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镇现刀村是一个花腰傣民族聚居的村落,这里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有着世代种植水稻的传统,多年来,这里的人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直到去年的10月,一个人的到来,让这个村子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这个人带着他的三个宝贝来到现刀村,立志要带领这里的乡亲们共同致富,并且付诸行动。这个人是谁呢?在他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眼前这个身材消瘦、皮肤有些黝黑的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普祥,他手里捞起的泥鳅就是他的三个宝贝之一。在稻田里养殖泥鳅在新平乃至整个玉溪至今都不多见。
据普祥介绍,泥鳅生性喜欢钻泥,并且对养殖的水位深度很有讲究,太浅容易逃跑,太深则会缺氧、死亡,所以外地大多都是用专业化的水池来养殖,但用那样的方式养出的泥鳅吃起来,味道却少了原生态的鲜香。
从小在新平农村长大的普祥想到了发展原生态的泥鳅养殖。经过在昆明、曲靖等地多方考察、学习回来后,他来到水塘镇现刀村承包下了25亩稻田,决心养出傣乡稻田里的生态泥鳅。
普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普祥说本地的泥鳅个小、肉少,但他养的泥鳅却是白里泛黄个头肥硕,最重要的是,肉质和野生泥鳅基本没有多大差别。秘诀就在于泥鳅的食物。
普祥:我的这个泥鳅跟别人的不同,就说它什么东西都吃,猪、牛下脚料,或者是猪血、猪泡肺,一般的麦枯,包谷面这些它都吃,随便一丢进去,它就哗哗就来了。
为了让泥鳅适应在稻田里生长,普祥想了个办法,把田里两边的泥土往中间堆,在泥土堆上种上水草,这样既可以让泥鳅钻泥,又能养殖他的另外一个宝贝——大闸蟹。
普祥:我的这个大闸蟹是(今年)一月份放的苗,到现在刚好有一两左右,那么到八月十五前后就成熟了,就完全可以去卖了,我们做的是稻田生态养殖,味道的话比起外边会更鲜甜一点。
除了在稻田里养殖泥鳅和大闸蟹,普祥还瞄准了玉溪虾市场的空白,在稻田里做起了“虾文章”。如今普祥在稻田里养殖上了泥鳅、大闸蟹、虾,带着三个宝贝开启了他稻田生态立体养殖新模式。
普祥:现在我所养着的是25亩做稻田养虾,稻田养泥鳅稻田养螃蟹,从去年十月份进入到现在已经初步见成效,亩产我现在是撤了四亩,亩产达到四百公斤左右,将近产值一亩单季在八千到九千。从去年十月份到现在我已经卖了一批了,再过两三个月八月十五前后又可以卖一批,养下来经济效益还是可以的。
在水产品养殖上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后,普祥还发动村民们一起和他搞稻田生态特种养殖,成立了合作社,希望带动乡亲致富。
对于普祥摸索的致富之道,现刀村委会的领导班子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鼓励他带头搞好水稻生态特种养殖。
现刀村委会监委会主任杨天周:这几年我们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么普祥他做的水产养殖适合我们现刀发展,所以当他进来以后,我们大部分村民还是支持他的,考察下来,水产养殖前景还是比较好,目前我们有十多户农户加入他的合作社,包括我自己养了一部分,我们希望水产养殖能够成为我们现刀发展致富的一项新兴产业。
【记 者:谢春梅】
【通讯员:方芸 万洪伸】
【编 辑: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