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现在有铁皮石斛、三七、黄精等7种中药材,黄精酒和铁皮石斛酒即将开机生产。”再访邓帮强,他脸上少了往日的愁容,多了些喜悦和自信。

林下经济 致富经_致富经农场_致富经种植项目

“当年离开时,荆角还是穷乡僻壤,温饱问题都难解决。”邓帮强说,10多年过去,如今家乡变化翻天覆地,回来发展是正确的。

1971年,出生在铜仁德江县荆角乡茶山村的邓帮强,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妹妹。父亲不识文化,母亲手脚残疾伴有智力障碍,两位哥哥也有轻微的先天智力障碍。极其贫困的家庭使他无法继续读书,18岁中专毕业后,邓帮强在村里当起村医。

致富经种植项目_林下经济 致富经_致富经农场

小小肩膀扛起家庭重担。2000年,从事村医工作第10个年头,微薄的收入依然难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决定放弃多年的村医工作,带着妻子远赴浙江打工

在浙江打工的5年里,邓帮强和妻子每天在五金厂起早贪黑,但他不想就这样当一辈子打工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口中了解到生态健康产业未来前景可观,于是便上网查询寻求门路。

远赴广东“拜师学艺”。“刚开始每个月只有1500元工资,但我只想把种植技术学到手。”邓帮强在铁皮石斛种植公司从打杂做起,工资少就省吃俭用,别人下班去玩,他就在基地琢磨技术。

经过学习和钻研,他逐渐熟悉掌握铁皮石斛的生长习性,短短的两年时间,从一名杂工升为技术员,工资从每月1500元涨到了7000元。

林下经济 致富经_致富经农场_致富经种植项目

但命运的考验似乎并未停止。2013年7月,患病的父亲“走了”,这让邓帮强深受打击,多年离家在外面打拼,很少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这让他内心极度自责。

为照顾年迈的母亲,邓帮强没有再选择回厂上班,而是回家种起了铁皮石斛。在和之前上班的公司商量好采购协议后,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30万元积蓄,全部用到铁皮石斛的种植中,在家乡后山的松树林里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基地初步成型,铁皮石斛苗涨势不错,邓帮强收获了7万元。期间,荆角乡党委、政府主动为邓帮强争取微企扶持款5万元,协调信用社帮助贷款7万元,让他信心倍增。

致富经农场_林下经济 致富经_致富经种植项目

创业的艰难不光是资金,还有汗水和精力。“那时候缺水,需要修一口70立方的水池来灌溉铁皮石斛,为了节约,我一个人挖水池、修水池,修水池用的水泥沙子都是我在3公里外的地方一包包地扛回来。”

2016年,邓帮强注册成立德江县荆角乡帮强铁皮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德江县里决定给他贷款130万元精准扶贫项目资金,通过入股邓帮强的铁皮石斛合作社带动村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也得到了省计生协会“万千才富”资金的支持。

“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既不占用土地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能创造经济效益”。邓帮强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追求高了,都向往健康生活,青睐绿色有机产品,我们的产业就是围绕这个市场前景来发展。

致富经农场_林下经济 致富经_致富经种植项目

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他在铁皮石斛林下套种冬荪、三七、黄精、苦参等名贵中药材。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基地已发展铁皮石斛2000余亩,黄精、白芨、苦参等中药材700多亩,年产值350多万元。

比起事业上的成功,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更让邓帮强欣慰。“基地务工每天至少可以收入80元。”村民杨凤春告诉记者,以前东奔西走只能勉强糊口,现在不用出远门每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

像杨凤春一样的受益群众还有很多,目前邓帮强的基地已为荆角乡6个村112户群众带来收入,每年可解决用工就达8000人次,入股群众分红10多万元。

林下经济 致富经_致富经种植项目_致富经农场

这段时间,邓帮强在忙黄精酒、铁皮石斛酒的生产线建设。他说,“这两条生产线投产后,预计还可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通讯员 覃冠中 冯胜彦

编辑 龙海若

编审 王璐瑶 杨韬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