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春色,麦香四溢。思南县邵家桥镇乌石村土面条加工厂热闹非凡,加工机器运转不停,当地群众称重的称重、包装的包装……。现场忙得不亦乐乎,有条不紊地流水作业,将金灿灿的麦子变成香飘飘的“土面条”。乌石村支书安天荣一边忙着招呼机器一边补充道,不光是我们村的老百姓,隔壁的龚家林村群众都来这里务工。
小麦基地生机勃勃
刚来的田进娥正忙着将面条“晒太阳”,动作似乎有点生疏。但她面带笑容,非常认真地学,一刻不落下手中的活儿。经询问,才知道她并不是本村人,而是邻村龚家林村的,以前只能在家招呼孩子,干点农活,加之手脚有些不方便,外出找活干更难。
“今年,经村干部介绍,到乌石村面条厂打工,一天几十块,离家里又近,又方便照顾家庭,收入也不错,实在安逸。”谈及务工以来的变化,田进娥笑得合不拢嘴地说道。
“缺劳力,我们有!”龚家林村脱贫攻坚队队长廖洋志得知邻村乌石村产业基地差劳动力这一情况后,马上组织驻村干部、帮扶干部进组入户进行核实、宣传,很快就组织10余人到乌石村去面试、培训,解决了乌石村的“劳力缺口”。
两村村民岗前技能培训
据悉,该镇乌石村和龚家林村同属邵家桥镇毛坝片区,地域相邻,但发展差异较大。乌石村辖区内有小麦基地、土面条加工厂和黄牛养殖等产业基地,相较龚家林村,自身发展动力足,集体经济强硬。而龚家林土地缺乏、资源较少,尤其是村民整体缺技术这一问题,在发展中越来越凸显。
“缺技术,我们有!”乌石村脱贫攻坚队队长陈澍信心满满地说,产业发展,我们有经验。龚家林村群众种植小麦,我们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不仅能增加收入,而且还能学种植技术。同样,到我们养牛基地,可以学习养殖技术;到我们加工厂,可以学习加工土面条技术……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为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该镇乌石村、龚家林村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进行抱团发展、互帮互助,定期进行交流促脱贫;将相邻村寨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高度汇聚,进行同步发展、拓宽致富路,定期进行反馈促融合。
帮扶捐赠仪式
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就脱贫攻坚、产业推进、组织建设、技术培训、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进行共谋发展、做大做强,定期进行总结促提升;全覆盖解决问题、多形式增加收入,大力推动区域产业兴旺、集体经济壮大、基层组织振兴,初步形成互帮互助、抱团发展、合力共赢的工作格局,奋战三个月,冲刺九十天,打赢歼灭战,推动脱贫攻坚向更深层次迈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战。
目前,该镇乌石村向龚家林村捐资产业发展基金1万元,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3次,技术培训5场200余人,劳动力交流300余人,发展小麦500余亩,养殖黄牛100余头,实现劳务收入2万余元。
当地群众就近务工
“党员干部抢着干、当地群众比着干,打破区域界线、推动共同发展。”邵家桥镇党委书记吴光友说,通过互帮互助,真正将“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工作机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效应;通过抱团发展,真正将“富裕村带贫困村、产业村带空白村”模式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制胜优势,带动广大群众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干群连心共绘美丽画卷,感恩奋进同走小康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潘佳本
通讯员 徐正兰
编辑 杨聪
编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