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新闻网寻(通讯员 郑远见)庙湾村下湾村民小组的一片山坡坡,3年前是一片只长树枝不结果的花椒林。现如今,地头的花椒满枝头,一亩地增收3、4倍。曾经被邻居讽刺为砍树疯子的农民张荣友,以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演绎了让贫瘠的荒坡种出"摇钱树"奇迹,走出了一条从辛酸到甜蜜的花椒种植之路。

昭阳区炎山镇的庙湾村,地处金沙江流域二半山区,四季分明,气候怡人,是昭通优质青花椒的主产地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村民缺少种植技术和创新观念,一直沿用自然生长、枝繁叶茂、很少挂果的传统种植管理方式,产量极低。炎山党委政府曾经组织过几次科学种植和管理培训,但老百姓没有经过实践,都不敢冒然修剪花椒枝条,更舍不得亲手砍掉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花椒树。因此,花椒树枝条越长越长,占地越来越宽,林子越来越密实,挂果却越来越少,平均1亩地产花椒不足50公斤。

2014年,长期在外打工的张荣友觉得外面的钱越来越不好挣,毅然决定回乡种植青花椒。但是高大的花椒树到处长满了刺,采摘时总是把人划得遍体鳞伤,而且产量一直不高,是个费时费力收益不高的慢活儿。有没有提高产量的方法?外面那些地方种植苹果都要修枝打叶才能提高产量,难道花椒不可以吗?为了探索花椒增产增收路子,张荣友通过网络查询和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向村里人讲解,号召大家一起修剪花椒树枝。但是没有人敢和他一起尝试,张荣友只得独自一人拿自己的2亩花椒树做试验。看到张荣友将一株株花椒树修剪得光秃秃的,有些即将枯死的老树被张荣友砍掉,村里人都说他是疯子,就连自己的爱人和七十多岁的父母也多次阻拦他修剪花椒树,大家都嘲讽地问他:“把树枝都剪掉了,花椒结在哪里?”

“花椒也和其它果树一样,三分种、七分管”。2015年花椒即将采收前,张荣友提前给花椒树除草施肥。采收花椒时干脆连树枝短枝一起剪下,既省时省力,又很好地保护了花椒油胞,有利于保持青花椒的本色和香麻味道。花椒采收后,他又探索出花椒压条技术,别人的花椒树往上长,他的花椒树经修枝整形压条,像伞一样铺开,增强了通风透光性,增加了挂果率和油胞品质,不仅方便采摘,还提高了青花椒的品质。

风雨之后见彩虹,由于在花椒采摘前就施了肥,提前采摘期,被短枝的花椒树还没到伏旱期就已经发出了新枝。2016年,张荣友的花椒单株干货产量产量由原来的1公斤左右增加到3、4公斤,最多的一株达6公斤以上。平均亩产180公斤,亩产值达1.6万元左右,是原来的3到4倍。今年,张荣友仅仅是花椒一项就可以收入3万元。村民看到张荣友管理花椒的技术取得成功了,很多人主动找他学习管理经验,张荣友都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来访者。用张荣友的话说:“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一个人的富裕不算富裕,只有大家都成功了,都富裕了,自己才会过得安稳。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都闹饥荒,只有你家有粮,而你又不愿与大家分享,那你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还非常危险!”

在与张荣友的谈话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新型农民的朴实与智慧,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村民掌握花椒种植管理技术,做大做强青花椒种植产业,实现大家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张荣友积极和本村青年胡明伟、曾局国、郑远康等人商量,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庙湾村首家专业种植合作社——昭通市复森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张荣友担任合作社生产技术指导员,拟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更多的花椒种植技术骨干,将自己摸索出的播种育苗、整形修剪、花椒病虫防治等一系列花椒栽培、管理技术无偿传授给技术骨干,再通过他们推广到村民。以实现资源互补、风险同担、资源共享、共同致富的新型农村发展道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