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书记,挂果了,真的挂果了!”看着老支书和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如孩童般纯真自然的笑容,我如释重负,总算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这400亩青脆李在栽种后第三年,普遍开花结果,三年坚守,换得今朝硕果盈枝!

邓贵东在华山李子基地指导果树管护

我叫邓贵东,是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丹砂街道官学社区的党建指导员,来到社区已经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带着干部们穿梭于田间地头,往返于村落南北,进寨入户访民情,为民解难聚民心,调研分析夯基础,探索寻求一条摆脱贫困的致富之路,让官学社区破茧成蝶,涅槃重生。

走访群众

鉴于官学社区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低质低效的情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彻底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7年,为了推动社区的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脱贫攻坚共建帮扶单位县林业局援助了我们一批青脆李果苗,但是,多次召开群众会,反复入户动员,村民们仍不愿栽种。有人说没种过,不敢种;有人说家里缺少劳动力,种不来;有人说这是面子工程,不想种。特别是老支书和大部分村民沉默不言、不置可否的态度,让内心动摇的村民,也纷纷选择了观望。

村民没有积极性,没了内生动力,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看着绿油油的果苗堆放在空地上逐渐枯黄,我焦急万分,“这样下去不行,我还得再和老支书谈一谈!”披着雨衣,打着手电,我又一次忐忑地敲响了老支书的门。

“邓书记,这么晚了你还没休息?下雨天凉,快进屋快进屋!”看到站在门口的我,老支书明显一愣,脸上露出诧异的神情,随后把我拽到了火炉旁边。

“老支书,今晚来找您,还是关于栽种果苗的事儿,您看……”。

“邓书记啊,我知道你的出发点和初衷是好的,不过这栽果苗嘛,还得再合计合计。”老支书没等我把话说完,就开口把我后面的话堵回了腹中,让我不禁产生了一丝沮丧,难道这次又会无功而返吗?

“老支书,您看这样成不,咱后山不是有大片开荒地吗,就种在那上面去,您觉得咋样?”我小心翼翼地建议道,这是最后的希望了,如果这条路还是走不通,就只能再另谋他路了。

“后山开荒地?地势那么高能成吗?种下去能存活,能有收成吗?”老支书一脸疑惑地给了我三连问。

“能成!为了保障乡亲们的利益,社区党总支部将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村社合一’,从而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乡亲们以土地、劳务入股,社区以集体经济入股,负责日常管护,争取政策扶持,提供技术指导,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及市场拓展,待产业挂果后乡亲们还能按比例分红,咱们这次一定能让产业发展见实效!”我掷地有声地答道。

老支书眯着眼不停地抽着旱烟,沉默不语,静静地思考衡量着。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周围的空气也变得更加低沉,连呼吸都感觉困难。良久,老支书才缓缓抬头,嘴唇微微蠕动,但看到我期待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巴掌拍在膝盖上,说:“成,我再和他们谈谈!”

听到老支书的回答,我兴奋地握住他的手,急不可待地说:“感谢您老的支持,要不趁现在乡亲们都在家,咱们现在就去?”

老支书看着我,无奈地摇摇头笑着说,“行吧行吧,咱们这就去!”

顶着细雨,踩着积水,我和老支书挨家挨户敲开了乡亲们的房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做着思想工作。说服过程虽艰难,但成效喜人,村民们放下顾虑,表示这次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二天清晨,在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中,我们“村社合一”的第一个实体项目终于落地生根!我坚信,春发其华,秋收其果,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必将亭亭如盖,灼灼其华。

邓贵东(右一)指导群众进行花椒栽种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社区两委主导,合作社主管,群众为主体”的发展理念,结合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社区逐渐形成了以“两园两椒两传统,一瓜一蜜一玉米”的九大产业链。

共发展精品水果5200余亩,花椒1850亩,辣椒1400亩;小锅酒民间小作坊61家,手工红苕粉小作坊32家;西瓜种植500余亩,蜜蜂养殖132户,养蜂存量达3000余箱;发展鲜食玉米500亩等。产业发展逐渐成型,群众有了稳定增收的产业,社区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壮大。

同时,为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将利用社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验采摘为一体的农旅发展新名片。

朱陈 整理

见习编辑李贝多

编辑肖慧

编审杨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