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9月26日,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重要活动之“全球防疫常态化下的规划应对与健康城市”专题会议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协办。会议围绕后疫情时代规划议题与规划应对的国际国内进展、国际视角下城市体检与评价、温哥华vs厦门健康城市规划、完整社区、社区治理等几个热点领域的突出内容进行探讨。

本文字数:4494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2020年以来,面临疫情常态化的局面,东西方对健康城市问题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于历史、文化、机制背景的不同,国外与国内在应对本次突发事件中城市的响应、社区的治理方式、疫情对规划思路的影响等兼有差别。不同国家采取的规划应对手段和防疫政策都有因地制宜的考量:

●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下我国规划应对与国外的差异,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健康城市?

● 如何从卓有成效的国外健康城市案例和规划应对经验中提炼出值得我国借鉴并优化城市系统的要素?

● 如何在国内外比较中认清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需求,促进我国健康社区的发展?

2020年9月2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协办的“全球防疫常态化下的规划应对与健康城市”专题会议基于上述内容展开交流,聚焦后疫情时代规划议题与规划应对的国际国内进展、国际视角下城市体检与评价、温哥华vs厦门健康城市规划、完整社区、社区治理等几个热点领域的突出内容进行演讲讨论。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方煜担任会议主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学会副理事长 吴志强致辞。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成语

从左至右:方煜、石楠、吴志强

石楠在致辞中表示,全球防疫常态化下的规划应对与健康城市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现实意义的选题。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给规划工作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议题。疫情状况下,无法实现任何一个国家独善其身,只有全球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宣告疫情防控取得胜利。 疫情防控常态化其实是一种危机意识,一种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通过借鉴各国经验,分享我们的思考,真正发挥学术组织平台作用,有助于大家从韧性、安全、健康等维度改进规划工作。

吴志强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抗疫常态的形势下,规划如何应对、如何让城市更加健康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此,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和及时。防疫工作和城市的空间规划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空间的整理、组织,赢得大量抗疫时间,也是对我们所有市民、百姓生命关爱真正的贡献。并期待未来能够对该方面的工作、对规划未来发展重要的底线思维作出新的贡献。

在主旨报告环节,会议邀请田莉、彭小雷、汪军、谢英挺作了精彩报告。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一:后疫情时代规划与空间治理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成语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

田 莉

学会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田莉教授从疫情影响下国家和城市面临的挑战、应对健康需求与公共卫生危机的城市规划(起源、机制与规划响应)、新冠疫情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规划与治理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疫情对经济和就业、流动性和城市生活、住房市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田莉教授分别在经济、就业、流动性、住房等方面对国内外关注及应对重点的不同作了比较和分析,并提出了在新冠疫情视角下,对城市空间规划与治理的反思。

现存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行多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城市的独立性以增强城市安全性。就业多中心格局有助于形成城市韧性空间结构,就业中心的规模层级优化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防疫分区,就业中心的职能类型优化有助于减少城市内部疫情跨区传播。

在空间规划中的韧性理念与防疫体系规划方面,她对城市在整体层面、社区和建筑层面以及韧性医疗设施方面实施韧性理念提出了建议。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编制疫情防控规划,应包括疫情防控标准、防控体系、用地与设施、大数据应用系统、生命线工程、灾后恢复和规划等内容。结合“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防控体系规划。

在空间治理与智慧技术的应用支持方面,应健全健康影响评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HIA)工具。加强跨学科合作,把健康影响评估嵌入到城市规划之中,提升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与公共空间品质,并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后疫情时代,让城市更安全、更韧性、更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主旨报告二:完整社区建设与共同缔造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成语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怎么写

彭小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处处长

彭小雷处长从完整社区的内涵、建设与共同缔造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随着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加之社会转型加速和深化迫切需要创新基层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方式,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基础薄弱、条块分割、效能不高等问题还亟待破解。城乡社区处于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不全、能力不强、软弱涣散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 完整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社会治理、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建设的意义体现在改善民生、带动产业和促进转型。

住建部完整社区建设清单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公共空间、完备的服务体系、现代的治理体系、共同的社区文化五大体系的内容。 其建设路径是共同缔造,共同缔造是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共同精神为根本,通过“共谋(多方参与,协商共谋)、共建(家庭自建/联户合建/共同绿化美化公共区域/集体共建)、共管(村民主体/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共评(村民/政府/社会)、共享(美好环境共享/和谐社会共享)”工作路径,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营造和睦融洽的社会氛围。

同时,完整社区的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

在建设内容上,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缺乏统筹多次扰民、公服配套难植入、与居民需求脱节、众口难调和地区差异的问题;

在组织机制上,存在业主主体意识待提升、“共同缔造”机制待建立,社区治理水平待提升、党建统领作用待加强,政府引领未形成长效机制,管线企业难协调、社会力量难参与等局面;

在投融资渠道上,目前资金筹措来源较为单一,以财政资金为主;

在政策法规方面,存在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不适应。

主旨报告三:国际视角下城市体验与评价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成语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

汪 军

华东理工大学景观与规划系副教授

汪军副教授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评价体系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典型城市开展评估和体检工作的内容梳理,分享了对城市体检指标体系课题的研究进展。

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类:

一类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不同城市作为城市之间横向比较的准绳和依据,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另一类具有指向性和描述性,用来表达特定阶段城市的状态或描述一种趋势,作为同一城市纵向比较的依据,比如新西兰国家环境指标体系(每年发布一个环境报告卡,每五年发布一份完整的环境报告)。

通过梳理典型城市开展评估和体检工作的内容,得出了共性和个性的结论。汪军副教授认为,共性是各地基本结合总规编制/修编进行“五年一评估”,而“一年一体检”成果公布较少;基本按照总规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体检,受已编制总规的制约;牵头部门需要统计局参与;数据采集和维护正在结合数字平台建设进行。与此同时,城市间也存在差异化的个性:比如北京是第三方评估,七个专题报告,双指标体系;上海的特点是连续多年的年度监测经验,指标体系的统一,分区的监测等。

他认为,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议题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体制机制;第二,指标设置;第三,数据获取和解读。并基于这些思考,对城市体检框架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立足现有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国际经验,区分不同城市体征基础,体检+考核体系,底线+特色体系,分级体检体系,设定目标值。

主旨报告四:为健康城市而规划——温哥华vs厦门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成语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

谢英挺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谢英挺副院长通过分析解读温哥华和厦门在健康城市规划中的策略,分享了对健康城市目标下应如何进行规划的思考。

在对温哥华的分析中,谢英挺副院长解读了渥太华宪章、大温哥华地区区域战略、大温哥华地区生态健康规划、温哥华市健康规划策略、温哥华市绿色城市规划;在对厦门的分析中,选取了 “美丽厦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医疗卫生专项规划、健康厦门行动规划等。 最后,对如何实现健康城市目标提出四个方面的思考:

1.空间治理的制度设计,建构空间规划体系,设定规划工具,干预并促进实施;

2.健康城市的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次。在区域层面,建立国土空间的生态健康安全格局,塑造区域协同优质生活圈;在城市层面,关注目标指标体系、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支撑;在社区层面,关注社区单元、公众参与(多元协同共治)、健康友好、安全防疫。

3.空间治理策略、公共政策促进。制定以健康城市为目标的空间治理措施,设定规划工具,制定目标-策略-行动路径;以公共政策的方式实现不同层级的规划传导。

4.利用信息平台、大数据监测实现智慧空间治理。

对话环节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怎么写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成语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

从左至右:方煜、刘健、赵民、汪军、彭小雷、谢英挺、谭纵波

在对话环节,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赵民、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刘健、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 谭纵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处处长 彭小雷、华东理工大学景观与规划系副教授 汪军、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谢英挺围绕疫情背景下的规划应对和健康城市的规划实践展开讨论,为规划转型和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 赵 民

中国有规划、有改革开放以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社会组织能力。未来,物质行动规划和组织动员能力怎么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果值得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要从上而下,从全国-省-市-县层面;规划法制、公共政策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建设也非常重要。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审视我们的工作,共同协调、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 彭小雷

疫情加快了对各种转型的认识,我们的工作都是围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开展。通过这次疫情也暴露了我们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的短板。应该使这次疫情化危为机,让我们吸取教训,对以后工作提供更大的借鉴意义。

■ 刘 健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管理很重要的政策工具和技术工具,在管理和协调方面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过去所提到的城市基础设施多是物质性的,但通过这次疫情发现,快递服务变成了另一个生命线,未来从规划和管理上应作出更多的考虑。此外,在管理的协调方面,她认为 多规合一不是编制一个规划,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政府对话达成共识。

■ 汪 军

行业正在从原来重编制、轻过程开始慢慢转向对过程清晰化的管理。如果做到“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一个持续关注的体系就建立起来了。未来在我国,如果出现专门做城市评估、管理实施的体检或专业机构,那么,城市规划就真正向公共政策在转变了,目前已经看到了这个趋势,正慢慢从编制-实施管理-反馈到编制中。

■ 谢英挺

疫情后整个规划界都在讨论如何应对的问题,这其实是针对一个事件作出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能够做得好,后面是常年持续的规划研究,包括规划的编制、规划实质的支持。今天提到的 健康城市其实不是一个概念,而是长期理念的支持。在规划实践上应关注长期的努力,而不是突发“黑天鹅”事件来应激反应。

会议总结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的成语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怎么写

谭纵波

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最后,谭纵波做会议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三点体会:

第一,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可能会对城市的密度和规模有一些反思与探讨。但在大趋势不改规模聚集的前提下,反思的基础上还是要往前看。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的前提下,考虑应对城市危机;

第二,具体怎么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以往在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多,接下来是否会向民生方面倾斜,特别是健康、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涉及到软件的问题。 如何决策、执行、评估,可能是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里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和问题。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

学术季 |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学术季 |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规划青年说”学术沙龙——后疫情时代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