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是自然界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尤其是其多样性十分丰富,由此,越来越多的新菌物物种不断被发现、采集、驯化、开发、利用。

《2018世界真菌状况报告》预估菌物总量数已达380万种,仅2017年就新发现约2000种真菌种类,食药用菌的全球市场规模已高达近千亿美元。菌物研究的步伐和速度在不断加快,新物种、新名称、新方法、新应用等层出不穷。

现代研究已表明许多菌物种类不应仅限于特产,如冬虫夏草,首发现于青藏高原,闻名于世,备受世界关注,并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医疗应用。另外还有多种羊肚菌、蝉花、盘菌、块菌等等,都应通过对其药理药化和食用、药用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高其应用程度。

菌类养殖技术_菌菇养殖技术_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在现代菌物科学研究和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基础上,创立了菌物医学体系,为菌物药的大规模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于2017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设立启动的“菌物医药应用标准推广工程”,主导了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具体工作,力推菌物药成为中药中除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之外的第四个品类,促进菌物科研、食用菌产业、药用菌产业、菌物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展,新成果不断问世。

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菇养殖技术_菌类养殖技术

2017年9月16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菌物医药应用标准推广工程”启动会上,卯晓岚(右)与陈增华(左)合影。

卯晓岚

中国著名菌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真菌学会秘书长、中国菌物学会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从事菌物研究50余年,是“菌物界第一个走遍全国的人”;中国真菌七区分布理论创始人;先后两次荣获中科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奖和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者奖;专著《中国大型真菌》填补我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空白,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可以媲美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同类出版物之真菌巨著”,并获得中国图书奖;评为发表菌物研究论文80多篇;专著45部;1990年被录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人名录》、《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2003年被评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首届十大新闻人物。

陈增华

中医师,千菌方创始人,菌物医学奠基人,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贵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健康中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保健协会菌物产业分会创会会长、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菌物健康应用研究二十多年,组建并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280种菌物药药性辨别工作,制定了57种菌物食品开发标准,并带领团队联合贵州科学院承担了贵州省科技厅有关科研项目,和江西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北京市中药研究所等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出版了《菌物药治肿瘤》等科普类著作,主编了《中国菌物药》杂志,并持续发表近十篇论文,被美国《美南日报》及我国《科学中国人》誉为中国菌物健康应用标准制定者。

由卯晓岚与陈增华共同完成的大型菌物备药著作《食药用菌物——千菌方备药》(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2)以食药用菌物为主体,共记录1590种药用、食用、药食两用和毒菌,记述我国丰富的菌物资源,展现其创新开发研究的前景。

菌类养殖技术_菌菇养殖技术_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

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菇养殖技术_菌类养殖技术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在菌物中,食用和药用组成种类最多的是担子菌,可分作九类:胶质菌类的银耳、木耳、金耳等;珊瑚菌类的枝瑚菌、尖枝菌等;多孔菌、齿菌类及革类的地花菌、灰白迷孔菌、革菌等;鸡油菌类的小鸡油菌、金黄喇叭菌等;伞菌类的田野蘑菇、田头菇、花柄鹅膏菌、Armillaria labesceins、墨汁鬼伞、鸡足山乳菇、小包鳞伞等;牛肝菌类的松林小牛肝菌、美味牛肝菌、松塔牛肝菌、厚环黏盖牛肝菌等;腹菌类的硬皮地星、白秃马勃、长裙竹荪、红鬼笔、豆包马勃、黄硬皮马勃等。

菌菇养殖技术_菌类养殖技术_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

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菇养殖技术_菌类养殖技术

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类养殖技术_菌菇养殖技术

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菇养殖技术_菌类养殖技术

菌菇养殖技术_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类养殖技术

菌类养殖技术_菌菇养殖技术_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

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菇养殖技术_菌类养殖技术

菌类养殖技术_养殖菌菇的简便方法_菌菇养殖技术

左右滑动查看 精美样图

本书不仅用文字详细描述了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应用情况及功能作用等内容,而且配有多种形态的彩色照片、彩图、线条图等。本书所用菌物照片均拍摄于野外,部分图片是多年来根据标本特征综合参考而绘制的。对标本进行特别鉴定而绘图,是通过观察孢子、担子、子囊及其子囊孢子的特征而完成的重要研究工作。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第五大农业,“一荤一素一菌菇”的人类健康饮食结构正在逐渐形成,菌物的健康价值得到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认识。本书跳出单纯的菌物分类学框架,以标准化为核心,以食药用菌物为主要对象,对大型真菌进行了标准化编辑,为菌物大健康类企业定向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依据,为菌物药物科研人员遴选课题并选择突破方向提供参考,为中医药企业以菌物产品为创新方向提供标准范本。

卯晓岚先生八十高龄,仍笔耕不辍,瞬间让我脑海浮现四十年前初识卯先生时的情景。那时他风华正茂,正成为中国真菌界第一个走遍全国的人,正用画笔将他看到的每一个蕈菌栩栩如生地记录下来,他提出了至今仍是国际真菌界研究中国大型真菌主要参照的中国真菌地理分布七区理论。本书的合著者,陈增华先生不仅是一名教授级的中医师,而且专注灵芝等蕈菌药应用研究近二十载。他们正思考蕈菌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推崇“一荤一素一菇(蕈菌)”为人类最佳饮食结构思想。

人类一直在不断寻找新的物质,以改善生物学功能(biological function),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特别是近30年来,人们把植物、药草、蕈菌和非传统食物作为增进健康的新来源。这本书不仅是蕈菌资源学方面的一本巨著,更是蕈菌医药学方面的一本奠基著作,也因此,希望能引起政府及企业界对蕈菌产业的重视及支持,尤其是在国家提出“健康中国” 战略的时候,出版这样的著作,还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张树庭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荣休讲座教授

2019 年 3 月 21 日于堪培拉

本文摘编自《食药用菌物——千菌方备药》(卯晓岚,陈增华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2)一书“前言”“序”,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62173-3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