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说起大雁,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涌现出排排大雁春来秋归迁徙的情景。9月9日,在宣化县王家湾乡非洲雁养殖基地,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2万只在这里“安家”的非洲雁或悠闲地迈着步子在林间觅食,或欢快地在“游泳池”里追逐嬉戏,或兴奋地振翅欲飞仰天齐鸣。
2011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的山东小伙刘天宝和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尚义姑娘张宏霞被选派到宣化县王家湾乡任职。初来王家湾时,两人发现这里的老百姓以种植玉米、杂果为主,致富门路窄,村民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收入有限。面对这样的现状,两个“小村官”有点手足无措。“能为村民做点什么呢?”
通过入户调查,了解村情民意,张宏霞和刘天宝萌生了通过创业带动百姓致富的念头,两人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合适的发展项目。
2012年初,他们从网上得知非洲雁是个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本低、市场前景好的新兴养殖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繁殖力强、抗病能力强、体型大的特点。在大量市场调查和实地考察后,张宏霞和刘天宝大胆决定试养非洲雁。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支持下,两人组建了宣化县龙湾山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非洲雁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到县扶贫办的帮扶项目启动资金。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开始试养,吸纳当地群众入股投资,基地负责统一养殖,年底进行收益分红;后期养殖技术成熟后,鼓励和引导周边村民进行广泛养殖,基地负责统一收购。
养雁,对于两个年轻人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必须从头学起。向外地养殖专业户、兽医咨询学习,每天上网搜索相关养雁知识,从购进第一批1000只雁雏后,他们就没有离开过雁舍,32度高温的雁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每次都是汗流浃背。全程下来都是亲自喂养、亲自观察成长情况,一点一滴地积累养殖经验。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一年多的时间,两人掌握了饲料配比、卫生防疫、科学育肥等一套技术,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万只。
非洲雁营养价值高,其肉质细腻、口感醇厚,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绿色保健食品,不仅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味佳肴,更是强筋益阳的营养滋补佳品。“大雁的销售相当好,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主要以高档礼品馈赠、旅游纪念品、酒店佳肴的形式推向市场,并与北京市和市内的酒店、特产店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一只成品雁可卖到150多元,一枚雁蛋市场销价4元。”谈起销售情况,刘天宝自信满满。
一年多来,合作社已吸引60户农民入股。“‘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接下来主要是‘帮着大伙一起富’”。张宏霞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主要发展林下养殖,打造种养相结合的循环发展新型模式,扩大养殖规模,上马深加工项目,将非洲雁养殖场打造成扶贫产业示范区,带动更多农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