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四大家鱼,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养殖四大家鱼并不容易,需要从长江和西江等天然产卵场内捕捞野生鱼苗。每年4月中旬,长江流域气温回升至20℃以上,江水上涨,雷雨天气开始增多,此时正是亲鱼洄游的时期。
从湖北宜昌至黄梅小池口一带,1000多公里的江岸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家鱼产卵场,场内孵化出的鱼苗顺流而下。下游渔民早已算准时间,提前备好绠网来张捕野生鱼苗,之后再运输到鱼塘中培育成夏花苗种。
至于能捞到多少鱼苗,主要取决于水量、水温等自然条件,产量忽高忽低,很不稳定。以水温为例,当江水温度下降到18℃以下时,亲鱼几乎不产卵,性腺会出现过熟、退化现象,导致繁殖失败。在三峡水库下,下泄洪水的水温往往低于18℃,对亲鱼的自然繁殖造成了影响。而在静水池塘中,四大家鱼也同样无法自然繁殖,人工繁育难题一直未解决。
从1958年开始,国内经济发展陷入困难时期,1959年更是爆发了全国性的大干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大幅减产,粮食严重短缺,很多人都无饭可吃。资料显示,1959年全国农业产值同比下降13.4%,1960年再次下降12.6%,降幅连年跌破10个百分点。从1957~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从3900亿斤骤降到2870亿斤,减少了26.4%,粮食短缺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大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急需被攻克。1958年6月,国内鱼类学家提出了“生理和生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封闭池塘进行改造,挖出了入水口和出水口,接入长江活水,通过江水的流入和流出来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水文环境。经过8次催产、人工授精试验,鲢鱼和鳙鱼的人工繁殖终于取得了成功,采用类似的方式,青鱼和草鱼的繁殖难题也迎刃而解。
60年代初,四大家鱼的规模化育苗技术大获成功,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格局。育苗人员在尼龙袋中充入氧气,将鱼苗长途运输到全国各地,一些地区还采用空运等运输方式,简便快捷,提高了成活率。移植的四大家鱼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各地湖泊、水库中的财富密码,丰富了国民餐桌,以至于被广大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菜篮子鱼”。
四大家鱼的孵化、育苗过程
四大家鱼产卵量惊人,成年鲢鳙一次一般可产41~96万枚卵,草鱼可产96~143万枚卵,青鱼可产20~90万枚卵,人工育苗的产能普遍很高。以上海地区的育苗厂为例,当年青浦、嘉定、崇明等地的鱼种场,每年可生产数十亿尾家鱼鱼苗,运输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北等地区,使得家鱼产业“遍地开花”,显著提高了渔业产量。
如今,四大家鱼在国内牢牢占据着龙头地位,每年的产量稳定在2500万吨(250亿公斤)以上。在2019年,全国淡水鱼养殖总产量为2548万吨,四大家鱼的养殖产量加起来共有1312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51.5%。也就是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淡水鱼产量都是四大家鱼贡献的!这四条鱼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改善国民营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来也奇怪:四大家鱼在国内移植了60年,基本看不到泛滥的迹象,在原产地长江流域,四大家鱼繁殖群体不增反降,甚至还需要人工放流来保种、育种。而入侵到国外的四大家鱼却泛滥成灾,不断侵占自然水域,扩大分布版图,被很多国家列为了危险的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损失最严重的还是要属美国。
四大家鱼在国外子孙满堂,在国内反而需要大力保护,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四大家鱼原本就是长江流域自然生态链的一部分,存在多种天敌的制约,不会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
长江流域生活着不少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比如有“水中老虎”之称的长江鳡鱼,还有黑鱼、大口鲶、翘嘴鲌、鳜鱼等食肉鱼。人为捕捞、水坝的修建、产卵场的破坏也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反观美国,不仅缺少自然天敌,而且水系发达,食物资源丰富,商业捕捞强度又很低,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亚洲鲤鱼”的泛滥。(注:在美国,“亚洲鲤鱼”指的就是我国的四大家鱼,其中鲢鳙的入侵最严重,草鱼次之,青鱼最小)
有人可能会问了,像我国新疆的博斯腾湖、乌伦古湖,云南的滇池、洱海等内陆湖,湖区原本就不存在四大家鱼,引入的青草鲢鳙理论上也可以归为外来物种,那为什么同样也没有泛滥呢?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人们引入四大家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产量和收入,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定期捕捞。在面积较大的湖泊中,很多渔场还会举行冬捕文化节、开渔节等活动,最大的头鱼以拍卖形式高价售出,其他鱼则以“有机鱼”、“水库鱼”的身份出售。
人为捕捞和商业运作使得四大家鱼没有太多喘息的机会,很多鱼还没长到繁殖期就被捕捞上岸了。更何况,家鱼的自然繁殖年龄基本为3~4龄,北方寒冷地区为5~7龄,繁殖周期长,经受不起年年收割,自然也就无从泛滥了。
国内移植四大家鱼,到底是好还是坏?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物种从一个地区引入到国内的另外一个地区,容易引发生物入侵事件,比如国内移植的 银鱼、池沼公鱼就曾导致云南、新疆等地的土著鱼濒临灭绝。
四大家鱼同样也存在构成物种入侵的风险,美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来消灭“亚洲鲤鱼”就是一个现实案例。但在国内,四大家鱼引种、移植对土著鱼的危害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四大家鱼的食性非常独特。
因此,四大家鱼对其他鱼类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既不会吞食鱼卵,又不会猎食幼鱼,对生态环境整体上是利大于弊。只要有稳定的捕捞计划,四大家鱼就不会像在美国一样泛滥成灾。
四大家鱼的移植,到底是好是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