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县的红枣、精河县的枸杞、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番茄、沙湾市安集海镇的辣椒……新疆“红色蔬果盘”在向国内外源源不断输送优质蔬菜水果的同时,成为新疆百姓增收致富的“红色银行”。

辣椒种植大户的致富经_辣椒种植效益_辣椒怎么种植致富

农民在和硕县特吾里克镇晾晒场晾晒番茄。确·胡热/摄

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新疆,夏季高温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农作物的红色素等固性物质容易积累,对于喜光的红色作物来说,是一块宝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再加上各族人民的辛劳和智慧,番茄、辣椒、枸杞、红枣、石榴、红花……各种鲜艳夺目的红色作物,正在新疆大地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红色蔬果园”绵延千里,产业链不断延伸,独具特色的“红色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和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火红的果实带来红火的日子

又是一个丰收年。红色的果实正在成为新疆百姓增收致富的“红色银行”。

金秋时节,被誉为“中国辣椒之乡”的沙湾市安集海镇5.2万亩辣椒喜获丰收。这里的辣椒除了很少的一部分用于鲜食和制作辣椒酱之外,其余的部分在采收完之后都会被拉运到20多公里以外的戈壁滩。那里有一个万亩的天然晾晒场,从高空俯瞰,戈壁滩上一片片的红辣椒就像红色的地毯铺展开来。

这些辣椒在戈壁滩上经过7天到20天的“日光浴”,脱水和晾晒后,变成辣皮子,会被销往国内其他省区市甚至出口国外。据测算,一亩地当地农民收益可达4500元,火红的辣椒,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椒”。

既要发展乡村产业,又不让小农户掉队。通过合作社带动、产业园引领、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普通农户紧密联结在了现代产业链上。

“过去种枸杞按亩管,现在要数株数、算日子。”种了多年枸杞的白丽梅见识了合作社的厉害,“咱照着合作社的标准干,枸杞产量大提升,价格大提高。”从凭经验到靠标准,精河县的枸杞种植户纷纷加入标准化园区或合作社。

“红色产业”的发展,让数以万计的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成为产业工人。“现在我既有地里的收成,每个月还有3000元在县里枸杞深加工企业务工的工资。”白丽梅说。

咬定科技 提质增效

依托资源禀赋和科技支撑,“红色产业”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质增效的步伐。

“今年800亩盛果期的红枣地收入200万元。”麦盖提县红枣种植大户付春江告诉记者,是规模化种植让他发家致富。

在付春江的红枣种植园里,滴灌用上了水溶肥设备,红枣采收分级用上了机器,而这两项国家专利产品都是他自主研发的。“水溶肥设备利于硫酸钾的溶解,滴灌管不再堵塞了,施肥更均匀,利于提高产量;红枣采收分级设备提高工效50%,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咬定科技,自治区围绕辣椒、红枣、枸杞、番茄、辣椒、红花等多个产业集群,通过政策、资金、服务向创新倾斜,实验室设在田间,科研紧密连接市场,下力气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

新品种、新技术如何从“试验田”走向大田?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用好田间、网络、基地3个课堂,实施“百名专家服务团下基层”等工程,数千名农技推广员常年活跃乡间,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享受农技服务。

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智能大棚可以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自动控制温室湿帘风机、喷淋灌溉、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等设备,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若羌县的红枣种植从当年的人工种植、采收,到机械化种收,再到智能物联网的“云棚”,科技推动红色产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满满的科技含量,不只是若羌县的红枣。“我种的地装了‘神器’,管理起来特别省工,特别划算。”在吉木萨尔县种番茄的李斌所说的“神器”指的是水肥一体化设备。一项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土地进一步增收,李斌算了笔账:“每亩地节水30%以上,减少肥料10%以上,可增产15%。”

延伸产业链 拓展高端供给

1公斤枸杞卖70元,制成休闲保健食品后,20粒枸杞经过加工就可以卖到12元。在精河县西域枸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枸杞价值实现提升。

“生产线让枸杞告别‘洗洗泥、分分级’的原字号,变成精加工的13个中高档枸杞休闲保健食品,附加值增加了60%-80%。”公司总经理朱美珍介绍,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让农户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

红色产业如何向高效产业转变,全疆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更加注重开发红色产业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推进产业链相加、供应链相通、价值链相乘,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若羌红枣酒品质不错,希望能做产品的代理,把它销售到河南去。”在参加若羌县举行的红枣产销对接暨营销推广活动时,河南客商林先生说。

近年来,若羌县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集红枣基地建设、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实施“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机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生产红枣原液、红枣酒、红枣酵素及衍生产品红枣罐头、红枣茶等,充分延伸红枣产业链,增加红枣产品附加值。

在昌吉州,番茄的产业链已经从番茄酱发展到番茄粉、番茄红素等;在和田地区,红枣鸡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宠”;在精河县,枸杞系列产品超过数十个……

产业链的延伸,借力的是标准引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打造放心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有了标准,精河县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质量有保障,精河枸杞的牌子更响了,出口欧洲免检,不断走向海外。”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玉玲介绍说。

如今在新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成为新风尚。“三品一标”红色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无形资产积蓄起“红色产业”的发展后劲。

(朱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