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为稳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提高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特制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聚焦重点区域,紧盯主要品种,重点在大豆和玉米主要种植区域,特别是黔西北、黔南、黔北等地,在原有玉米种植基础上,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动大豆均衡发展,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高效益的种植模式,破解耕地资源制约,推动玉米大豆兼容发展、协调发展,确保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相对集中与广泛发动相结合。建立政府主导,多种生产主体参与的模式,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种植,统筹规划散户种植相对集中连片。

——主推模式与多种探索相结合。各地要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双垄垄上播种相融合,尽可能在县域内相对统一主推模式,同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当地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因地制宜探索促进农业机械化与该模式的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技术轻简化,促进山地农业机械化。

——稳产扩面与提高收益相结合。各地在参考省级推荐技术模式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籽粒、鲜食、青饲大豆,籽粒、鲜食、青贮玉米的多种搭配方式,协同发展,做好多种模式探索和技术储备,在确保玉米产量与净作产量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产大豆,确保种植收益不降低。

三、目标任务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下达我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110万亩。

四、技术要点

(一)总体要求。按照农业农村部工作要求,今年是第一年大面积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没有主推比例,各地因地制宜推广,总体要求是大豆可以是2、3、4、5、6行(2-6行),玉米2、3、4行(2-4行),具体比例搭配,各地可以根据生产实际和现有机具情况,自由组合搭配。

(二)实施区域。任务安排在全省9个市(州)49个县实施。

(三)推荐模式。我省立体海拔气候特殊,东部、西部区域生态条件差异明显,各地要根据种植习惯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当地的种植模式,重点通过缩株距、保密度,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确保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茬大豆,确保收益不降低。同时,在鲜食玉米优势产区和畜牧业产区,积极推广鲜食玉米间套作鲜食大豆,青贮玉米间套作青饲大豆的技术模式。

主要推荐“2+3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行距:玉米与大豆行间距50-60厘米,玉米行距40 厘米,大豆行距35-40厘米;株距:东部区域推荐玉米株距16-18厘米,大豆株距8厘米;折合密度:玉米3000-3500株/亩,大豆10400-11900株/亩)。西部区域推荐玉米株距14-16厘米,大豆株距8厘米;折合密度:玉米3500-4000株/亩,大豆10400-11900株/亩)。

各地可根据实际探索玉米2-4行+大豆2-6行的种植技术模式,丰富我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内涵,拓展稳玉米产量增大豆收益的技术模式内容。

(四)农机配套。各地可以根据生产实际和现有机具情况,自由组合搭配。大豆玉米分步播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配套动力轮距,避免后播作物播种时碾压已播种苗带,影响出苗。后播种作业时,驱动轮外沿与已播作物播种带的距离应≥10厘米。一体化播种机应满足株行距、单位面积施肥量、播种精度、均匀性等方面要求,作业时,注意保持衔接行间距均匀一致,防止衔接行间距过宽或过窄。推荐机型:玉米精量播种机、大豆精量播种机和大豆-玉米带状专用精量播种机。

(五)品种选择。各地根据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搭配,玉米品种需选择经国家或者贵州省审定,植株高度低于250厘米的紧凑型、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的高产品种,东部区域推荐如:卓玉183、贵卓玉10号等品种,西部区域推荐如金玉932、金玉579、金玉908、贵卓玉9、真玉1617、金玉150号等品种,高山区域推荐好玉4号。大豆品种需选择经国家或者贵州省审定的高产、耐荫、抗倒伏春大豆品种,如黔豆7、黔豆10、黔豆12、黔豆14、齐黄34、安豆7、安豆5、安豆10号等。具体品种由各地结合项目需求、生产实际、生产条件和群众意愿综合确定。

(六)科学施肥。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系统的需肥特性,坚持“减肥、协同、高效”的原则,主要是减少氮肥施用量、保证钾肥施用量,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玉米施肥上保证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相同。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施用专用复合肥,一次性作基肥在玉米行间施用,后期视长势补施叶面肥或追施少量氮磷钾肥和锌肥。大豆施肥上采用有机肥料和氮磷钾大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并与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钼元素促进根瘤的形成,增强固氮能力,同时硼元素提高大豆结荚率,大豆带后期不追施肥料。

(七)病虫害防治。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田间调查,做好病虫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大豆以根腐病、豆荚螟、豆野螟、大豆天蛾、食心虫为防治重点。玉米以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桃蛀螟、蚜虫、茎基腐病、锈病、叶斑病为防治重点。在播种前推行药剂拌种,迁移防控关口,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赤水河流域要严格执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禁止使用除草剂,全面实行人工除草。非赤水河流域要根据种植实际,科学选择采用芽前封闭除草或苗后定向除草。生长期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安全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五、进度安排

2022年2-3月组织任务实施。各地确定实施区域和实施主体,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及时下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资金,指导各地编制完善县级实施方案。

2022年2-10月开展全程技术服务。启动省级专家组分区域开展指导,与各市县技术力量一起,分别就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施肥、用药、机械化及防灾减灾等专题,开展阶段性技术系列培训和现场观摩。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种管收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各地农技人员通过蹲点包片等方式,因地制宜指导做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确保技术到户到地。

2022年7-10月组织开展测产验收。组织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承担县开展测产验收工作,省级组织测产验收组开展抽样测产工作,全面分析各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情况和实施效果,为继续推广积累经验。

2022年11-12月,各地总结分析推广任务完成情况,形成全省工作总结按要求报农业农村部。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采取省级统筹、市级协助、县级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各市(州)和任务县(区)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一体,统筹推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沟通、进展调度、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中央财政对承担国家级推广任务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给予补贴,补贴标准预计每亩150元(以正式通知为准),省级财政也争取对承担推广任务的县(区)进行配套补贴。各地也要按照实施要求争取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支持,重点从种子、肥料、农药、机具等物化投入和社会化服务环节进行支持。各项目县要及时将补贴政策落实到乡镇和村组、农户,兑现到各类实施主体。

(三)强化任务落实。省级负责制定全省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区域,分解任务指标,开展督导考核;市(州)级负责统筹本区域工作推进,协助省级开展督促落实工作;项目县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省级下达任务指标,全面完成推广面积。省级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工作职责做好责任落实。

(四)强化技术指导。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技术指导服务机制,省级成立由厅粮油工作专班、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省气象局、省农技推广总站、省种子管理站、省植保植检站、省土肥总站、省山地农机研究所、省农机推广总站等有关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组,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各市(州)和项目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技术指导小组,配合省级专家组细化完善分区域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尽快掌握技术要领。各县要统筹技术力量实行分片包干,落实到具体面积、指导到具体地块。

(五)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各地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及新型媒体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宣传,加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田多收,稳粮增收,用养结合”等优势的宣传和培训,引导种植主体进一步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的资源共享、用养结合的认识,利用我省立体海拔气候积极筛选出一批区域性强、丰产性好、经济效益高的技术模式加大推广。通过典型示范、新闻报道等方式扩大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贵州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为稳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提高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印发《2022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坚持稳粮增豆。通过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力争玉米单产与净作基本相当,尽可能增加大豆产量,争取大豆平均单产达到每亩80公斤。

(二)坚持生产与生态相协调。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集成创新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实现作物带间轮作,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三)坚持试验与推广并举。在2-6行大豆、2-4行玉米范围内,开展不同模式配比试验,包括各区域不同大豆、玉米品种搭配,不同种植规格配置,以及机播、施肥、除草、机收等关键技术试验,逐步优化技术参数,总结典型模式,逐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

二、技术关键

采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既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的年际间轮作,积极发展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实现一年两收。我省主要模式推荐玉米带种植2行,大豆带种植2-4行,各地也可探索玉米带种植2-4行,大豆带种植2-6行的栽培模式,通过调控行株距,实现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相当,大豆种植密度达到净作的70%。

(一)地块选择与耕整土地

我省大部分土壤适合玉米、大豆种植。最好选择在肥力中等以上且集中连片的地块,pH中性。选择的地块宽度应在4米以上,坡度小于10度,采取横坡聚垄耕作法。地势相对平坦、向阳的地块,地势较低地块在地面四边开出“边沟”和“十字沟”,方便排水;播前翻犁1次,耙或旋耕1-2次,精整细平。

(二)品种选择与处理

1、大豆品种:选择经国家审定的种植区域包含贵州省内或者贵州省审定的大豆品种,品种应为春大豆品种,具有高产、耐荫、抗病、抗倒伏等特性,目前推荐的大豆品种为黔豆10号等11个,其中鲜食大豆专用品种1个(详见表1):

表1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推荐表

大豆的种植技术时间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长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久

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久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长_大豆的种植技术时间

2、玉米品种:选择经国家审定或者贵州省审定的包含推广地区所在地的品种(含引种区域),且植株高度在260厘米左右,耐密植、半紧凑或紧凑型、宜机收、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详见表2)。

表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推荐表

大豆的种植技术时间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久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长

3、种子量准备:播种前选用质量符合GB4404.1-2008 4.2.2的玉米大田用种种子,按1.5-2公斤/亩准备;选用质量符合GB4404.21-2010  4.2.1的大豆大田用种种子,按2.5-3公斤/亩准备。

4、种子处理:播前精选种子并晒种。根据大豆、玉米的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拌种(详见表3)。

表3  大豆-玉米种子药剂拌种处理技术推荐表

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久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长_大豆的种植技术时间

(三)田间种植配置与合理密度

田间配置模式推荐采取玉米‖大豆=2:2-4的宽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即:以2行玉米间作2-4行大豆为一个完整带,玉米宽窄行种植,窄行为2行玉米,宽行内种植2-4行大豆(具体栽培规格详见表4)。

表4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栽培规格

大豆的种植技术时间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久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长

(四)播种方法

1、播种时期

与当地玉米、大豆播种时期相一致,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期间均可播种。

2、播种方式

人工播种:采用玉米带和大豆带分别开沟条播,播种尺寸详见表4。玉米播种可采取直播或者育苗移栽的方式,大豆播种采取直播。

机械播种:例如:玉米‖大豆=2:3模式,推荐选用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2BYFSF-5C 机型或者河南豪丰机械公司定制生产2BJYM-4型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施肥一体机(规格均为:5行,2行玉米:3行大豆,均为播种+施肥一体机械),播种时对播种机械按“玉米‖大豆=2:3带状间作技术”参数(玉米与大豆行距50厘米,大豆带行距40厘米,玉米带行距40厘米,大豆株距8厘米、玉米株距20厘米)设置后进行播种。一体化播种机应满足株行距、单位面积施肥量、播种精度、均匀性等方面要求,作业时,注意保持衔接行间距均匀一致,防止行间距过宽或过窄。播种前对播种机的株行距进行调整,然后先试播,达到要求后再进行大面积播种。

大豆玉米分步播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配套动力轮距,避免后播作物播种时碾压已播种苗带,影响出苗。后播种作业时,驱动轮外沿与已播作物播种带的距离应≥10厘米。

(五)施肥

1、玉米施肥

原则是保证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相同。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施用专用复合肥,一次性作基肥在玉米行间施用,后期视长势补施叶面肥或追施少量氮磷钾肥和锌肥。例如:在中等肥力耕地上,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时,亩施纯氮20公斤的配方肥或专用控释复合肥,全作种肥施用,后期视长势补施叶面肥或追施少量氮磷钾肥,缺锌地区补充施用锌肥(硫酸锌2公斤/亩)。

2、大豆施肥

原则是大豆带施足基肥即可,不建议在大豆带追施肥料。采用有机肥料和氮磷钾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并与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钼元素促进根瘤形成,增强固氮能力,硼元素提高大豆结荚率)。例如:在中等肥力耕地上,亩施有机肥料300-500公斤+复合肥(N-P2O5-K2O=15-15-15)或相近配方的复混肥15-20公斤,复合肥品种最好选用缓释肥,缺钼的土壤推荐用钼酸铵2公斤/亩,缺硼的土壤加硼砂0.4-0.6公斤/亩,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六)田间管理

1、及时匀苗:出苗后及时按田间配置的行株距要求进行补种或者匀苗(玉米可采取移栽,将过密的苗移栽至缺窝断行处)。

2、及时中耕:大豆玉米出苗后15-40天,选择晴天人工中耕1次,结合对玉米施追肥(尿素10-15公斤/亩),并铲拔除杂草。再隔25-40天内,对玉米进行第二次施追肥(尿素15-20公斤/亩),并铲拔除杂草。

(七)病虫害绿色防控

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田间调查,做好病虫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播种前推行药剂拌种,迁移防控关口,有效压低大豆、玉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的发生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

1、科学除草。赤水河流域严格执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禁止使用除草剂,全面人工除草、地膜覆盖控草、机械除草。非赤水河流域要优先选择地膜覆盖控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等非化学除草措施,要根据大豆、玉米的播期和种植实际,科学选择安全性好的除草剂,针对性的采用芽前封闭除草或苗后定向除草。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因两种作物种类不同,化学除草方式优先选择芽前封闭除草,科学选择单剂、混用药剂或复配制剂,扩大杀草谱,提高防除效果。在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时期,根据预测预报和田间发生实际,推行达标用药控害,在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时,优先选用生物制剂。化学农药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抗药性。采用高工效低容量连杆多喷头喷雾组件实施统防统治。

芽前封闭除草:一是针对大豆、玉米播种期基本一致的,可以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同时防除大豆田和玉米田一年生杂草。建议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异丙甲草胺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喷雾。二是针对大豆、玉米播种期不一致的,分别在大豆、玉米的种植条带,科学选用相应的除草剂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喷雾。三是施药时根据土壤墒情决定兑水量,推荐40-60公斤/亩均匀喷雾。覆膜田以施药的实际面积折算用药量,在播种后均匀喷于土壤表面,然后盖膜。苗后定向除草:在大豆1-2片复叶期或玉米4-5叶期或田间一年生杂草2-4叶期施药,施药时注意药量准确,做到均匀喷洒,尽量在无风无雨时施药,避免雾滴飘移,危害周围作物。

2、大豆、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大豆根腐病、锈病、豆荚螟、豆野螟、大豆天蛾、斜纹夜蛾、食心虫为防治重点。主要推广应用理化诱控和科学安全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详见表5。

表5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表

大豆的种植技术时间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长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久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以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桃蛀螟、蚜虫、茎基腐病、锈病、纹枯病、叶斑病为防治重点。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成虫诱控、天敌控制和科学安全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详见表6。

表6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表

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长_大豆的种植技术时间_种植大豆技术时间多久

(八)收获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中大豆与玉米的收获期不尽相同,需要分情况进行,收获方式因地制宜可开展机收。

1、人工收获

(1)大豆收获

籽粒大豆在叶片完全脱落、茎变黄、荚变褐、籽粒呈现椭圆时,选择在晴天收获,收获后及时翻晒,在5天之内用大豆专用脱粒机或人工脱粒,脱粒后及时晒干、入库;鲜食大豆在豆粒鼓满时,及时采摘销售。

(2)玉米收获

籽粒玉米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饱满变硬时及时收获,使其自然干燥,脱粒、晒干、入库;鲜食玉米在抽雄吐丝后20-25天即可收获上市。

2、机械收获

收获机具推荐:大豆收获机、谷物联合收割机改装型大豆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要考虑喂入量,因玉米密植,喂入量大,2行玉米建议使用4行玉米收获机)。有条件的地区机收后可及时烘干。

(1)玉米先收获时,要先收周边玉米,便于机具转行收获,缩短机具空载作业时间。

(2)大豆先收获时,割茬高度≤10厘米;待后收的作物成熟后,再用当地常规收获机完成后收作物收获作业,收获机整机外沿与后收作物播种带的距离应≥10厘米,先后收获的作业效率5-8亩/小时。

(3)大豆玉米同期成熟,可选用当地常用的2种收获机一前一后同步跟随收获作业,作业效率10-30亩/小时。具体作业要求是:籽粒破碎率≤5%,籽粒损失率≤3%,株距合格率≥80%。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技术试验。针对我省立体海拔气候,各区域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各项目县要结合本区域气候特征开展大豆、玉米不同品种搭配,不同栽培规格搭配,不同施肥方式的技术试验研究,同时,因地制宜开展适宜药剂、机具的对比试验研究,做好观察记载,关键技术参数记载,及时开展技术效果评价,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二)强化模式集成。各级农业农村系统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项目带动,开展品种模式配比、机播机管机收、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的熟化、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集成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的稳产高效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全面提高本地区大豆、玉米稳产技术能力。

(三)强化技术指导。省农业农村厅整合栽培、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技术力量组成省级技术指导小组,各市(州)和项目县也要相应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并制定适应本区域的技术指导方案,在关键农时、关键环节组织技术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技术到位率、标准化率、规范化率。

(四)强化宣传培训。各县可通过电视、报纸、新型融媒体及明白纸的方式,加大宣传,在关键农时季节,关键技术环节召开观摩会、培训会、技术交流会等,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对该项技术的掌握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