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大理祥云县境内共有300多个中药材品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祥云县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促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措施推动、种植基地拉动等系列保障措施,在禾甸、米甸、东山、普淜、祥城等乡(镇)建立了优质滇重楼、金银花、续断、灯盏花、附子等16个主栽品种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扶持培育了祥云县本草堂中药材种植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州惠民农林有限公司、祥云县禾然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祥云县圣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祥云县秋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祥云县天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示范合作社。

点评: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热的兴起,很多地方掀起了中药材种植+扶贫的模式,然而,这些中药材扶贫项目是否能真的帮助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呢?我们认为,很多中药材扶贫项目仍具有一定盲目性。不少地方政府、相关组织机构在组织这类脱贫致富的优先发展项目的同时,由于种植不规范、技术水平落后、管理粗放,产出的中药材品质良莠不齐,重金属含量、农残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却越发严重。部分贫困群众不但没能成功脱贫,反倒愈加贫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药材种植与扶贫的一些观点。

1.中药材种养殖业成为地方政府帮助脱贫致富的优先扶持项目

中药材之所以会成为各地政府扶贫的热门选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药材绿色、健康的特征,十分符合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大主题;二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分布范围较广,适应性强,适合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三是中药材种植,利于与当地旅游、养生和医药工业等产业链深度对接,是较好的地方协同区域经济模式。

2.追求短期效益,药材品质不稳定,生产发展存隐患

中药材规模种植一定要严格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的农户在中药材田间管理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加大施肥量,从而导致重金属或农残大幅超标。此外,对于根茎类药材品种也有药农大量使用生长素,以达到增量的目的。一种叫“壮根灵”的生长素便在麦冬、党参等根茎类药材产区被药农广泛使用,泛滥成灾,这直接降低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同时也对大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3.盲目发展种植,未重视中药材种源质量

由于目前部分药材种子的生产仍存在不规范采收和种植的情况,最终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以当归为例,当归育苗对种子要求非常严格,选用不同的种子就育出不同的苗子。用头穗种子、老熟种子或者提前抽苔的当归植株结的种子种出的当归,抽苔率均偏高。且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年生当归种子种出来的当归抽苔期要比正常种子种出来的明显提前,且抽苔率也比正常高出40%—50%。

4.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对产业链了解不足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盲目推广中药材种植后的几年,部分产地便处于无序种植的状态,各家各户各自为政,致使产地中药材品种多、单品种产量小、产品质量次,种植上不了规模。同时,又因为没有充分对接市场和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现状,所以缺少能占领市场的主导和优势品种。

5.产品滞销问题突出,应对市场冲击力薄弱

有部分中药扶贫效果较差甚至越扶越贫的地区,其制定的中药材种植扶贫项目,前期在选择种植品种时缺乏市场调研,存在着盲目跟风现象,与预期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轨。最终导致药材虽然丰收,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扶贫效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