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娥在养鸡场查看情况
在宝坻区口东镇西河口村,全国劳动模范林桂娥在这里为养殖户科普养殖经验和销售经验,重点讲解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控制温度、及时清理发霉的饲料等。几位养殖户提出,自家的养鸡场里近期死鸡情况较多,林桂娥又来到鸡舍,帮着养殖户排查、解决问题。“参加完劳模表彰会我觉得自己肩负的使命更重、更有意义了,带着乡亲们致富,我有使不完的劲儿。”林桂娥告诉记者。
早些年,林亭口镇石碑村的村民几乎家家养鸡,除了自家食用,多余的还可以出售,林桂娥也一样,直到了解到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养鸡技术,林桂娥从中看到了商机。2000年,林桂娥提议建立一家现代化的养鸡场,但因为没有经验、前期投资大,并没有村民附和,但这没有打消林桂娥的积极性,她决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一批批鸡雏出笼,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2003年,由于防治工作疏忽,大量蛋鸡死亡,损失惨重,辛勤付出都付诸东流。林桂娥不甘心,为了养好鸡,她顶风冒雨,多次去正大集团等大型养殖公司参观学习,请技术人员到自己家指导。林桂娥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能一味依赖技术人员的指导,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还要向书本学。于是,林桂娥买来《现代实用养鸡技术大全》《禽病分析》等书籍,潜心学习分析,将死鸡“开膛检验”,在鸡棚里一待就是一整天,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也能熟练掌握,她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创业的道路是曲折和艰辛的,解决了技术问题后,资金严重短缺成了最大难题。家里积蓄有限,创业前期已经花了一部分钱在理论知识、技术学习和外出考察上,建场启动资金明显不足,不但向亲戚朋友借了个遍,还向银行申请了10万元的贷款,所有资金全部用于养殖厂的建设。短短三年时间,科技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凸显出优势,不仅还清了所有贷款,还有盈利。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距离林桂娥家十几公里的李大爷给她打来电话,说他家的鸡3个小时死了好几百只,非常着急。林桂娥不顾天黑路滑,骑上电瓶车就出发了。见到李大爷时她满身是泥,脸上还有伤口,李大爷愧疚不已,林桂娥笑着说了句没事,就钻进鸡棚查看情况。发现鸡得了流感后,她又去附近的兽医站买来预防和治疗的药物给鸡服用。整整忙了一晚上,到了第二天上午10点,鸡的死亡速度明显下降,她才松了一口气。类似的事情不计其数,但林桂娥从来没有抱怨过,更没有拒绝过。
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林桂娥一直在想,靠自己这样挨家挨户去解决问题,能解决的问题有限不说,也很难解决养殖户单独抵御风险能力欠缺问题。2007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林桂娥创办了天津市宝坻区旭亮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养殖—供销—管理—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整合零散家禽养殖户,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共同致富。新入社的社员没有资金,林桂娥就帮着他们申请贷款,做担保人,遇到特别困难的,她干脆直接垫付。她亲自指导,甚至自己花钱请专家到各养殖场巡回讲座。社员在养殖上有什么问题,不管白天黑夜、路远路近她都随叫随到。
在市场低迷时期,林桂娥带领社员广开销路,与劝宝超市对接,送货到各个小区的商店,减少中间环节,注册自己的品牌“绿溢香”。她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扩大知名度,吸引大公司合作,想尽办法为社员增收。几年下来,林桂娥组织开展科技讲座110场次,现场指导500多次,累计销售肉鸡1.5亿只,鸡蛋1200万公斤,带动农户创收1.48亿元,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85户,户均年收入80万元,近千人依托合作社走上富裕路。(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