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公益-人文-爆料-策划-加-ahsssjw

——宿松县淼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徐良学顽强创业故事

他是一个80后,但绝不是平庸之辈,自2003年外出打工积累一笔资金后,就毅然返乡创业,率领乡亲致富。短短5年间,他在亏损500多万元的情况下,依然执着前行,无怨无悔,不改初衷养水蛭。如今他的水蛭养殖基地初具规模,运行良好,并走出了一条“企业+养殖分场+养殖户”的模式,为村民们闯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他叫徐良学,今年36岁,宿松县下仓镇望墩村人。

一段“传奇”让他养殖水蛭

1981年,徐良学出生在宿松县下仓镇望墩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这个地处大官湖北岸的村庄,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们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摆脱不了贫困。但这里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水源、遍野的螺蛳在徐良学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后来,上学、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这些渐渐淡出了他视野。2003年,22岁的徐良学从云南昆明地质学校毕业后就闯荡上海,从事投资理财工作,经过七年的打拼,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9年,徐良学的三姨父患了胰腺癌,而且到了晚期,医院当时已经放弃了治疗,姨父全家陷入了悲痛与恐慌之中。徐良学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带着姨父找到了一位老中医治疗,老中医开出了几副中药。经过8个月的治疗,三姨父的肿瘤竟然消失了。为探寻其中奥妙,徐良学找到了老中医询问,老中医说:“我只能说中药里有一种成分是水蛭,也就是俗称的蚂蝗。”原来,水蛭可以消肿祛瘀,可以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只是水蛭很贵,以致许多人用不起,而且,这一宝贵的资源正在逐渐枯竭,如果谁能养殖好水蛭,那将是对人类健康的一个巨大贡献。

家乡丰富的水质资源为蚂蝗的人工养殖提供了基本保证,同时,巨大的市场空缺和昂贵的市场价格使得蚂蝗的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徐良学决意养殖水蛭带领家乡老百姓发家致富。

损失惨重让他愈挫愈勇

2010年9月,怀着养殖致富的梦想,徐良学到了家乡,开始了水蛭育苗实验。创业之初,难题不断,首先就是技术问题。投放了种苗后,水质的调控、种苗的密度、饵料的喂量、水蛭的习性……等等,都是摆在徐良学面前的系列难题。于是,他边实践边摸索,至当年年底,很快掌握了一系列养殖技术。第二年,他扩大规模,开始新的试验。期间,专程拜访了几位有水蛭养殖经验的朋友,共同探讨了养殖水蛭的经验。终于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很难突破技术难关。于是,他又自费前往南京,专程拜访了南京农业大学郭巧生教授,向这位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水蛭人工养殖课题组组长求教,很快掌握了系列知识,回到了养殖基地。不久,徐良学开始了规模养殖实验,设计了三种池塘,土塘围养、大塘半生态网养和小网微流水养殖。每种模式都设计了几个对照组,经过反复比对,认为各种模式均有长短,经过权衡利弊,当年投入资金16万元,虽然收成不理想,但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于是,徐良学再次投入80万元,利用60亩水面进行实验。由于设计合理、技术过关,实现了亩产400斤的好收成,当年获纯利50万元,收获了养殖水蛭以来的“第一桶金”。同时,水蛭的养殖,带动了周边10多个村民的就业,每个村民利用空闲时间到基地干活,人均每年务工收入1.5万元,他们既照顾了家中老小,又兼顾了家里的农活,打工务农两不误,每每提起徐良学,乡亲们都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

2014年,徐良学决意扩大养殖规模。他投入资金260万,选取了宿松县千岭乡境内的大官湖作为养殖基地,进行规模养殖。由于初次使用螃蟹池塘养水蛭,没有提前培养基础籽螺,导致蚂蝗普遍变小,加之水质难以调控,公司当年没有获利。2015年,养殖继续在大官湖开展,由于工人在孵化室违规使用蚊香,水蛭幼苗损失80%,全年亏损150万元!但挫折不但没有使徐良学屈服,反而让他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坚强。2016年,这个倔强的小伙子再次加大投入,而且规范管理。经过前几年的摸索,水蛭饲养技术更加成熟,小苗生长速度十分惹人喜爱。正当徐良学兴致勃勃喜迎丰收年时,一场突而其来的特大洪灾击破了他的梦想。这年自6月18日起,宿松遭受了数十年一遇的特大强降雨侵袭,一时间,库坝告急!村庄告急!公路告急!虽然广大军民奋力抗洪,然地势低洼的官湖区域必淹无疑。因此,这一年,洪灾让徐良学血本无归,直接损失360多万元!徐良学欲哭无泪,陷入了迷惘:是继续走养殖水蛭的路子,还是返回上海干自己的老本行?他百思不得其解……。

乡亲支撑让他充满信心

正当徐良学事业降入低谷的时候,他的父亲——一个在刘湾村做了20年村干的老党员找到了他,从自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带领群众垦荒、养螃蟹说起,道出了村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愿望。“那时我们没有成功的原因主要苦于没有技术,而你,是遭受了洪灾,资金、技术样样不缺,肯定能成功……。”父亲的话语犹如冬天里的暖阳,融化了小徐心中的疙瘩。坚定了他在养殖水蛭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得知徐良学的犹豫不决,县水产局驻村干部胡中游立即上门找他谈心,帮他解开心结。他们促膝谈心,谈理想、话发展,终于使徐良学鼓足了信心。紧接着,他们又给他分析公司在大官湖3年所获:虽然损失惨重,但大家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养殖数据,包括气温、阳光、水质、水温、风向、生物消毒剂以及水蛭的交配、繁殖、产茧、孵化、育苗、成品采收和种蛭的越冬管理……。“这些,可都是花钱买不来的技术啊,我相信你不是一个被困难所击倒的人……”,胡中游对他说。

2017年,徐良学没有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再次投资400万元,在下仓和二郎分别创建吊笼养殖基地和土塘围养示范基地,前者总面积36万平方米,基地设施完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设有生态环保养殖区、野生水蛭习性驯养区和幼苗精养分养管理区等区域;土塘围养示范基地池塘面积300亩,水蛭加工占地20亩。目前,两地水蛭长势良好,各地客商纷纷上门采购,今年有望突破产值2600万元!

为率领村民共同致富,公司采取“企业+养殖户”的形式,实行分散养殖、分级管理、统一回收的方法,并免费提供养殖技术,不断吸引农户入股经营。对养殖规模20亩以下的的农户,根据需要,公司可提供种苗、饵料、技术指导、保证回收成品;规模达20亩以上者,公司投入31%股金,并派遣技术员全程指导。目前,众多农户纷纷入股或以其它形式养殖水蛭。

作为一名企业家,徐良学从来不忘社会担当。虽然近几年来他经历坎坷,但面对贫困村民,他总是毫不犹豫伸出援手。他的家乡望墩村村民汪周保,年近花甲,患有高血压、支气管炎多年,妻子患有糖尿病;2011年他的儿子汪启春又下落不明,这个家从此陷入了困境。徐良学得知此情况,先把汪周保安排到公司工作,然后帮助其寻找儿子,一直到2015年汪启春被找到;村民张智龙是家里的经济支柱,2013年直肠癌手术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徐良学一方面给他安排到中医院康复治疗,一方面吸收他到公司做一些轻松的工作,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二郎镇村民董义和患脉管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2个孩子上学,仅靠妻子在服装厂打工赚钱维持一家生计,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徐良学不仅主动为其联系中医治疗,承担所有治疗费用,而且帮扶他筹备几亩基地养殖水蛭,争取让其早日脱贫。

如今,淼松公司2处基地运行良好,当前正是水蛭销售旺季,每日资金流转量达10万余元;产品远销安徽亳州、湖南九芝堂药业、上海华尔药业等地,而且双方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关系。淼松公司因此十分繁忙,两处基地年用工支出近120万元,解决附近200多人就业。

“此外,蚂蝗加工工艺就是把蚂蝗用铁丝一条一条穿起来,晒干或烘干,这一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强度低,适应男女老少;公司一年生产、收购的近百吨蚂蝗,仅此一项就可吸引附近几百村民前来打工赚钱……”谈到这里,徐良学脸上写满了欣慰。

(胡中游王宇平)

电话:13365759988(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