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蘑菇栽培管理过程中,覆土是在播种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要求很高,现将蘑菇覆土技术作一介绍。
1、覆土材料选择与处理
(1)材料选择覆土材料要求有较好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通气性,最好选用粘度为40%左右,具团粒结构,含有少量腐殖质的中性粘壤土。这种土壤湿润时不粘,干燥时不散,土粒边缘有裂缝。经对稻田土、麦田土、菜园土作比较试验,发现菜园土因含氮量高,容易造成菌丝徒长,发生“菌膜”“菌被”等生理性病害,单位面积出菇量较少;还因带有较多的病菌孢子和虫卵,易引发病虫害。麦田土通气性、保水持水能力都较好,单位面积出菇量较多,病虫害相对较少。土壤结构良好的稻田土与麦田土差异不大。粘性较强的土壤通过加入30%~50%的黄泥土,或加5%的新鲜谷壳(谷壳中不要有米粒存在)使用效果也较好。禁用蘑菇病虫害严重发生地区的河泥、塘泥。
(2)材料处理
1)取土:覆土前一个月挖取当年未施用过蘑菇废料的土壤。取土时先去除表土4~6厘米,后挖土,并在烈日下曝晒至干燥状态,然后打碎、去杂质、过筛。粗土的筛孔直径为2厘米、细土为1.5厘米。土粒不能过大,土质不能过硬。
2)处理:一般100平方米栽培面积需用土3吨左右。需石灰30千克、甲醛10~15千克、敌敌畏0.5千克、砻糠50~125千克,先将这四种材料拌匀(留下少量甲醛和敌敌畏在拌土后调节含水量时喷入),再与栽培用土反复拌匀,调节含水量至用手捏能成团、落地不散、pH值为7~7.5,覆膜密闭24小时后揭膜,待药味消除后再覆土上床。覆土制作后要防止雨淋,以保证良好的团粒结构。
2、覆土时间
一般在蘑菇菌种播种后14~20天,各播种穴蔓延的菌丝已互相接近,并已生长到达培养料的三分之二以上深度时覆土最为适宜。如为了早出菇,而不待菌丝长到底就覆土,结果培养料表面的菌丝向上往土层生长,培养料内部的菌丝则继续往下生长。向两个方向生长的菌丝爬土反而慢,反而延迟了出菇时间,产量反而低。
3、覆土及管理
(1)覆土前的准备工作
1)除病害:检查培养料时若发现有潜伏的杂菌和害虫,尤其是绿霉菌和螨类,必须消灭在覆土之前,否则在土层保护下,难以彻底消灭。
2)干燥料面: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使覆土调水后的菌丝迅速恢复生长,爬土快。切忌在料面喷水,若料面较潮湿,应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以吹干料面。
3)“搔菌”:覆土前用手将料面轻轻搔动、拉平,再用木板轻轻地拍平。这样,料面的菌丝受到了破坏,断裂成更多的菌丝段。覆土调水以后,菌丝段纷纷恢复生长,往料面和土层中生长的绒毛菌丝更多、更旺盛,可提高产量15%~20%。
(2)覆土方法和厚度
1)方法:采用二次覆土,先覆盖粗土,再覆盖细土。覆土时先将大的土粒均匀地覆盖在料面上,然后用木板轻轻拍平。调适大土粒中的含水量后,再均匀地将小土粒撒盖在上,将其盖没。
2)厚度:覆土总厚度一般为4厘米,其中粗土2.5~3厘米,细土1.5~1厘米,覆盖土层厚度要均匀。覆土过厚,由于子实体着生部位低,往往导致菇柄长,菇形不圆整,出现“地雷菇”或“顶泥菇”,且易长成大个头的子实体。覆土过薄,菌丝易纽结,并成簇现蕾,形成一定的生存竞争,会出现小菇、薄菇、合柄和死菇等。生产中可利用覆盖土层的厚薄,来调节子实体个头的大小,提高蘑菇品质。此外,覆土总厚度还要根据菇房湿度而有别,若菇房湿度较大、培养料偏湿,覆土可稍薄些;反之,覆土宜厚些。
(3)覆土后的处理
1)杀菌除虫:覆土后3天内,用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的蘑菇高效杀菌剂,400克/230平方米加水160千克,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和菇房及其周围,以防止杂菌侵染。
2)调水:粗土调水原则掌握先湿后干,促使菌丝在湿润的粗土内部和下部生长,而不会延伸到粗土表面;细土则掌握先干后湿,前期细土比粗土干,促使菌丝继续在粗土层生长,充分长入粗土内部,以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促使菌丝在粗土和细土之间生长而不伸出土面。一旦菌丝长入细土,要及时加强通风降温,使细土表面较干,迫使菌丝在细土之下、粗土之上这个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横向生长,并扭结成菇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