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

故乡旧事夕拾

■杨始堃 / 图文

身在海外,心向故乡,万千情思,最忆是乡愁。

耄耋之年,回首往事,历久弥新,难忘那童年。

失落的美术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百侯有民间美术吗?

罗清帧推动下,木刻在百侯兴盛一时,出了杨隆生等画家;画碗的,画屋的是吗?终归是少数工匠;学潮汕的抽纱刺绣是有人在,是百侯的吗?想来想去,还是真有,就是绣花鞋上的“花”,巧妇们描,剪,绣,出来的美真令人赞叹、思慕。这“花”有牡丹、玫瑰、秋菊、冬梅,或是喜鹊、鸳鸯、双燕,可惜如今已难寻觅,失落了。

由野外生活说起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还有野外生活吗?

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

记得读小学时常去野外生活,与大自然亲近,欣赏美景,或写生,或放声歌唱,还自带着炊具、米菜到野外去自煮自享,过一回独立的生活,我想这是生活教育的一环吧!除此之外,劳作课、同乐会、演讲比赛等等培养“手恼双敲” 的课程或活动也还有吗?可能都没有了。至于回家当小先生,随着教育之普及,自然不会再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在50年代受批判,反右后一批传承并坚持生活教育的教师离去,生活教育在百侯已名存实亡。

不再“小南京”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为何家乡有个“小南京”之名?

当年南京是首都,乡人除出南洋,也往北洋(京沪)谋生,向往城市的生活,也把一些生活方式带回了家乡;百侯街在烟业带动下繁华、兴旺,不只白天,甚至热闹至夜半;文化生活在生活教育行者推动下,教育上了层次,古装戏外,白话戏兴起……那时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盛景”,百侯的一些文人墨客便将它比作了“南京”。而今,百侯人多外出,古屋几近清空,“小南京”盛景已不再见。

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

沙 灰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还记得沙灰是什么吗?

不就是三合土:沙公、黄泥加石灰嘛,怎会忘了。直到五、六十年代家乡的建筑都少不了它,世界遗产土楼(围屋),文化历史古镇百侯(古屋、街道、石子路、三十六巷等等)都靠它建造。可是还是被一些人忘了!有人会责问我为何这样说?因为前几年回乡见到百侯街道被铺上了沥青,为什么不修旧如旧用沙灰呢。同样,泥砖、“纸筋”、桐油灰等旧时用的建筑材料,我想也都会成为历史!

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

且用锅灰当乌烟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现在还铲锅头吗?

我想因为已不用烧柴做饭,很少见了。过去烧柴,一段时间后在锅背便积了层黑黑的垢,影响传热,致多贵柴火,所以便要铲除它。铲除时把锅反扣在地,用锄头或刀铲刮,铲完拿开锅头,随即便用脚把圆形的锅灰圈错开,我曾问为什么要错它?却没有答案,可能是源自一种迷信的说法:划地为牢,让人站入的话不好。

五十年代初,我们用铲下的锅灰当乌烟用,把它与牛皮胶(或桃胶)水调成墨汁,用来在墙上写大标语,画壁画。对了,调墨汁时得先用烧酒研磨,写标语的笔是用茅根草捆扎而成,这些窍门,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

冬种带来麦香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还冬种麦子吗?

记得五十年代推行三造,秋收后种麦子,还间种麦豆(碗豆)。近年几次春节回乡,已经不见麦田踪影。想起那时阳春三月麦收之时,我们这些生活教育出来的书生,践行手恼双敲,常常抓住时机裁剪麦杆,编成毛辫带子再制成草帽、扇子等。此外也能一享“三月有麦磨”(童谣:一月有年过,二月打祭墓,三月有麦磨,四月“答答”饿,五月重做过)之口福。心娇的父亲在磜下开水磨房,代乡人磨麦子,她妈妈用磨出的麦粉蒸的麦粄,充满麦香(用面粉就是蒸不出这个香),真好吃!

捡禾串、打禾铺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捡禾串、打禾铺的内函?

上、下两造稻熟时,家家户户忙着收割,在这丰收的季节,将看到二个令人动容的场景:孩子们跟在割禾人后,拾起拉下的禾穗;参与割禾的,除了本家,还有左邻右舍来帮忙的人,他们没拿工钱,只求打一份禾铺。

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

1857年法国画家米勒创作了一幅油画《拾穗者》,表达画家对劳动者艰难生活的同情,对“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意义的切身体验。我曾是捡禾串孩子中的一员,感受过每捡起一穗谷子时的喜悦,和对每粒粮食的情感。大宗小学饭厅墙上写的“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至今不忘。

我也曾参与帮割禾,分得一份“攀禾”后的禾杆来打。在草席上一把一把地把禾杆上残留的谷子打下来,不论多少都归你(多的时候有七、八筒),也算是你帮割禾的“工钱”吧。

想想,这个“打禾铺”也是一种“粒粒皆辛苦”,切不可浪费一粒的精神!

行 弓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关于行弓知多少?

侯南有二条行弓,在三翰林建筑群前的是大行弓,其后的是细行弓。大行弓把侯南的田地一划为二:三百坵和八百坵。细行弓则把三翰林建筑群与村隔开。大行弓有石桥二座,在山口的叫上石桥(附近的地方也因此被称之为上石桥),在竹头下(安敦堂前)的是下石桥。

行弓已不复存,与浮桥头、黄塘坝、四溪尾、百子墟、大坟顶等一样,都成过去。

我不知行弓之名的由来,可能是从曹鲶、新凉亭下行到村里,走此为弓而得名。

其实行弓是水渠,它护卫着千亩良田和三翰林建筑群免遭洪涝灾害;它也是水利工程,大行弓设有几处洞口,用来分流,灌溉两边的水田。

山洪冲刷以致大、细行弓源头都有崩“逢”,渠底都高出地面,形成了“黄河”。小学时听了先生讲的黄河花园口溃堤事件后,幼小的心灵里便深怕家乡的这条“黄河”也发生溃堤之灾,可是怕又有何用,该来的还是来了。在我的记忆中大行弓断过两次,都是在拐弯处:一次断在西,把上十亩地变成了沙坝,一次断在东,洪水夹着泥沙冲毁了一片良田,灾后花了二、三年深翻才把它恢复。还有一次虽然没断,但洪水漫过堤,冲向六公太祠堂,幸抢救加高及时,没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行弓上上演过多少往事无人去统计,只知婚嫁,出殡,赶集,挑运,求雨等等的人流,曾如走马灯般随着岁月流逝经此远行。

附:meling yang《关于bu大水和天旱》

故乡旧事夕拾

你好!关于bu大水一事,我给你们讲点亲身经历,只记得在小时,我和我的妹妹(我伯姆的亲生女儿)双玲住在新屋下时的一天早上,伯姆用粗粗的竹篙(竹杆)撑着卸下来的门板到新屋下来接我们,当时我听见伯姆在敲门并急匆匆的在门外说,姐妹两人快起床,断行弓了,bu大水了,水浸金山寺了,我赶忙睁开眼睛,一看可不是吗,我们姐妹俩睡的床真的是在房间的水中漂浮并感觉床在水中晃来晃去,伯姆忙把我们姐妹俩抱到木板做的船上,然后划回企南轩接着把我们抱上二楼,叫我们自己上到一楼顶(天棚)去躲雨水。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那次bu大水,由于当时还较小,不知害怕和发愁。

下面我再说说家乡的天旱,那真是一片惨象,许多人吃的是野菜、草根,我家也不例外。而且我还记得天旱求雨的情景,村民们一步一拜并且嘴里一直在喊:乞求甘雨,黄天造大雨。参加者要一直跪拜到南洋栋(最高的山)为止,想想今天,多美好,多幸福!祖国繁荣富强,科技发达,天旱了可以人工降雨,应该知足了。也应该全心身的去爱我们的伟大祖国。

10

乡 音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你可还能说乡音?

60年前赛如告诉我,她与分别六年的同学友岩在昆明重逢时,用家乡话交谈,为都没忘乡音感到特别兴奋、亲切。

几年前回乡,与改弟议论起家乡话的话题。先是说到不少家乡话,诸如“崖兜人、恩兜人”,“喔贺”,“娘丫呀般”等等能否找到对应的普通话及文字的问题,后又说到乡音何谓不改?认为除了发音没变,还有就是用的词、语调仍然要保留乡土本色。

举例来说,家乡话里的“bu” :

盅子粄“bu”了,酒“bu”了………“bu”说的是发酵;

“bu”大水………“bu”说的是洪水泛滥;

“bu”疮,“bu 疖”,“bu鸡屎die”,………“bu”是长东西的意思;

“bu病”,“bu虫”………“bu” 又与普通话的“生”同义;

我曾想到"勃"字,其音、义是与“bu” 有些相近,但又不能完全概括其意,由此看来还真找不出一个现有的音、义与其一致的字来!

显然,若在说上面的事时不是用“bu”,如把“bu瘟”说成“发瘟”,那就不是乡音不改了!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人来向往的交流增多,新的词语产生,乡音也避免不了变化,当游子归来,那怕他乡音依旧,也可能听不明家乡话了。

央视播“乡愁”,讲的是故乡百侯,我看不到画面,只听到声音,写下:

“看不见“乡愁”,喜听到乡音。

小时候,乡音是上课铃声,牛羊草花,朗朗童音。

长大后,乡音是鸿雁飞鸣,道声您好,祝福平安。

而如今,乡音是微信视频,声说依旧,笑语云间。”

11

井 水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侯南那口井水最甜美?

除近溪的人家挑溪水吃,侯南村内吃水还是靠井水,天热时喝上口凉井水那真叫做美。水文地质专家杨鸿儒曾赞誉过家乡水质好,甚至常装之携至广州饮用。

都说井水不犯河水,依我所知还真是如此。

从窑下、文明毓秀、清白旧家到庵下的这几口井,是同源在一条与溪水无关的水脉,水清且丰,大旱之年都取之不尽,尤庵下井水最为甜美。

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

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

通议大夫第与兰台书室共用的井偏离了这条水脉,因此遇到用水需求大,或天雨较少季节,便会有近于“劣光”(枯竭)的情况出现,而暴雨、山洪过后,井水出现浑浊,更令人头痛,不仅三头二日便得把家里水缸倒缸清洗,还得经一年半载后筹钱(用作红包)顾人洗井一次。因有一句“落井下石”成语,洗井人还真不容易请。

村里还有些井,如丘屋进士第的,其水根本不可拿来食用。

担水是少不了的日常生活,打井水也成了件“技术活”,抖不好井绳还真打不上水来。

是怕有人放毒吧?!水井中常养一、二尾金鲤鱼,金黄色既喜庆又易看得清楚,若打水时把他打上来了,都会自觉地放生回去。

家乡的井多是比较深的,所以都有近腰高的井唇,为的是防止小孩跌落下去。老祖宗还在井边安设井神,以保同饮一口井水的人和气生财,平平安安。

新娘入门后得去拜井神,打上一井桶的水,煮糖茶,给左邻右舍“刚”茶,认亲。

12

“长亭外,古道边”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曾记得“长亭外,古道边” ?

亭、台、楼、阁,亭是一种建筑。一般的亭筑于园中,有顶无墙,六角、八角,或圆,为供游人休息、乘凉或观景。

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

百侯四方高山,在那个一出门便得靠双腿跋涉的年代,筑于路边的凉亭,是躲水(避雨)、歇脚之所,因此,为了更好的遮风挡雨,有些亭子也会筑上三、二扇带窗的墙。

四十年代,当我们唱起李叔同的《送别》时,眼前便会出现家乡路上的:“长亭外,古道边……” 的一幕。

我仍记得家乡主要外出通途,从磜下到高陂路上的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上枫朗过饶平路边的新凉亭、九龙亭,起程下湖寮出茶阳(当年的县城)的茶亭(在马驮山下观音寺前),也记得在亭里驻足停留过的片刻,更没忘,善心人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在一些亭里施(音市) 的茶。

车通后,山路或改成了公路,或成了“古路无行者” ,“马踏深山不见踪” 的荒路,自然,凉亭也再不会有留步之人,自此轻轻吹开谷壳慢饮茶也就成追忆。

家乡还有二处叫作亭:观音亭和救生亭。就其功能何称之为亭?未解。

亭还有时兼纪念、记事之用,近年在窑科子半山,鬼子园等建的亭子便是。见到这些亭让我想起了抗战胜利后,在良坟坝西北角建起的抗战胜利纪念亭,我还在它旁边种了几株赤桉,只是现都已不存在了。

30多年前,回想前人建亭带给我们的福享,曾与阿改就在三百坵心建凉亭,供上落行人,乡里老人散步时休息、避雨一事商讨,可惜未能成事,空留遗憾。

13

“步 梯”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你知“步梯”在那?

前两年从家乡返广州,与乡友聚会说起吾父在“步梯”任教时的往事,想不到竟有不知“步梯”在那者,其父也还曾在那教过书呢!

“步梯”之名来自光绪廿四年(1898)一月创办的百侯最早的一间新学学校:步梯初级小学。其办学地便被称之为“步梯”,地处陈屋巷。现门仍保留着当年的西洋式的面貌,成了见证百侯教育历史的古董。(写到此,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一下,能给加以保护。)

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

小时,母亲带我路过“步梯”门口时,告诉我说:“里面的酸仔(芒果)、柚子树是你父所种。” 后来,我叔告诉我:“你爸在“步梯”任教时,还为鬼仔园种了柳桉、合欢等树,还有两棵长成了连理,就是戏台旁的合欢与凤凰花树。” 前些年返乡寻踪,除鬼仔园还有一棵长得高大繁茂的合欢树,都没了。

站在这合欢树下,想到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起70年代杨震同志对我讲的话:“我在“步梯”读书时,你父亲教过我。谢谢他的教导。”

是的,你可以不知“步梯”在那,但不能忘了步梯小学开创的百侯近代教育,之所以取名“步梯”,是期望借助这架“步梯”让百侯子民登上知识高堂。

14

给先生送菜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你曾给先生送过什么菜?

“束脩”之礼源于孔子。我记得读小学时,也兴学生给先生送菜,为避免大家同时送,还作些安排。大多数人送的是自家园子种的时新的青菜,或自已研的咸菜等,有时也有人送上“肉料”,无论什么这都是对先生的尊敬,也成了很平常的事情。

我母亲很会种菜,每年研的菜上十瓮,研菜是我们家饭桌上的常菜,有时吃到对年,所以我给先生送的也常常是研菜。母亲说:

“从一粒比芝麻还细的菜籽,要花多少工,挑多少水去浇,才好不容易到百天,长成齐腰高的大菜。又要挑好天时za(砍)菜,晒好,买盐来研。一步步都不能马虎,否则臭瓮,甚至烂掉,前功尽弃。” 是呀!要经几多艰辛,付出几多汗水,才有研菜,所以给先生送研菜是最有诚意。”

我不知你们道曾给先生送过菜没有,我想你们送的话也是出自真诚、纯洁的尊师。决不会像今天,尤其在城市,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或入“好学校”,包大红包给老师,学校明码标价要赞助,把教育做成生意,实斯文扫地,可悲。

15

附:《研菜》

故乡旧事夕拾

研菜是名词,指的是咸菜,有(水)研菜、研菜干、黄青研菜之分;又作动词,是用盐把半干的芥菜揉搓(研),盘绞,装瓮的制作过程。

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

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

研菜是兰台人近乎集体活动的一件事,或几家人同时,或大家相互帮忙,可热闹了!研菜时大人用手,小孩手力不够则用脚踩(当然要洗干净啦)。空气中弥漫着菜青味、咸味和谈笑话语之声。记得有一次笑得人肚子痛的事:佛助婆在研菜时感到背部痒痒实在难忍,而双手满着盐和菜汁,於是对旁边正在用脚研菜的小男孩说:△△,帮婆抓抓,不会雷公劈的。△△便把手伸入到佛助婆的背,边抓边天真地问:为何不会雷公劈呢?这一问引得在场的叔婆伯姆们哄堂大笑,△△见状莫名其妙,更深究地反复问之,令笑得人目汁都出来啦!一个叔姆对△△说:等你长大讨老婆时便知道啦。

儿时睡前的一个游戏也叫“研菜”。兄弟姐妹之间在床上相互推搓,翻滚,并唱着:研菜,研菜,紧(愈的意思)研紧爱。随之睡去。

研菜是来年桌上的主菜,常作为礼品送人,包括给先生(老师)送菜之礼。它的多少以瓮数计,多的可吃到对年。瓮数愈多愈显示这家人的勤劳。

研菜可生吃,尤其是研菜心(茎)和梗(叶柄),咸酸甘甜,爽脆可口,是送粥上品。

研菜炒了吃,尤其是用咸酸甘甜的来炒猪肠,或炒牛肉,吃后还寻味。据说,当年赵紫阳到百侯视察小平原,请他吃的便是研菜炒牛肉。不过小时候,家穷,能用上点猪油或油渣来炒,便吃得津津有味了。

用研菜煮的肉片汤,或煲的猪肉黄豆汤、蚝豉猪肚汤……也很有风味。煲时,如放有蚝豉,研菜会返青的现象,不知有人深究清楚了没有。

近年,研菜饭成了时尚,在家乡竟成酒桌上一道名食。也让人忆起件往事:

话说有个番客(华侨)带了研菜干到了南洋,那天他买了肉,做了一盆研菜干蒸猪肉碎,吃饭时,他叫伙计一同来吃,伙计尽夹研菜干,这下可把这位番客急了,说:

“你为什么只夹研菜干吃?你不知研菜干比猪肉还金贵吗。”

16

家乡的生(水)果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家乡水果滋味是酸还是甜?

近三十多年来,大埔火成了“中国密柚之乡”,标志特产。这也挑起关于家乡水果的种种回忆。

在我们这三、四十年代人的脑子里,家乡水果有柚子、桔子、龙眼、芭de(番石榴)、胡桃、酸de(芒果),大果de(荔枝)、李子、杨梅、枇杷、香蕉、梨(包括糖梨de)、吉久(万字果)、柿子(包括be de)、菠萝、木瓜、西瓜、橄榄、蔗、黄皮果、葡萄等等,可谓品种繁多,但都只是散种在一些人家,在百侯能称上果园的只有侯中农场和四溪尾的炳奎叔的二间,种的也是可数的几个品种,三头两株而异。因此,产量不大,上市的水果也寥寥无几,成不了地方特产,加上家贫,吃上水果成为稀罕的事,甚至不知家乡水果滋味是酸还是甜。

幼稚园唱儿歌:“秋天水果真正多,柿子石榴和苹果,柿子石榴我不爱,只爱一个大苹果”。唱了半天,柿子石榴和苹果什么样?见都没见过。

侯中农场是推行生活教育的课堂,分别落在西山半山腰和城前角两处,杨曾仰和杨步捷两位先生负责打理,农场引进、推广种植的有柑桔、林琴、菠萝、西瓜、木瓜等。记得第一次尝到西瓜、木瓜,就是西山下的侯中农场。初一时随冠尧去城前角的农场采橄榄,被罚拔西瓜地的草,都似昨日之事。

丘屋(进士第)的贝婆说我乖,每年给柚子树施咸鱼盐,摘柚子都要我去帮他做,让我感受一次收获的喜悦,收下她奖给的几只柚子。

从家往中学,走山下坪,路过“大哥(麻疯)屋”,看到屋前的几棵芭de树上挂满芭de,多想摘几个尝尝,可是不敢,因为不能做偷采之事,又听人说:“大哥股”会吐口水在上面,你吃了会“bu大哥”。再走前点,阿四哥屋后,有棵橄榄,则常到树下寻找,看看有没有风吹落下的,若遇上四哥娘看到,她会拿上竹篙打下一些送给我。

关西衍派后花台有棵龙眼树,是酸姨家的。我叫她酸姨是因为她与我母亲的亲姐姐曾同为一家的童养媳而结拜为姐妹。龙眼熟了,她顾人采摘去卖钱帮补家用,这时她会送一些到隔壁的幼稚园,让幼稚园的老师尝鲜,也会给我几串,品一品桂圆滋味。

“芒果热潮”从北风靡到南之时,家里托人带来几斤百侯产的在当时非常稀有的酸de,我分享给了几位北方来的学生,有的说酸得难吃,有的说甜酸可口,但都吃得非常开心。

所以,能吃上几口家乡水果,不论酸甜苦涩,留下的都是甜美的回忆。

17

寻梦家乡的鸟语花香

故乡旧事夕拾

最近想了好多关于家乡的旧事,我问:鸟语花香说的是春天美景,也可是一处景色。那咱家乡何处“鸟语花香”?

家乡山多地少,且山土不沃,林木不茂,又田地珍贵,除有几间古屋在后花台种上几棵花果,何来花团锦簇招来百鸟齐唱之地。不过想想,家乡这两处:红门楼和忠翰第,或许可称得上是鸟语花香的地方。只不知乡亲们认为如何。

一入红门楼,树木林荫,米兰、夹竹桃、梧桐,还有修竹……,行至后花台,群芳争艳,蝴蝶花、秋菊,大莉、芍药,月季,还有百日红……更有桐油花开,洒满天池之时,拾来串起童趣连连,当灯笼花开,微风轻抚之时,如见仙子曼舞翩翩的记忆。

晨曦,阳光明媚,如花孩童嘻笑园中,傍晚,日落西山,归林百鸟唱响枝头,又多么诗情画意。

再说说忠翰第,内种的白兰花几株都长得枝繁叶茂,花期时满庭芳香,此外还种有含笑、紫薇等,也是众多鸟雀夜宿之地,这样的庭院在百侯还真找不到第二处。解放前,这里是乡里绅士、名人聚会之所,也曾成为麻将绾之一,他们中也有养画眉、八哥的,所以在忠翰第也常能听到另类的鸟语。

自老年人联谊会在此活动,忠翰第也焕发青春,花更香了。

改革开放后,侯山人生活提高,建了不少新屋,但何时能把整个家乡建成处处鸟语花香?真很期待。

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

点击下方标题链接阅读往期推荐!

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

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

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古

镇百侯人文.民俗.文化.民

间传说.古建古迹.史料.等

研究.探讨和介绍!

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

楼顶西瓜种植与管理_楼顶种植西瓜技术视频_楼顶种西瓜需要多高的泥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