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记者获悉,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池塘种稻技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吸引了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西、广东、重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水产和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养殖大户等120余人参加。不少专家对池塘种稻技术进行了肯定。
近年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池塘种稻技术开始在南方地区淡水养殖池塘示范推广,深受各地水产、农业部门和养殖户欢迎。
该技术以高秆、壮秆的池塘专用稻品种为基础,集成池塘水产养殖和水稻栽培技术,种植水稻于水深不高于1.5米的养殖池塘,水稻生长所需肥料完全由养殖池塘冗余养分供给,全生育期不施肥、不打药,稻、鱼生态安全,是一项养种结合的新型农作制度。
在南京浦口区星甸街道山西村的“小龙虾+池塘稻”基地里,池塘内的水稻排列整齐有序,不时飘来阵阵稻香,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据基地负责人、南京檀香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林介绍,今年用于种稻的池塘面积650亩,实际种植水稻面积430亩,种稻比例为66%。自6月上旬插秧以来,小龙虾塘内的水稻从未施过肥、打过药,预计11月上旬可成熟收获。从已捕捞小龙虾和水稻长势看,预计小龙虾亩产超过100公斤、水稻亩产超过300公斤的目标将圆满实现,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唐建清研究员认为,江苏适宜种植池塘稻的虾、蟹养殖面积大,养殖户种植池塘稻热情高,技术推广应用的潜力很大;浙江杭州市水产站王力介绍,该市在河蟹、黑鱼、黄颡鱼、泥鳅、甲鱼、小龙虾、青虾等不同养殖塘体开展池塘种稻技术集成与示范面积达到1034亩,亩均增收691.5元;浙江海宁市水产技术服务站钱伦介绍了“南美白对虾+青虾+池塘稻”模式,实现亩均利润16480元,比单养池塘增收6000元;浙江嘉善净水渔业苗种基地吴建军介绍了“主养沙塘鳢并套养河蟹、青虾+池塘种稻”模式,实现了亩净利润14609元。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水稻研究所方福平研究员介绍,池塘种稻不仅能够明显改善养殖池塘水体质量、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稻谷产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推广潜力巨大。
方福平表示,具体来说,一是促养。池塘种稻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吸收池塘底泥和水体中冗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生物、化学耗氧量,改善水质,提高水产品品质。此外,水稻在池塘中的生长还能降低池塘水温,增加栖息场所和脱壳隐蔽物,特别有利于虾蟹生长;水体环境改善减少鱼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二是增粮。2013年全国池塘养殖面积3935万亩,若其中有1/4的养殖池塘种植水稻,则可增加水稻面积1000万亩,相当于2010-2014年五年全国水稻扩面的总和。在各地开展的试验示范中,池塘稻种植的行株距在仅为大田插秧密度1/3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亩产300公斤的产量水平。三是益生态。池塘种稻能显著改善养殖水体水质,降低尾水排放带来的环境压力。据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团队连续三年跟踪监测,整个水稻生长季,种稻池塘水体总氮、总磷平均含量分别比不种稻池塘降低70.6%和85.1%,特别是种稻池塘氮磷养分的多数指标在70%抽样期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标准,而不种稻池塘则超过V级标准。
交流中,大家也认为,池塘种稻毕竟是以养殖池塘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迥异于以稻田为基础的水稻种植系统和技术体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如养殖池塘适度改造、渔稻最适共生比例、深水(1米左右)机收等。此外,不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不擅长大米产业开发,守着一池不施肥、不打药的生态安全稻无从下手,还需要相关企业参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