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上午 文山 晴

上午,文山三七发展大会召开,文山州委、州政府对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加工企业、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流通企业获得表彰。

第一次见余育启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他作为先进代表发言,在发言席上,西装革履,三十出头,精神干练,与我想象的“农民气息”有些差距,只是古铜色的皮肤,显示他从没有离开太阳、风雨。

会上,余育启做了题为《构建三七产业健康的产业链关系》发言。发言简要介绍了苗乡三七公司的发展历程,并从科技、全产业链可控可追溯体系建设、连锁农场三个方面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与会做了交流。

就科技创新方面,余育启指出,当前出现的三七种源退化、农药重金属残留、土地连作障碍等问题,若没有科研支撑,就不可能做出超越历史的成绩。他说,“企业搞科研,过去在我们三七产业里还是个神话或者笑话,有的觉得遥不可及,有的觉得是吹牛。苗乡历年来科研投入过亿元,近5年就投资超过8000多万元,其中一些成果已经为大家所用。”

“太阳能大棚干燥三七技术,不仅改善了历史以来三七初加工干燥房前屋后、马路边不规范、不卫生、不安全的状况,而且大幅度提升了三七初加工效率30%,降低三七初加工损坏率15%,改善三七加工规范性,明显提升三七原料质量。”余育启用自身实例说明苗乡创新使用了太阳能大棚干燥技术带来的好处。

“2005年率先开发使用新型三七专用遮阳网及搭建技术,改变了三七栽培历史上用树枝树叶、杂草搭棚建园的历史。”余育启说,这为三七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避免了常年三七棚火灾严重的隐患,同时改善了因种植三七,砍伐林木对自然生态破坏的状况。

“开辟三七产业无品种的历史。”余育启介绍,苗乡通过12年的三七新品种选育研究,“苗乡三七1号”、“滇七1号”两个品种获得了三七新品种登记,结束了三七有记录人工种植400多年没有品种的历史。

“科研就是保证苗乡三七质量、技术领先的核心。”余育启总结道。

就苗乡“三七全产业链可控可追溯质量体系”建设,余育启说,真正的全产业链是从一粒种子开始到用户嘴里的每一粒产品,全程可控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能确保每一个三七都可以追溯到哪个车间加工、那块地种植、使用哪个品种。

苗乡三七的所有业务板块都是专注三七产业,以用户思维为导向,建设科研、种植、初加工、精加工、国内外销售等三七全产业链,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协作、互为支撑,通过该体系建设确保了三七进入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赢得高端市场,并为各大国内医药企业提供优质的三七原料。

苗乡从2005年开始至今一直保持中国三七出口量最大的市场份额,占一半以上。并建立了三七产业种植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近10000亩。

在苗乡“三七种植‘连锁农场’化模式”建设方面,余育启介绍到,要改变当前三七质量、产量不可控的混乱局面,必须从种植源头的技术及生产组织模式开始,苗乡10年前提出并践行了三七种植农场化的规模、规范化种植模式,培养大批农场经理。并在模式成熟的前提下发展“连锁农场”,该模式是苗乡三七公司极具特色的基地建设模式,保证了各个三七种植农场的管理与技术一致性,才能确保三七质量和产量的稳定。

余育启继续介绍,针对各大型医药工业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展“订制农场”,提供不同质量不同合作方式的三七原料供应方式。在此方式的合作前提下,一是大家要有改善产业链关系的长远目光,种三七的不要想把下游的钱都赚完。做下游加工的也不要想把种植的钱都赚完,一个健康的产业链关系是建立在标准化、有信用支撑的合作方式上,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合理利益,才可能保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2014年三七种植业价格大幅下滑,大多数种植户(企业)亏损的背景下,苗乡三七公司凭借“订制农场”的基地建设模式,依然保持合理盈利。但是2012年、2013年三七价格最高时苗乡依然把上亿元的利益让给白药、天士力等的合作伙伴。

会上,余育启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政府出面大力宣传三七。”他说,“三七是文山富民的第一支柱产业,但是目前三七产量过剩,导致绝大多数三七种植经营者亏损,甚至血本无归,但不建议政府参与收储三七,这样治标不治本,同时政府难以把控收益。”

余育启认为,帮助扩大三七知名度,就是帮助扩大三七市场,有足够大的三七市场,才可能帮助消耗库存,三七才可能成为大产业,目前三七在全国老百姓心目中的认知度较低,企业又难以承担公共宣传的责任,建议政府层面以三七为主题,制作高质量宣传片,通过各类媒体对三七开展广泛的宣传推介。

“二是营造公平发展环境…….要使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共同享有平等待遇。”余育启说。

“三是解决三七连作障碍。”余育启指出,三七连作障碍是未来三七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多年来苗乡在这方面投入近2500万余元开展研究,也阶段性争取到科技部门的项目支持,但是此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同时也是产业公共性难题,光靠苗乡三七主要投入,力量薄弱,希望政府能把此列为三七产业重大持续性课题,给予长期专项支持。

“感谢各级党委、政府;感谢云南农大、文山学院等科研机构;感谢各位伙伴、各位同仁,是你们无私的支持和包容才有苗乡的今天,苗乡不会做昙花一现的韦陀花,苗乡要做用青春与生命去践行三七事业的忠实者!”余育启最后真诚地表示谢意。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先生,一家三代人种植三七,为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会议主持人文山州州长张秀兰说。她对苗乡从2001年创业时的10万元起家,发展到2014年销售收入近五亿元,资产四亿多,正式员工600多人,申请专利35项,获得科技成果奖2项等成绩予以表扬。

“其实,一个企业的成功,关键是企业领导做人的成功。和余育启在一起,你会感觉到很实在。”会后,新华社记者吉哲鹏如此评价。

“苗乡成绩的取得,应该说是与余育启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与其产业模式密不可分。”大家对余育启评价道。

中午,余育启安排李洋带领大家参观苗乡工厂,中午员工休息,没有大规模的生产现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只有参观一下工厂的生产设备。

“全体穿上白大褂、套上鞋套。”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按要求参观车间加工的各个流程。

“这是太阳能干燥大棚,是我们的专利”,“这是质量检测机,目前出口日本的产品,质量控制得很严格,需要检测的指标多达280项,我们都能达标。”工作人员滔滔不绝地讲解,话语间透出骄傲和自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