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集纳刊发劳模代表的先进事迹,以期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劳动热情、彰显劳动价值,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本报讯 他推广普及大青椒种植,使长子成为北方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中国青椒之乡”;他发明了全国首个蔬菜移动大棚,使蔬菜成为长子县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在他的引领下,千万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4月28日,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李生贵回到家乡,没有休息就又一头扎进了日夜牵挂的大棚。

李生贵是长子县丹朱镇大李村农民,现任长子县生贵式大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与青椒结缘在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凭着强烈致富的愿望和改变落后面貌的期望,李生贵在自留地里的青椒试种,由失败到成功,当年进账8000多元,当时,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66元。为了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李生贵在自家院子免费办起了青椒种植培训班,带动全村280户家家种上青椒,成为了青椒种植专业村。大李村的致富经验在县里的推广扶持下,迅速扩展到全县,全县300多个村的5.1万农民在8万亩土地上种植青椒,年产3亿多公斤、产值2亿多元,长子县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国际国内市场,青椒成了全县第一大主导产业。生产中,有一种“病毒病”的病害一直困扰着青椒种植户。为了攻克病害,李生贵连续8年研究试验,失败多少回已经数不清了,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离大棚通风口较近的青椒易发,但一部分加装了防虫网的大棚基本没有。多次认真对比,他终于得出结论,在果实膨大期,通过保温、增湿、防风3项措施可有效防止“病毒病”。防虫网由于网眼较密,导致通风受限,减少水分流失,正好满足了大青椒高温、高湿、无风的生长环境,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誉为目前国内“设计最合理、结构最先进”的简易大棚。

大有成就的李生贵并没有止步,他不断对大棚的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进行研究,研发了“当年前茬青椒、后茬西葫芦”“双膜覆盖”等模式,提前种植一个月,可以再增收2500公斤、收入翻一番。李生贵对自己的发明和经验不作任何保留,全部无偿为当地百姓传授,还免费提供棚架、秧苗等生产资料,让更多百姓加入到种大棚蔬菜的致富路上。现在的他,又在1000余亩流转土地上开始了“棚地产”模式示范项目,准备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