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这种很多人见了会头皮发麻的生物,在养殖市场非常少见,产出规模不高,在市场上完全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另外,由于它的价值高,产品稀缺,此类产品的售价也非常可观,利润是传统养殖项目的好几倍。迁西县东莲花院镇东莲花院村村民张春喜、马立军大胆尝试,采取“水稻+水蛭”立体养殖模式,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蛭”富新途径。
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其体内含有水蛭素和蛋白质,有抗凝固、破瘀血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把水蛭干制品泡制后入药,可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疾病。近年来,有关专家最新研究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由于水蛭具有独特而优良的药用价值,所以水蛭养殖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
正是看中了水蛭的极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张春喜、马立军萌发了养水蛭创业的念头。在多次去外地考察学习水蛭养殖技术后,俩人首先在东连花院村承包了近40亩土地,建起了润锦农场,开始试养水蛭。他们大胆借鉴外地养殖技术,采取在盆中栽水稻、水中养水蛭、池边种植中药材的立体养殖模式,努力实现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经过4个月的养殖实践,张春喜、马立军也一步步从一个水蛭养殖的门外汉变成了水蛭养殖专家。在两人的精心管理下,水蛭养殖基地形成了水稻、水蛭和谐共生、互利互促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盆里的水稻长高了,能为水蛭提供阴凉的环境。水蛭在水稻间游走,不仅便于蜕皮,还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吸收丰富营养的水稻秧苗颜色油绿,生长的稻米营养更丰富。”张春喜介绍,“为了水蛭更好地生长,农场每天为水蛭投食田螺,这样养出来的水蛭不仅个体肥大,而且水蛭素含量更高。”
“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晾晒后的水蛭干品能卖到每条6元钱的高价。”养殖初见效益,张春喜、马立军对未来充满信心,“下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吸引周边村民养殖水蛭,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记者董欣昱 贾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