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影都是以“间谍”“特务”为创作题材,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从事侦探工作,扎根在敌方一边,运用各种方法获取机要传送到己方的情报人员。其实,间谍不是在近现代才有的,在古代历史中各个朝代也十分重视情报工作,关于“间谍”的记载也频频出现在史书中,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帝王会如此重视情报工作呢?
影视剧中间谍形象
在先秦时期的古书《六韬》中第一次出现了“间谍”这个词,关于间谍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这句话也就说明了间谍存在的意义是观察敌方动态,将情报传到己方后伺机而动。另外,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中有单独的一篇《用间篇》来讲述用间谍的谋略,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间谍论著。
孙子兵法
到了汉代,出现了专门管辖间谍的官员“候吏”,除了“候吏”以外,还有“绣衣”的出现。在武帝天汉二年之时,汉武帝曾经派遣范昆、张德等人携带虎符,带领军队镇压农民起义,而范昆、张德就是“绣衣”,也叫做“绣衣御史”。“绣衣御史”是直接听令于皇帝,深受皇帝信任。
影视剧中的间谍形象
在三国时代的政治体制主要继承汉制。曹操独揽大权之时面对着反曹巨大势力,为了能够巩固统治,监督朝中大臣有无越轨行为,在朝中设立了叫做“校事”的专门特务机构。“校事”就是监督文武百官,打探情报的,可谓是“上察百官,下摄众司”,但也形成了“随愈任情,唯心所造”的猖狂局面。
《锦衣卫》
相比来说,唐代比较例外的一个朝代,因为在唐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务机构,只有一种负责逮捕缉拿犯人的官叫做“不良”或者“不良人”,他们的管理者被称作“不良帅”。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像是特务去搜集情报,而更像是捕快。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或许和唐朝的高度繁荣和对外开放有关。
《锦衣卫》
而到了宋朝,“特务”的用武之地多起来,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宋代战争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紧张,所以使用间谍也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原来的武德司被改名为皇城司,实际上就是负责宫闱安全,打探情报的间谍。皇城司也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管辖,皇帝对其非常信任,因而士大夫阶层对其很是忌惮。两宋时期战乱频仍,为了掩人耳目,间谍的身份也多变起来,比如街上的小贩,寺中的僧侣等都有可能是间谍。
《锦衣卫》
电影《锦衣卫》就是根据明朝锦衣卫为原型改编的艺术作品。“锦衣卫”和“东厂”的名声最大,但是在明朝并非只有这两个专属特务机构还有西厂和内行厂,它们存在的时间比锦衣卫和东厂更早,权势也更盛,甚至东厂和锦衣卫也在内行厂的监督之下,只是因为它们存在的时间跨度短,所以往往被后人忽略了。
《锦衣卫
如果将这些朝代进行盘点就会发现,从汉朝以后,“情报局”的工作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不仅存在于军事方面,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广泛涉猎。归根来说,间谍的繁荣实际上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官员在行事中欺上瞒下或一些秘密谋反的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情报局”就有用武之地了。皇帝可以通过情报机构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所以,历代情报局如此受到皇帝重视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