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形式奇特的公司:从留美博士、企业家、专家,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山区农民,都是它的股东,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阜平县城、马兰村等地。

这是一种精准扶贫的新探索:既有别于惯常的直接给钱给物,又不同于纯粹的产业扶贫,而是基于农村劳动力和公益人士有限资金基础上的开发式扶贫模式。

五年来,这家启动资金只有68万元的股份制公司,靠着自力更生发展成一家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的企业。而它所倡导的勤劳致富理念,正在改变着阜平县马兰村的乡村面貌和人们对生活的认知。

钱怎么用 变公益捐赠为股份参与,破除“等靠要”

今年46岁的刘卄生,来自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与马兰的“初见”是2012年的正月初九。

那一次,他是跟着婶子邓小岚(《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之女)来到阜平县马兰村的。当时,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的事迹正被媒体广泛关注,在朋友圈里,除了点赞,大家还表达了要捐款捐物一起帮助马兰的心愿,刘卄生此行的目的就包含此项内容。

接下来在村里转悠,刘卄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虽然未出正月,但青壮年劳力已经开始外出,留在村里的多是些老弱妇孺。

在马兰调查走访期间,一位村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弄点钱,咱们一起把它辟了(分了)。”

刘卄生知道,多年来,国家在扶贫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给钱给物到项目扶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个别地方,由于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形成了连年扶贫连年贫的怪圈。

而在城市里,一些公益人士有资金、有资源,却苦于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帮扶才更具有持续性。

从阜平回到北京,刘卄生和朋友们开始到周边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调研。一方面考察适宜种植、养殖的项目和乡村旅游模式,一方面向专家请教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方式、法律法规和实施策略。

反复征求有关专家、公益人士以及村民意见,2012年10月,阜平县世外源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马兰村诞生了。

这个公司不大,但却很有特点:股东数量众多,初始注册股东30余人;股东身份复杂,从留美博士、企业家、专家,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本地村民;股东分布广泛,涵盖美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阜平县城、马兰村等。

经过宣传动员,第一年,公益人士认缴入股57万元,村民最初入股14万元。后来,又有村民退出3万元,最终认购11万元,总计募集启动资金68万元。

按照《公司法》,世外源公司设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并通过股东大会选举刘卄生为董事长。

对于以后的利润分配,公司也设置了相关制度。根据公司理念,公司股份设置资金股和分红股。资金股为实际出资计入公司注册总股本的股份,分红股系投入公司运营的主要生产资源(包括土地、机械、经营、技术、管理等)当期折算现金价值而产生的虚拟股份。年度可分配利润公司提留40%,资金股、分红股共同分配60%。

“采用股份制合作形式整合资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一种合作共赢的理念,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刘卄生说。

如今,世外源公司股份常年对村民开放,鼓励村民以出钱、出地、出力等多种形式灵活参与公司运作。而公司运作五年来,未开口向政府要一分钱扶持,完全靠自筹资金运作,目的就是要彻底破除群众中的“等靠要”和“平均分配”思想。

事儿怎么干 项目不嫌小、不嫌慢,看重前景和效益

马兰村村南一处地势略高的山坡上,重重叠叠的几间白色房子,就是世外源公司的种猪场。

“为了适应村中劳动力多为60岁以上老人的情况,公司产业项目主要选择劳动强度较低、收益较高的种植养殖业项目。”刘卄生说,公司还明确,不嫌小、不嫌慢,因地制宜筛选、考察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待条件成熟后向周边村庄辐射发展,以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早在公司筹备期间,北京顾问团队的一位专家便建议,养殖太行山黑猪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为了找到这种黑猪,刘卄生曾开车沿太行山搜寻了上百个村庄,最后一共找到6头种猪。如今,公司已拥有种公猪20头,能繁母猪500余头,存栏商品猪1000多头。

马兰牌有机散养黑猪,瞄准的是高端人群。在这里,猪吃的是当地出产的玉米和山上种植的紫花苜蓿,猪粪则排入专门的沼气池,沼气池的残液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引流渠流入耕地,给农作物施肥,全程零污染、零排放。

如果夏秋季节来到马兰,还会看到散布在山间大大小小面积不等的玫瑰花田,这是世外源公司的另一个产业项目——香料玫瑰。

阜平土地稀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要想让当地村民依靠土地实现脱贫,惟一的途径是“提高单亩产值”。

为此,他们曾经试种过30多种中草药,像半夏,在马兰,第一年试种不行,第二年试种还不行,只好放弃。而黄芪,虽然在山区产量很高,但是市场波动太大,亩产效益不稳定。经过筛选,最终他们选中的是香料玫瑰。

由于马兰独特的山区气候和土壤,再加上猪粪等有机肥料的培育,从马兰出产的玫瑰花中提取的玫瑰纯露和精油,其指标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超过了欧洲标准。

除了养猪,他们还养黄粉虫;除了香料玫瑰,他们还种金花葵和芍药等。这些都是基于当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情况发展起来的项目。

“不嫌小、不嫌慢”,靠着一年一年踏踏实实的实验与摸索,他们找到了适宜本地开展的生态有机循环农业项目。

“作为公益扶贫的一种尝试,马兰这个地方人少、地少,只能算做一块实验田,我们更重要的是探索一种模式。”刘卄生说,这就是公益人士提供启动资金,本地村民以出钱、出地、出力等多种形式灵活参与公司运作,城乡互动合作、公益与效益结合、成本与效率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扶贫开发新模式。

靠着不断的项目积累和发展,目前这个公司固定资产已增至3000多万元。

效果怎么样 大家都认识到,扶贫要扶勤,不扶懒

就在记者采访时,广东一家生鲜企业的销售主管,从北京前来马兰实地考察这里的生猪养殖情况。阜平县副县长赵敏涛说,如果马兰的黑猪能够打开销路,阜平将有更多百姓受益。假如一个农民养一头有机生猪,能挣1000元,那么一户农民养四头猪就是4000元,村民只要饭后喂喂猪就可以脱贫了。

对于马兰村民来讲,原来他们只是在“锅台大、炕台大”的土地上种植一点玉米和土豆,每年也就收入五六百元,而现在,他们把土地租给世外源公司,不仅每亩可获租金1000元,还可以在公司的多个岗位打工。

47岁的张海林和妻子许士兰在种猪场打工已有三年。在这里,张海林负责打扫圈舍以及接生小猪等,每月工资2540元。妻子许士兰的工作主要是喂猪,每天50元。去年一年,夫妇两人的收入加起来是48000多元。在当地,这不仅可以脱贫,完全可以奔小康了。

但张海林最为看中的还不是收入。“在外面打工可能比这挣得还高,但一出去,家里就都丢了,况且父母都80多岁了。”

50岁的王凤兰在黄粉虫车间工作,她笑着告诉记者:“公司给我们在家门口提供了打工机会,要不,在这大山里,到哪儿找挣钱的门路呢?”

每年的4月30日,是世外源公司为马兰村村民发放土地租金的日子,从2012年起,没有差过一天。而在公司打零工的村民,五年来工资没有发生一起拖欠。

目前,马兰村有户籍的农户有85户,常住77户,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司运营的有75户,其中以60到75岁的农民为主。2016年,有153位打工农民先后从世外源公司领到收入共计42万元。

而公司倡导的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理念,也让当地百姓的思想有了转变。

夏天,玫瑰花盛开期间,村里上至70岁的老太太,下至小孩子,都来山上帮助摘花。为了体现扶贫的目的,他们只考核出勤,只要参加劳动,每人每天都能有40元的工资。让村中的老弱病残靠自己的劳动体面脱贫,这是对他们的尊重。

“原来,无劳动能力的人受到帮扶,有劳动能力的人也想得。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扶贫要扶勤,不扶懒。世外源公司在马兰这几年,村里老百姓的观念确实有所改变。”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说。

不知不觉间,刘卄生他们在马兰的扶贫已经走过了五年。憧憬未来,他期待马兰村这一开发扶贫模式,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力度的加大,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