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仙桃日报全媒记者张钰图/记者刘贤双
11月5日,张沟镇三同村,忠善黄鳝苗种繁育合作社。这里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李忠博士的“田间工作室”。
格子架上,一溜孵化盆依次排开,里面的“名堂”多得很。从刚结合的受精卵、已发育一周的卵黄苗到开口进食的“开口苗”,如针细的幼苗在流水中欢快游动。
今年,尽管受疫情和内涝的双重打击,李忠博士率团队培育的人工繁育黄鳝苗种出苗突破3000万尾,并开始对外出售。
从不受待见的“落魄博士”到获得行业公认的领衔专家,李忠的路走得异常艰辛。他用了7年时间,突破了“黄鳝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瓶颈,并实现了市场化。
黄鳝养殖是“朝阳产业”,也是张沟镇的“黄金产业”。但苗种繁育一直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人工养殖黄鳝依赖野生苗种,存在来源紧缺、进苗时间短、死亡率高等问题。现有的黄鳝繁育技术以有土仿生态繁育模式和温室流水培苗,产量受限,幼苗存活率不理想,急需开展规模化人工繁养技术体系研究。
2017年,李忠探索实验的黄鳝人工繁育示范场集中爆发了弹状病毒危害,对其技术声誉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最低谷时,张沟镇政府和他建立了联系,认为病害是探索实践中必然的过程,力主引进李忠博士及研究成果。本地最大的“鳝二代”陈振华与博士一拍即合,建起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携手探索人工产卵繁育技术。
李忠博士介绍,人工产卵繁育技术,如同“试管婴儿”一样,选择成熟雌性亲本进行人工产卵,获得品质优良的卵,再利用成熟雄鳝精子采取人工授精,进行流水孵化。
工厂化繁育的优势在于,运用技术干预进行规模化集中产卵和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产卵率。根据博士团队在天门、潜江、安徽来安县等基地的实验数据,家养亲本产卵率达95%以上。
科研是个孤独的过程,政府的扶持让李忠倍感暖心。“有政府兜底,我只管大胆往前冲。”让李忠印象深刻的是,当研究进入到艰难阶段,市政府迅速无偿划拨了一块大型示范场,厂房、水电、道路全部齐全,解决了后顾之忧。
“所有的事情政府都想在了前面,做在了前面。不管是上游的饲料产业还是下游的物流服务,还没等我开口,就已经铺好了路,这是对科研顺利推进的最大支持。”李忠说。
2019年6月,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市政府组织国内11家高校、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团队对“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进行现场验收。验收工作的完成,标志着我国18种量产淡水繁育鱼类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工作全部完成,为淡水量产鱼类人工繁育画上了圆满句号。
完成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对于产业来说,跨越了一大步,但是对于科研来说,仅仅是起步。李忠对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有新的思考:“优良品种选育、流行病害防范、精准营养需求、新型养殖模式的构建和提升等都需要加大科研力度,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