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黄连是黔、桂高寒山区珍贵的中草药材,该药的主要药物成分是岩黄连碱(脱氢卡维丁),具有独特的抗菌消炎、镇痛和强安定作用。近年来,岩黄连的临床价值越来越高,其加工制成的“岩黄连针剂”常用于治疗乙肝、甲肝和早期癌症等疾病,疗效显著,产品供不应求。为科学开发这一中草药材资源,我们于2000—2003年对野生岩黄连进行株系驯化栽培,全部获得成功,平均亩产干草78.9公斤,亩产值6670元。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一、科学选地。野生岩黄连常生长在海拔600—800米的石灰岩缝隙中,生长环境荫凉少雨。因此,在大田高产栽培时,应选择在阴凉的山中肥地或田块来种植。据我们在不同的海拔、日照和土壤条件下的栽培试验,野生岩黄连在荫湿、凉爽,日照8—9小时、土壤深厚肥沃、偏碱的壤土或砂壤土中生长较好,而在海拔低、气温高、光照强的瘠薄型酸土上长势较差。
二、合理密植。岩黄连株高55—60厘米,株冠40—45厘米。每株有12—14个分枝。为使植株合理采光,在大田栽培时按畦长18—20米、畦宽1.3—1.4米、沟宽30厘米、沟深20厘米起垄,每畦种4行,株距40厘米,亩植3500—3600株。由于岩黄连种粒细小,顶土力弱,开穴直播出苗率低。为提高成活率,栽前宜采用营养杯(6厘米×6厘米)提前50—55天育苗,待长出6—7张全叶后带土移栽,同时每株淋0.5公斤的定根水。
三、重施基肥、追肥。基肥亩施腐熟牛栏粪2500公斤或土杂肥4000公斤;追肥亩施硫酸钾复合肥35—40公斤,在药苗长至11张全叶时结合中耕除草开穴深施。
四、粮药轮作。在高寒山区利用稻田栽培时,可与中稻轮作;在山地栽培时可与玉米轮作。据2001—2002年在广西东兰县的试验,实行“稻—药”轮作,中稻可在5月中旬播种,6月初抛栽,10月上旬成熟收获。岩黄连于8月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中旬带土移栽,至次年4月上旬采收。采用“玉米—药”轮作时,玉米于3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收获。岩黄连于6月中旬播种育苗,8月中旬移栽,至次年3月中旬采收。
五、搭棚遮荫。大田栽培时应搭棚遮荫,以满足其对弱光温条件的需求。草棚要求:顶棚高1.8米、侧棚高1.5米、棚宽4米,棚长因地势而定。棚顶盖1层薄草或秸秆,透光率为70%最好。棚的四周用竹桩和芒秆围封,以防畜禽残踏。
六、药园管理。生长前期雨水较多,易长杂草,应及时清园除草,生长后期干旱少雨,应注意抗旱保苗。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白粉病,其防治应从苗期抓起,8叶龄前以防根腐病为主,发病时可用700—800倍根腐灵液灌根。10叶龄后以防白粉病为主,发病时可用500—600倍粉锈宁液进行全株喷雾。
七、适时采收。当岩黄连长至初花现蕾时,此时产量较高,应趁晴采收,采收时可用锄头将全株挖出,洗净杂泥后风干包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