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勾勒出乡村宁静诗意的景象,更勾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家住吉水县八都镇竹塘村委的黄威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变成了现实。

黄威于2018年返乡创业,创办吉水县黑斑蛙养殖实验基地,采取稻蛙共作的创业模式,将诗意生活演绎出更多精彩。近日,笔者来到基地,只见绿油油的禾苗下,密密麻麻的黑斑幼蛙上下跳跃,充满生机,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2018年的一天,央视《致富经》栏目,正好播放养蛙致富的故事。“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认真看完节目后,他记下央视留下的联系方式,并立即去做市场调查。

考察蛙类市场后,黄威发现蛙类市场行情好,需求量大,且家乡的气候非常适合大规模养殖。于是,他决定走养蛙创业之路。创业第一件事就是选地、调地,养蛙创业离不开土地,耕地要集中成片才更好管理。

一切就绪后,他拨通了从电视上记下的电话号码,并前往江苏省实地拜师学习青蛙养殖技术。历经4个月的学习,黄威初步掌握了养蛙全过程的技术,并将蛙卵块引进家乡。就这样,吉水县黑斑蛙养殖实验基地成立了。

基地首次试行稻蛙共作面积8亩,这种稻遮阴、蛙肥稻的“以稻养蛙,以蛙护稻”生态种养模式,让稻花香里传出一片片动听悦耳的蛙声,更让基地第一年就产生良好收益:亩产蛙收入12000多元、有机生态大米收入1000余元,年收益逾10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尝到了甜头的黄威注重成果分享,他将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人,特别是返乡进行农业创业的人。他心底有个梦想,把蛙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村民致富产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实行自繁自养的黄威决定扩大生产,一方面逐年扩大种养面积,由起初的8亩扩展到现在的20亩;另一方面引导更多有创业愿望的年轻人,加入到青蛙养殖创业道路上来,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技术学习场地,还提供技术、蛙苗、管理、销售等全套服务,让养殖者无后顾之忧。

经过三年拓展,他成功带动周边的10多户养蛙户创业,常年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养殖面积达300余亩,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

“今年市场供不应求,蛙价平稳上涨,计划还要扩大种养规模。”面对利好养殖环境,行走在生态创业路上的黄威决心扩大种养辐射面:在县城附近的葛山、乌江等地选好田地,扩大稻蛙共作生产规模,让生态稻蛙种养模式惠及乡村,助力乡村振兴。(郭建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