累,一年算下来能攒个5万多元,生活越过越好了。”62岁的兴胜牧业饲养人员邓迎柱边开着撒料车边满意地说道。
近年来,兴胜庄村围绕“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经济经”的发展思路,通过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对口帮扶,牵住肉牛养殖产业这个“牛鼻子”,于2021年7月出资220万元成立了兴胜牧业专业合作社。其中,村集体经济出资占比30%,村委会代全体村民持股占比10%(收益分配归全体村民所有),其他自然人出资占比60%。合作社的成立,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持续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2年3月4日,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大力协调下,利用首创证券无偿捐赠的200万元资金购入112头安格斯肉牛进入兴胜牧业合作社托管饲养,产权归大同夭乡政府所有。托管期内,由合作社每年返还5%—8%的收益,用于大同夭乡15个行政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出。
兴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兴胜庄村集体经济和返乡创业青年联合发起设立的,以安格斯肉牛良种繁育以及差异化育肥为主的示范养殖企业,以集体经济为核心,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兴和县优质农业资源,坚持循环发展和生态安全,坚持“为养而种、以养定种”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发展自主科学饲养、肉牛加工销售、养育技术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方式,以此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我们养殖的主要是安格斯肉牛,现存栏纯进口肉牛174头。”兴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学文介绍,养殖场占地面积约116亩,一期建设牛舍2800平方米,草料棚900平方米,青储窖3600立方米,办公用房及培训场所等附属设施340平方米,全面完工后能容纳肉牛约4000头。
项目再好,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关键。为了更好地发挥村党支部的带动作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信息技术部、股权部等部门党支部与兴胜庄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党组织共建、党员互动、经验分享的协同共进活动,以此提升兴胜庄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同时,村党支村紧密结合当前重点工作,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邀请内蒙古大学农业专家、养殖大户传授经验,及时解决群众的愁事、难事、烦心事,助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牛舍里那60头进口安格斯肉牛就是我入股合作社的股份,场里装了智慧牧场系统,每头牛耳朵上的电子标签能把数据实时上传到云平台,摄像头能定位,监测全场牛的健康情况。按专家的配比饲料喂养,牛的毛质光滑,精神头儿也足,有不少牛已经怀孕了,第一批肉牛大概今年4月生产,母牛犊再作为基础母牛饲养,现在我们还要扩大种群规模。”当说起安格斯肉牛养殖项目,作为合作社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也是兴胜庄村返乡创业青年李学文一下子就打开话匣子,“比起之前我养的牛,安格斯牛饲料转化率要高一些,吃的‘干净’,长的‘出数’。特定部位的雪花牛肉属于中高端产品,销售渠道对口的话,市场价格在每公斤大约200—400元。”
现在,李学文忙着往返于各地养殖基地、设备厂家,为的是学好新技术,养壮村民的牛,守牢大家的“钱袋子”。
“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和全体村民入股了合作社,每个村民都能按比例收到分红。集约养殖降低了村民养殖风险,同时还增加了村民收入,这是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双赢。” 兴胜庄村党支部书记周燕威说道。
“我们在村里流转了1100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 ,并回收村民的秸秆用于养牛,牛粪进化粪池,发酵后作有机肥还田。”李学文介绍,合作社采用“粮改饲、秸秆—牛—生物肥料—粮食”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牛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集肉牛养殖、屠宰精加工、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肉牛产业链模式,可带动全乡5000多人致富增收,真正让农民从规模化养殖和绿色循环经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实惠。
说起下一步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徐国华说:“步步为营、持续推进是我们工作的根本,以发展肉牛养殖和绿色循环经济为平台,探索产业延伸的途径。接下来,我们考虑把肉牛养殖项目再细分,通过专项技术培训,让村民深度参与到我们村的养殖项目中来,以此总结出可持续、可复制的方法,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春回大地热潮涌,处处皆闻奋蹄声。兴胜庄村牢牢牵住“牛鼻子”,切实做好“牛”文章,持续推动肉牛产业成为带动全乡乃至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助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牛”。
(云娜 钟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