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行测每个模块的学习顺序按这样进行:言语→逻辑→资料→数量。

由于常识这个模块比较特殊,所以不建议花太长时间准备,每天利用20分钟左右碎片时间去记忆就可以了,我把具体的步骤方法写在下面。

1. 常识判断

(1)不适合投入太多时间。常识判断考察大家平时的积累,范围比较杂,包括法律、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个模块由于考察的范围太广,所以不适合花费太多备考时间去准备,建议买本行测常识小册,或者是关注一些发布常识知识的公众号,每天用20分钟左右时间去背诵记忆。记忆常识也可以利用通勤等碎片时间去记忆,花不了太久。

(2)考前关注热点。国考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常识题考察时政热点,所以在考前我们就要去了解这些了,一方面对我们写常识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利于我们准备申论和面试。

(3)掌握必备的技巧和方法。常识模块主要凭借日常积累,但是难免会在考场上遇到很多不会的,所以大家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写题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蒙题技巧”。很多时候,常识题是可以利用一些技巧推出来的,这样总比自己盲目乱写要好。

2. 言语理解

不少人误认为言语理解这个模块很容易,是从小到大都在学的语文题,所以就没有在这个模块上下太大功夫,实际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言语理解虽然学习门槛低,即使是没准备过公考的小白也能做对一部分,但是这个模块想得满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言语理解题我们要把握住两点:

(1)做好词语积累。填空考察词语范围比较广,虽然大部分词语都很常见,但是放在题中往往会有种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该代入哪个词再空中,因此很多人对言语题会比较头疼。所以我们在平时需要多积累一些常用实词与成语,一般考试词汇70%是来自往年真题的,因此我们在写历年真题时,遇到不熟悉的词语,务必要弄清楚含义用法。

(2)提升阅读速度。其实在实际考试中,很多人因为言语丢失的分数其实也不少,因为言语题题目都比较长,导致阅读量变大,所以我们在读题时往往会消耗不少时间,以至于再做后面模块时总感觉时间不够,留下好多题没有写完。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在做题时有技巧地去读题,先看问题、再读材料,注意关联词、首尾句等。

言语题不少材料都来源于各大新闻报刊,大家空闲的时候可以看看,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优秀经验分享模板_优秀经验分享图片_15天优质经验分享图片

3.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包括图形、定义、类比、逻辑四类不同的题型。大多数人应该是图形推理掌握的不好,但其实图推是最简单的一种题,首先我们需要对图形规律有个大致了解,包括位置、样式、属性、数量、重构等几种不同的规律,然后大量刷题就好了。图推考来考去无非就这几种大题型,题刷的多了,就会发现基本考察的都是几种题型的变换,只要通过刷题掌握熟练,图推也就不成问题。

剩下的都是最有规律的题了,只要把教材上的方法掌握透彻,做题熟练之后就几乎都能做全对,尤其是定义判断,难度算是最小的了,只需要将选项的描述与材料给定义逐一比对排除即可。

4.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算是所有模块中最简单的,很多人都能做到全对。这个模块需要在准确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做题思路,再通过刷题进行巩固。

这类题型一般思路:阅读材料(圈画关键词)→阅读题干(辨别题型)→定位数据→列出计算式→快速分析或估算。

(1)提升阅读速度。资料分析题目也比较长,因此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我们可以先快速地过一遍材料,抓住材料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圈画。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定位关键信息,并避免忽略细节造成失分。

(2)学会识别题型。我们可以通过题目的提问方式、时间及关键词等信息,迅速找出其考察点,明白如何计算。例:提问“2009年…… 的比重是……”,此题必然考察“比重”计算,再分析一下时间,若材料给出的是2010年数据,则必然考察基期比重,根据基期比重公式列式即可。

(3)掌握分析估算。一般而言,资料分析的绝大部分题目均可通过估算或者分析得到,所以我们需要掌握各种分析和估算方法,考试中常用的估算包括:截位、直除、特殊分数、放缩、公式等。大家在备考时,需把重心放在速算技巧的使用上,千万不要硬算或者借助于计算器,这样对资料分析毫无帮助。

5.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模块对数学基础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其备考并不容易,再加上难度偏大,所以大多数人会把数量放在最后准备,甚至主张放弃这个模块。我建议把这个模块放在最后去学,但并不建议放弃这个它,因为行测这几个模块中,最能和别人拉开差距的其实就是数量关系。

其实数量关系主要考察的是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这个模块对数学不好的人难度会大一些,自学会很难掌握其考察的思维能力,建议可以跟门课去学。之前我看的朱公子上岸,对数量关系的讲解算是很好的了,我原来数量最多只能做出两三道题,看完课掌握住里面的思路方法后,我的正确率就能稳定在70%。老师会先把数量经常考的那几道题型总结下来,然后再讲做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再用历年真题演示,很容易就能掌握。像里面讲的代入排除、数字特性、赋值法等,掌握之后就可以回避很多复杂计算和公式,正确率和做题速度都会提上去。

以上是一些对于考公务员的备考经验,希望有所帮助,谢谢。

如果你是有心在体制内发展,或追求安稳、抑或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反正就是下定决心要考公务员了,那也不是能说开始备考就开始备考的。

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国考还是省考?哪个省的省考?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你什么时候考试,考试内容和题型是什么,要买什么资料……

接下来要考虑得是报考单位、报考地点和大学专业。一般来说,在把报考单位的时候都是尽量选择行政级别更高的单位,不管是对工作性质、工作强度还是以后的晋升机会和隐形资源来说,单位级别都比个人级别更重要。

此外,考虑不同地区的福利待遇。不同地区福利待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大多数地区的公务员薪资都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的越是发展好的地区,工资待遇就越好。不过我选择报考地点的标准倒不是这些,而是离家近。

还有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参数是当地的消费水平。按照北上广这种特大城市的消费水平来说,想靠着公务员的这点待遇在当地买房结婚生子还是有些勉强的,更不用说以后还有孩子的教育经费。

再说大学专业,这就直接关系着你能报哪些岗位了。像经济学、会计、法律之类的专业就有很多岗位都可以报,而很多冷门专业的同学因为不好找工作而选择考公务员,结果也只能报三不限的岗位,进入公考修罗场,那才是真的惨……

那到底该怎么报考呢?

我自己是首先把适合自己专业的筛选出来,然后逐次添加限制条件,如地点、行政级别、我也说过了,我主要是想离家近一些,所以报考范围一开始就限定在了我所在的省份。然后在所有适合的岗位中寻找更加贴近我的,就像如果有两个岗位我同时满足报考条件,而其中一个可报考的专业有5个,而另一个岗位可报考的专业只有两个,这就意味着前者可能竞争更大一些,那我就会倾向于报考后者,当然,如果后者离家更远或者级别更低的话那就另说。

3、行测备考要讲究策略方法

备考公务员的过程其实是个既不相信眼泪,也不怎么相信汗水的过程,不是说所有人付出了努力就都会有回报,我周围有很多同事都是一次上岸的,也有好几次才上岸的,不过我也知道,有很多朋友连着考了好几年也没能上岸……

有些是运气不好,有些是基础不行,还有的就是方法不对了。运气这东西是个玄学,我对这个实在是无能为力,所以这里就只说基础和方法。其实考公务员的人基础都差不多,再说行测考试这个东西本身难度也就不大,如果说基础太差,那就只能是中学数学没咋开窍,遇到难一点的题就没辙了,高中语文没好好上课,基础没打扎实。

数学还好说,因为小时候没上过奥数班的人还是挺多的,数量关系大家做着都难,资料分析大家也都是一点一点训练出来的,多数人刚开始做资料分析的时候都挺难的。但是言语基础这个东西,语感好的和不好的做起来差别还真挺大的,语感好的提笔就做,语感不好的就要纠结一阵子了。

先说说打基础的部分。打基础这事儿主要看个人,这部分确实是可以凭努力弥补的,从头开始顺知识点就行,资料的话,华图、中公和粉笔三大机构的教辅和网课,任选一家就可以。基础还好说,方法就比较有考验性了。

有些题补补基础,弄懂了都能做一点,像资料分析,公式背熟了、数值找对了,基本上式子都能列出来,剩下的纯计算,简单一点的题目两步就出结果了,但是还有些需要精算的题就比较难受了,硬算能算个四五分钟。而像数量分析、图形推理、逻辑推理这种技巧性比较强的题目,只有基础,没个好方法或者好技巧那可是连入手都不好入手。这玩意儿自己摸索还不太好摸索,俩小时能把一条技巧捋顺就已经是难得一见的聪明人了。

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找个老师去恶补一下技巧的。当然在网上找网课也是比较好的一种途径,而且听不懂的地方还能拖拽进度条反复回放。

最后就是重视刷题的作用!

不管你是基础有多深厚,方法有多巧妙,不会做题或者题做不对,就不能转化为分数,基础知识和技巧方法都得在题目中得以锤炼和熟悉,刷题不到一万五,明天行测做得苦,千万不能偷懒,不管是专项题还是真题卷都要刷起来,模拟卷还是算了。

4、申论分数也要拿的出手

申论一定要好好准备好好考啊,单位里领导和同事问起来都问的是申论分数,如果刚好上岸但是申论分数拿不出手的话真的很影响工作体验和心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