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海原绵绵秋雨没有丝毫停歇的样子,云雾把天地连成一体。中卫市海原县七营镇南堡村从平地到梯田,青贮玉米覆盖了大部分耕地。烟雨蒙蒙,红砖瓦房、水泥村道、成片农田、青色山峦在轻烟薄雾中若隐若现,构成一幅新农村秋雨水墨画。
积极响应“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2011年,南坪村村民从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的山上整村搬迁至位于海原县七营镇南堡村的南堡移民点。面对搬迁过程中许多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村干部们主动深入村民家讲解政策、分析利弊,打消村民们的思想顾虑,有力确保了搬迁工作在半年内顺利完成。
如果说搬得出是生态移民搬迁的上半篇文章,那么稳得住、能致富,则是让移民搬迁工程经得起检验的后半篇文章。完成搬迁后,南堡村把工作重心迅速从解决好“怎么搬”向确保“搬得来、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转变,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草畜产业。目前,移民点牛存栏3256头、羊存栏4136只,草畜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我们全村的幸福,就在这300多头安格斯牛身上了。”南堡村忠俊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余忠俊望着牛棚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话语中透出自信和干劲。
余忠俊告诉记者,前些年他带着一大家子人在内蒙古承包了200亩荒地种植葵花,两年后自己赚了点钱就回到老家搞起了养殖业。刚开始养殖的是黄牛,因为品种不好,卖不到好价格。急上心头的余忠俊便和两个儿子到华润肉牛养殖基地寻求解决办法。经过几天的参观考察,余忠俊购买了一批华润基础母牛,从15头发展到50多头,他尝到了养牛带来的甜头。2020年,他成立了海原县忠俊养殖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到300多头安格斯肉牛的养殖规模。
“现在合作社也走上正轨了,我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啥,接下来我会借着这个‘牛’势,带动村里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余忠俊憨笑着说。
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的同时,南堡村还积极解决移民群众转移就业问题,把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致富。
在南堡村扶贫车间,记者看到30多名妇女娴熟地操作着缝纫机,一件件精美的服装被她们生产出来。
“扶贫车间解决了村里妇女外出务工的难题,大家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到家里。像我们这些女孩在这里打工,离家近,家里也不用再担心安全问题。”村民韩娟娟说。
不止于此。近年来,南堡村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会融入、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权益保障,着力提高搬迁移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按照“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和光伏电站分红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8.2万元。
“我们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继续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战略,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村强民富’的目标。”南堡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新生说。
如今,南堡村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门口把钱赚,移民新村成了他们温暖的家园,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满满。
(记者 李洋 马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