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创业铸就名刀 民族产业带富一方
——记香格里拉市卡卓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陈建生
文/张培新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20 世纪30 年代出现于英国作家詹姆斯. 希尔顿的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而为世人所向往。香格里拉藏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民风淳朴,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存的地方,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所在地。香格里拉,境内雪山环绕、有繁茂的原始森林和湖泊、自然资源丰富,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这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它们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圣地,土壤肥沃,牛马成群,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有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一切都恍如人们梦想中的香格里拉,而陈建生就出生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穷则思变,勇走创业路
1992年9月,14岁的陈建生和许多贫困孩子一样,由于家境贫困,吃不饱,穿不暖, 母亲长年卧病在床,自己不得不含泪辍学,踏上了艰辛漫长的打工创业路。他打过每天五角钱的短工,到菜市场卖过牛羊肉、蔬菜、做过搬运工及广告公司小工。为了给母亲治病,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苦力,即使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都毫不退缩。反而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接受生活的考验。
1997年,他到香格里拉碧塔酒店做了一名普通的职员,他十分珍惜难得的工作机会,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客房服务员,每天的工作从打扫房间、刷马桶、铺被子开始,他每天要值10 小时的夜班,每天的工作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休息已成了梦寐以求的事情,哪怕工作每天那么辛苦,他依然鼓励自己,坚持到底,他经常对自己说:在这个世界上谁也帮不了你,靠人不如靠己,最能依靠的人就是自己。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拥有想要的一切,脚踏实地去做每一件事。无论今天多么的困难,都要坚信,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没有过不了的明天。在上夜班期间,五层楼就他一个人上夜班,在这高原上每天都有很多缺氧的游客背着送到医院。慢慢地陈建生产生了一个念头,他找到酒店负责人,希望租一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于是拿出仅有的100元钱,加上向二姐借来的1000元钱,在酒店不到3平方米的楼梯一角办起了氧气出租店。租氧气的小生意很快让他收入有所提高,他根据高原多雨季的特点,开了雨衣出租的业务,热情的为游客服务,这就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1998 年陈建生用积攒下来的4000 元钱,在香格里拉长征路开了他的第一家藏族工艺特产店,并以他家族的姓氏为名——“卡卓藏家特产行”把藏族的服饰、刀剑等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以及香格拉里一系列特产通过他的店铺变成了游客喜欢的工艺品。
铸刀如铸心,吾心铸藏刀
1999年,陈建生注意到香格里拉以前所谓的“藏刀”其实都是通海刀、户撒刀,而客人却对藏族工匠打造的藏刀情有独钟,从本族老人口中听到“卡卓刀”,引起了他的好奇和注意,卡卓这种刀在藏区是非常出名的,也非常有代表性的,凡是出自卡卓家的刀具都非常锋利无比,削铁如泥,被称为藏刀精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传统的打造方式失传,卡卓刀的大名也随之淹没在老人的传说中。那时候古镇有四五家打刀的老铁匠,没事的时候他就买几瓶酒和老人家交流,时间久了老人就喜欢他,教他做刀的方法,但也只能学到打刀的基本方法,可卡卓刀的诀窍在錾火,但是,錾火的诀窍早已失传,陈建生只能靠自己摸索,他用热水、冷水,植物的油,动物的血,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依然不灰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的摸索,终于研制出了錾钢11 次经久22 天打磨才出炉的卡卓制刀工艺,生产出了刀刃锋利、削铁如泥的“卡卓系列刀具”传说中的卡卓刀重新面世,由于刀钢上乘,提出了“国货当自强,卡卓刀挑战世界名刀的口号”经过广大客户现场的无数次比试,与世界各国名刀不相上下。曾与丛林王、瑞士军刀、蝴蝶刀等世界名刀比试后还略胜一筹。
卡卓刀独特的锻造、淬火工艺和药水配兑秘方,为卡卓刀的整体强度和冲击耐受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不仅锋利耐用,在外观上溶入了深厚的藏文化,其刀鞘和刀柄锚金错银,镶嵌着玛瑙、珊瑚和绿松石,精细雕刻藏八宝、和睦四瑞、大鹏鸟、藏麒麟等吉祥图案,异常美观,显得格外华丽和富有。藏刀是藏民三宝之一,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具,是藏民随身佩戴的吉祥信物,而且由于它的形状、工艺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描述藏民特征时,总把人与刀联系在一起。藏刀不仅是实用性很强的用具,同时还具有很艺术欣赏价值。如今,藏刀也是非常紧俏的旅游商品和馈赠礼物,因此卡卓刀很快就在藏族刀具市场成为知名品牌,深受藏族农牧民和全国各地爱刀人士的喜爱。
为了树立和保护“卡卓刀”这一品牌,2001年陈建生向国家工商部局申请了卡卓刀及卓玛刀商标注册证,公司十分注重产品质量,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为了弘扬藏区历史悠久的藏刀文化,保证卡卓刀的质量,公司还加入了全国质量检验协会。
随着卡卓刀生产销售规模的日益扩展,2004年,陈建生以他的卡卓藏家特产行和卡卓刀生产厂为依托,成立了香格里拉市卡卓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5月成立了迪庆州卡卓刀文化博物馆,并且不定期组织藏区一些民间艺人进行民族刀具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挖掘和弘扬了迪庆藏族民间刀文化,有力推动了迪庆州及周边藏区的藏刀文化发展,更进一步充分展示了迪庆藏族民间刀文化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市从事藏族工艺刀具生产的从事人员达到2000多人,为藏刀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卡卓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二个民族刀具加工厂、六个民族工艺品购物商场、一个刀文化博物馆、一个纯种藏獒养殖基地,一个卡卓爱心基金会,总资产上亿元的民族企业。
陈建生多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为香格里拉市民族工艺产业、藏獒养殖产业和民族教育、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4 年被迪庆州总工会评为“云岭先锋全州学习楷模”,2006年被评为迪庆州优秀共产党员、香格里拉县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农村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道德模范、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全国农村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总部聘为青年创业导师。2008年被评为香格里拉优秀创业者。2009年荣获云南省青年创业省奖。2011 至2012 年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3 年被评为云南省藏区“迪庆十大民营经济领袖人物”。2015年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评为岗位学雷锋标兵。
卡卓刀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卡卓刀客”、“军事农业——致富经”、“经济信息联播——卡卓刀客一个传说的商机”、“生财有道——卡卓刀铸就千万财”、“走进科学——消失的地平线之砍铁的刀”“中文国际频道——走进云南”等栏目对卡卓刀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报道。
陈建生从小所读书不多,但对璀璨而丰蕴的藏族民间刀文化深入研究,他立足于深厚的藏文化,注重对藏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开发,重用民间专业铸刀师,全手工制作的卡卓民族刀具产品始终保持了浓郁的藏式传统风格,多年来凭着卓越的品质和良好地信誉而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和好评。以其卓越的品质品牌“卡卓”、“卓玛”分别于2007 年到2008 年被入选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知名商标、中国名优品牌、中国著名品牌,在外观设计上荣获17 项国家专利,树立了藏家名刀品牌。
公司的发展为香格里拉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卡卓公司成立以来,始终以藏族文化传统为依托,大量吸引当地民间手工艺制作人员到公司生产部门,为公司民间刀具产品保持浓郁的藏文化特色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素质,增强公司发展实力,公司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定数量的人员补充到公司各部门,让这些毕业生在公司各管理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为公司从地方民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给下岗职工在这里实现了再就业的机会。每年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可创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800 多万元,成为香格里拉市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户。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于2002 年成立卡卓爱心基金会,发起“爱心成就未来特别助学行动”,致力于资助贫困学生及藏区困难农牧民。为保护不断退化和濒临灭绝的纯种藏獒,公司成立了卡卓藏獒养殖基地,开展纯种藏獒保护与繁殖。
生活,以獒为伴
为了保护香格里拉藏獒资源,拯救这正面临绝种的獒类,增强人们对藏獒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们来关注藏獒、爱护藏獒,促进香格里拉生物多样性的和谐发展,陈建生于2001 年建立了香格里拉卡卓纯种藏獒养殖基地,致力于对纯种藏獒的品种保护与繁育,并成立了迪庆州纯种藏獒保护协会。基地以保护纯种藏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努力培育出更多的纯种藏獒,推进香格里拉生物多样性和谐发展。目前卡卓藏獒养殖基地已拥有纯种藏獒70 余只,年繁殖纯种幼獒200 多只。期间基地总经理陈建生曾多次到全州最偏僻的山村寻找香格里拉独有的藏獒品种,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走遍了整个迪庆香格里拉及周边滇、川、藏牧区寻找纯种藏獒,为基地繁种提供了优质藏獒种源。每年都在藏獒品种保护和选育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成功选育出了一批全国知名藏獒,例:“西绕康巴”、“森给”、“翁姆”、“百狮王”等。“西绕康巴”在第四届中国藏獒展会上荣获“A 级中国藏獒”、“最佳中国藏獒”、“中国百强藏獒”等荣誉称号。
香格里拉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的交界地,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地区,海拔(2300-3800 米)是藏獒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青浦杜昌丁《藏行纪程》有“中甸之犬,高者数尺,声如虎,齿人颈”的记载,香格里拉藏獒躯体粗壮结实,头大高昂,全身长毛,耐冰雪寒冷,藏民们长期以来都有养藏獒习俗,拥有藏獒品种较多,种系纯正。2005 年起,迪庆州境内先后出现了十多家规模化的藏獒养殖基地。一些藏民也自发地养起藏獒来,2006 年10 月,陈建生组建了迪庆州纯种藏獒保护协会,使他热衷的纯种藏獒保护事业通过藏獒协会这样一个行业组织来对藏獒产业规范化管理和保护藏獒资源,为周围饲养藏獒的藏民提供免费的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等交流培训服务,有力推动了迪庆香格里拉纯种藏獒保护事业的发展,藏獒的养殖带动了周边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及劳动就业力。成为云南藏区最具规模的纯种藏獒繁育基地之一。
心忧学子,爱撒边疆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生活中感人肺腑的音乐,使遇到挫折的人们再次振作起来;爱心是沙漠内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们重新看到希望。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
陈建生身为卡卓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有过自小因贫辍学的经历,他把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回报社会的重要事业。于2002年6 月成立卡卓爱心基金会,致力于贫困学生资助事业,发起了“爱心成就未来特别助学行动”。组织爱心助学公益活动,公司最初从所销售的每一把刀的收入中提取5元钱、每一只藏獒销售收入中提出5%、个人收入20%作为爱心基金资助给贫困的学生,他曾经说过“因为自己有过因贫困辍学的经历,所以我要尽力去帮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们”发起“爱心成就未来特别助学行动”先后筹集爱心资金数百万元,开展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活动。在基金会建立初期,主要资助香格里拉市的贫困学生。自基金会成立以来先后资助了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一中、七中、州民中等学校及贫困农牧民近7000 多人次,2008 年8 月,陈建生在虎跳峡修建了第一所“卡卓爱心希望小学”让又一批贫困孩子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向该学校捐校服、及学习用品。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除了资助学生外,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从2003 年6 月起先后向香格里拉敬老院孤寡老人、孤儿院的小朋友们捐款捐物;2004 年3 月起至今向四川、青海、西藏贫困牧区的贫困牧民捐款捐物;2005 年7 月在西藏昌都县徐中乡资助5 个贫困学生;2006 年1 月在四川省道浮县资助一所小学;2007 年3 月资助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北门、仓房居委会的大学生等;2010 年4 月青海玉树地震向灾区捐款;2013 年8 月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奔子栏镇地震;我公司向奔子栏镇捐款捐物;2014 年5 月向香格里拉古城火灾捐款捐物;2016 年6 月向迪庆州德钦县白茫小学捐款捐物;2017 年4 月向迪庆州德钦县白茫小学捐款捐物。他说“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团队去看望孩子们,给孩子们送食物和生活用品,看到孩子们心里暖暖的,山区里贫困的孩子们还很多,望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去关爱他们”。自2002 年至今捐款捐物共计800 多万元。卡卓爱心基金会将不断扩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和关爱,为迪庆香格里拉及周边藏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陈建生十分欣慰自己没有在社会的磨难中消极堕落,他用这样一段话来勉励自己:“成功的路,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成长的帆,不怕狂风巨浪,只怕自己没胆量!有路,就大胆去走;有梦,就大胆飞翔。大胆,就是我们的信仰,不敢做,不去闯,梦想,永远是梦里空想,要知道,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每一个险恶的浪,都会有浪花绽放,边冲浪边欣赏,才是人生奋斗的方向!
一个人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智慧。如果没有学会去关怀别人去爱别人,那他的生命还有多少意义呢!陈建生一个朴实的康巴汉子,历经艰辛的创业,以藏族生活三宝中的“藏刀”、“藏獒”开创了自己光辉的人生事业,以“卡卓爱心”回报给予他辉煌的社会。
陈建生简介
陈建生
藏名卡卓·七林汪堆, 出生于1978 年7 月, 香格里拉建塘镇独克宗古城人。陈建生是卡卓藏刀制作家族第五代传人,卡卓藏语意为“平安”、“吉祥”、“长命百岁”。卡卓是家族家姓,卡卓家族世代以打铁为主,已有五代人,将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全藏区生产刀剑时间较长的家族。
陈建生,现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卡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卡卓爱心基金会会长、迪庆藏族自治州藏獒协会会长,藏区民族手工艺及刀文化开发交流中心主任。他,一个普通的藏族青年,在十多年的人生历练中,饱受了因贫困辍学的磨难,经历了艰辛的创业之路,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爱心,打造着不一样的人生。现任迪庆州工商业联合会(民间商会)兼职副主席。
阅读《迪庆商界》专题文章请点击标题
《寻根、扎根、奉献,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家乡丨记阿若康巴精品酒店董事长扎巴格丹》
查看「香格里拉陈俊明」公众平台入驻作者文章
请点击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