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斤秋笋刚面市就被订光了,后面的笋也紧俏得很,早就被抢订完了。”余杭街道家庭农场主张燕萍一谈起她家的秋笋,就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8月,在张燕萍家庭农场的早竹林中,争先恐后地冒出一群“小鲜肉”——秋笋。往年九十月才有的秋笋,今年为何这么迫不及待地露面呢?
早竹又叫“雷竹”,这种竹子的秋笋只有在低于30℃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由于今年三伏天提前,温度提早达到要求,加之雨量充沛,因此秋笋得以提早破土。
张燕萍介绍,余杭秋笋好吃的秘诀在于一种特殊的肥料——测土配方肥。
见习记者王玺钧
张燕萍口中的特殊肥料是区竹业协会和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总站等单位的专家每年试点进行土壤测定,配制专用于早竹笋的肥料。
张燕萍的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一个试点,肥料在农场统一配制后,还将同步供应给周边8家土壤条件类似的家庭农场。
“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肥料不仅价格便宜,生产得还快,一年做一次,一次700多吨,一天时间就配制好了。”张燕萍边说边招呼上门领取肥料的周边家庭农场主。
一枚“农安码”确保高品质线上线下销售红火
竹笋既要好吃,更要让人吃得安心。“省市区每年都会抽查我们的农产品和环境,我们农场也有自己的检验室,可以快速检测农产品,检测结果上传到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的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张燕萍向记者展示了农产品包装上的“农安码”,食客扫一扫,就可以追溯到检测数据。
依靠这样的品质,张燕萍家的竹笋销往上海、北京、河北、福建等省市,也吸引杭州不少客户找上门来订购,单单采荷小学每年就要订购2000多公斤。张燕萍说,她家的笋还供应给余杭久久超市和碧景园、未来湖、金色黎明等多个小区。“开始我就在朋友圈里卖,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来越好。”张燕萍说,“现在我们又入驻了余杭街道开发的稻香小镇网上销售平台,销售量又提升了30%。”
接手父亲的农业合作社从“农二代”变成“创二代”
别看如今竹笋销量蒸蒸日上,10多年来,张燕萍的“种笋之路”并不顺利。
2009年,张燕萍的父亲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但因年事已高,无力经营。2012年,原区林水局干部刘军找上张燕萍,鼓励她将合作社继续经营下去。“一直觉得做农业很辛苦,所以我犹豫再三,并未答应。”令张燕萍没想到的是,一年后,刘军还牵挂着合作社的事,鼓励她继续经营。
在区林水局的“牵线搭桥”下,张燕萍参加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那一周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科学栽种的技术知识,也见到了很多比我年长却仍不放弃农业创业的人。”在同行的激励下,张燕萍坚定了创业的信心,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从一名“农二代”变成了“创二代”。
现如今,张燕萍家庭农场年产优质竹笋135吨,丰产期年产值可达100万元;合作社农户已有50多户,承包土地总面积超过600亩。
推广科学栽培技术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可贵的是,行走在致富道路上的张燕萍没有忘记村民。余杭街道苕溪以北的上湖、义桥、竹园、仙宅四个村拥有早竹林6200多亩。“竹是乡亲们的摇钱树,要增收致富就得科学栽培。”2014年的3月,张燕萍先后两次承办了仙宅村竹笋培训班,受到了笋民的欢迎。
意识到推广科学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张燕萍于2016年创办了上湖明山陆家湾田间学校,每年邀请专家培训,目前已累计举办专题培训15期,接待临安、富阳同行交流活动5批次。2017年,张燕萍被评选为余杭区笋业科技科普推广工作先进个人,成为余杭区竹业协会副秘书长。
“农业创业吃的是‘天气饭’,天时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但在余杭,政府对现代化农业全力支持、对农户全面帮扶,我们绝对拥有地利、人和的优势。所以,我现在敢想敢做,今后还要带动合作社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我有信心,一定可以做得到。”张燕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