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现在依然在忙碌着。
1967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的李玉被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地区工作,一干就是10年。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生产技术,把过去的大垄旱作变为畦田平播密植,增加植株灌溉,提高粮食产量,当年的扶余县善友公社善友大队成为当时农业科学试验种田的典型。10年间,他蹲点过的扶余县善友公社和洮南县岭下公社双双成为全省“红旗公社”。正是在这里,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不断研发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技成果,通过科学技术让农民早日富裕起来。
1978年,李玉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菌物学家周宗璜教授。当时,中国菌物学研究几乎还是一穷二白。他跟着导师从无到有,潜心实验,留校后又带领学生跑遍全国,调查菌物分布,收集标本开展各项基础研究,建成了国内领先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占了世界已知总量的2/3。他创造性地总结出食用菌产业“五不争”的特殊属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它争资源。他发现并新记录菌种148个,命名36个黏菌新种,成为世界上以中国人名字命名黏菌种名的第一人。
小木耳 大产业
陕西省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又叫“耳树”,顾名思义就是生长木耳的树,这种树上生长的木耳品质高,也很珍贵,当地农民一直有种植黑木耳的习惯。但是,黑木耳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富裕的生活。由于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柞水县贫困面广且程度深。全县有脱贫任务的村79个,2014年初,当地贫困发生率高达44.04%。
2017年起,柞水县开始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那时,柞水木耳产业的现状是起步晚、基础弱、链条短,在关键核心环节上缺乏技术支持,面临的困难很多。同年,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李玉院士团队引进了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5个,采集27个柞水地方特色菌种进行比对试验,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荪等珍稀食用菌。
此外,李玉院士团队还为柞水制定了木耳菌包生产等4项技术规程,帮助构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识别检测技术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累计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
现在,柞水木耳已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脱贫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增收,并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调研。调研期间,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习近平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这个评价让李玉激动不已:“这个点赞让我们食用菌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同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如何把小木耳真正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农户抱上了“聚宝盆”
地处长白山脉的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不适合玉米生长,却是黑木耳种植的“温床”。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玉与当地建立起大学带动产业的合作,此后一有时间,他和团队就同这里的农民在一起摸爬滚打,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推广微孔出耳技术……历尽艰辛,让餐桌上的一盘菜,成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30多年过去,如今的黄松甸镇已成为中国黑木耳之乡和示范产业重镇,年交易额达27亿元。当地农民亲切地说,李玉是帮百姓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财神爷”。不少人因栽培木耳致富,一些菇农现在都是李玉团队的技术员,仅派往贵州的就多达20余人。
2005年,李玉又提出沿102国道,在吉林市、蛟河市、敦化市、汪清县、珲春市等地建设百公里蘑菇长廊,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在,由他和团队帮助建立的磐石市取柴河滑子蘑基地、白山大山合香菇基地、德惠米沙子金针菇基地、和龙八家子桑黄基地等,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玉先后主持科技部973、农业农村部948等科研项目40余项,带领学生筛选和驯化、选育出适宜东北地区气候的白阿魏菇、雪茸等39个珍稀蘑菇品种;创新和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尤其是对北方6个主要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和体系进行了总集成和全面创新,解决了北方食用菌发展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真正落实了国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食用菌发展战略。
2015年以来,李玉带领团队先后选育了玉木耳、冰糯耳等食用菌扶贫明星品种,攻克了草菇、金针菇、杏鲍菇、北虫草、银耳、海鲜菇、绣球菌和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12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已经发布,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示范推广。李玉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率队研发食用菌创新成果300余项,培训的技术骨干8000多人,培育食用菌新品种45个,直接推广应用60多亿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00多亿元。走进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战贫斗困,在全国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家,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名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李玉在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2月25日,李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牌。“当时听到大会堂里响彻吉林农大这几个字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李玉说。
据统计,中国食用菌产量从1978年5.7万吨到2018年4000万吨,40年700倍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在栽培学历史上绝无仅有。按照李玉的理解,总书记说的“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不仅仅是点赞,更是重要指示要求,既是中国食用菌发展历程中的宣言书,又是里程碑,更是进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