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种养致富经_农村立体种养模式_立体种植养殖模式视频

农村立体种养模式_立体种养致富经_立体种植养殖模式视频

在自家果园里,王文喜开心地抱起自己养的鸡。本报记者 詹思佳摄

立体生态种、养殖,不少人听到后都会在心里打个问号?怎么个立体法?都种些什么?能给村民带来什么收益?9月17日下午,记者专门来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脚下的镇北堡德林村。在这个典型的移民吊庄新村,记者见识了德林村的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看到西夏区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成果,令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移民吊庄村里开荒月收入不到80元

走进德林村的立体生态种、养殖园区,家家户户果园里的树木长得枝繁叶茂。枣树、梨树、枸杞、苹果树硕果累累,还有大朵大朵的向日葵。仔细一瞧,果树下居然还有上百只土鸡正在啄食、追逐。它们吃的还真丰富,枣子、向日葵叶子、饲料

再往里走,来到村民王文喜家的果园。43岁的王文喜是德林村二队的村民,在他家的果园里,也放养着几百只土鸡,吃饱了的鸡成片地栖息着,正享受着阳光的沐浴。放眼德林村的整个生态种植园区,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10多年前,刚搬迁到这里的移民,没一个能想到当初荒芜的土地会变成如今这幅景象。王文喜1997年从固原寨科马渠村移民到现在的德林村二队,分了20亩地。移民前的王文喜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可面对荒凉、寸草不生的景象,他的心里还是打了个寒战。

尽管如此,王文喜并没有打退堂鼓。既来之则安之,得想办法开荒。“当时队上就我们一家人,刚开始就种了小麦和枸杞,但缺水,地没肥,种上的东西根本活不了。当时一个月的收入不到80元,一家4张嘴等着吃饭。”一想到过去艰苦的日子,王文喜眉头一紧。

刚迁到银川时,王文喜的两个儿子都是上学的年纪,学费是个大开销,一年得花六七百元。但靠种地赚的那点钱根本不够打牙祭,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前期养了1000只鸡,卖得不错,1斤卖了十几元钱呢,现在还有2000只鸡等着出栏。”在村民谢耀成家的枣园里,上百只鸡也正在枣树下吃枣。谢耀成要比王文喜迟迁来3年,一家5口2000年从西吉移民到德林村。风沙大、荒漠滩是谢耀成对德林村的第一印象。从种地、给人拉沙子到跑运输,当时一个月也就赚个80元,谢耀成一直在“折腾”,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王文喜家的果园里,梨树下一些鸡在休息。本报记者詹思佳摄

果树下跑着鸡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在德林村,像王文喜和谢耀成这样移民过来的有626户,主要来自固原、西吉、隆德等地。村民大多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赚钱,可日子过得并没多大起色。为了尽快让吊庄农民致富,2010年年底,西夏区政府将德林村立体生态种、养殖列为德林村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立体生态养殖就是在果园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种植和养殖。2010年6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王文喜、杨彩霞夫妇开始认真钻研农业技术,掌握了种养殖技术。他们种植了10亩多的果木,将1000多只土鸡放养林间……每天早晨6点多把鸡从鸡舍里赶到林间,到晚上7点再赶回鸡舍。每只鸡一天的运动量达13个小时,出栏时一只鸡能有6斤左右。看到记者拍照,土鸡似乎并不害怕。有的好奇地紧盯镜头,一些脾性好斗的鸡甚至冲到记者跟前,试图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领。

立体种、养殖让王文喜和谢耀成两个家庭得到了实惠。“去年养的鸡1斤卖了十几块钱,共赚了4万多元。除了买玉米、饲料以及各种人工费2万元,年获纯收入2万余元。”王文喜说。

“散养土鸡采取的就是林下养殖的立体生态模式。土鸡吃林下的牧草、昆虫、草籽,再配上玉米、糠、麸为辅助饲料,不含任何抗生素类,这就为土鸡补充了微量元素,减少了人为污染。而鸡粪又给果木施了肥,对鸡对树的生长都有益。”王文喜抱起一只鸡向记者“展示”,瞧,它的毛色油光滑亮,跑起来霸气十足。看着它们竖起来的羽毛,就很有野性。

德林村专职信息员杜建玲说,林下放养的土鸡由于运动性强,天然饲料量丰富,从外观看,毛色发亮,鸡只健康活泼,肉质鲜美而且脂肪含量低。天然放养的土鸡由于养殖5~6个月才出栏,出栏时每只均在6斤左右。肉质自然可口,滋补性强,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鸡要出栏销路却成了问题

“今年7月,我们又养了1500只鸡,还有1个多月就出栏了,可现在很愁销路。”看着一只只斗志昂扬的红羽王土鸡,王文喜却开心不起来。

现在德林村立体生态种植园区有68户,其中有40多户与王林喜一样进行立体化养殖。近一年来,林下养殖土鸡越来越红火,村民们欣喜不已,但出栏土鸡的销路却成了难题。

“生态围栏政府出资30万元、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出资12万元、农户鸡苗补贴每只一元、果树补贴每株一元。尽管政府已经给了德林村不少支持,但现在贩子不停地压价,鸡出不了手,面临的销售困境仍然让人头疼。”杜建玲说。

看着园子里的鸡,谢耀成也皱了眉头,如今各种饲料加在一起价值1万元左右,还有2个月2000多只鸡就要出栏,如果销不出去,成本会越来越大。

在采访中,杜建玲和谢耀成的电话不停地响,都是在咨询土鸡的销售情况。“现在村民们在果园树下养殖的1万多只优质雏鸡长势良好,近期还有2000余只出栏待销,10月、11月还有近万只鸡出栏。”杜建玲利用各种手段,上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西部电子农务平台和银川市农村综合信息网等网站寻找商机。

到最后,杜建玲还在咨询记者除了网站还有什么办法能帮村民销售,微博行不行?在她看来,立体生态种、养殖,让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大改善,如果这批鸡销路出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村民的养殖热情。

本报记者 石晓奕 詹思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