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的五月,雨季已经悄然来临。
在去往六华镇三地村的路上,青山葱茏、流水潺潺,被雨水冲刷过的树叶,让人感觉满眼新绿。
三地村位于会理市北部,距离县城70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这里远离城市工业,在大山深处,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是养猪的天然好环境。
养殖乌金猪
三地村的猪场坐落在一条清澈的河边,周围是茂密的山林,空气十分清新。猪圈里,一只只乌金猪皮紧肉实,毛色呈黑黄色,眼睛亮而有神。
乌金猪起源于云、贵、川乌蒙山区与金沙江畔,故取名乌金猪 。乌金猪是中国高原生态系统唯一自由放养驯化的猪种,也是生活习性最接近野猪的猪种,适合高原牧场养殖,与西班牙的伊比利亚黑猪齐名。
摒弃了生长速度较快的白猪,选择本土特色优质猪种乌金猪饲养,是驻村帮扶队和村两委详细调研的结果。虽然乌金猪生长周期长达10至12个月,但是,其肉质优良,富含钙、铁、锌和Ω脂肪酸,新鲜食用口感佳,做成火腿和腊肉,更加富有香味。
乌金猪在本地市场也颇受消费者喜爱,在会理当地的农贸市场,乌金猪肉比其他猪肉好卖。在肉铺摊子上,大家看见卖的是乌金猪,不一会儿便会抢购一空。因此,饲养乌金猪对于后期三地村猪肉的销售和品牌的打造更具有优势。
为了将乌金猪养好,村里根据乌金猪的习性,采取了圈养+散养结合的方式。每天,这些乌金猪都会被人赶到周围的山坡上“散步”,在山上吃野草,喝河流里的清水。散养的猪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因此,它们的肉质更紧实。
喂猪的猪食也非常讲究,喂的是当地的玉米、高山萝卜和大豆豆粕等。把这些绿色粮食煮熟之后喂给猪吃,再配合散养时吃的青草和清明菜、马齿苋、龙胆草等亦食亦药的野菜,这样喂出来的猪,肉质一流。
土法做火腿
说起火腿,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浙江的金华火腿和云南的宣威火腿。会理毗邻云南,这里的村民也有着做火腿的习惯,会理火腿在川内都很有名气,其口感不亚于云南火腿。当地乌金猪就是制作火腿的优质原料。
三地村有着自己的腊肉和火腿“生产车间”,就在一条小河对面的山腰上。这是几间砖瓦结构的小屋,走进去一看,地上是火塘,屋顶上挂满了腊肉和火腿。熟悉的松枝燃烧后的烟火味伴着浓浓腊肉味,感觉仿佛是回到了农村的老房子。
据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介绍,这些火腿和腊肉的原料都是乌金猪。制作时,采用会理当地传统的加工工艺,全过程手工制作,力求还原最正宗的会理山区腊肉口感。
别看这些腊肉被烟熏得黑黢黢的,火腿表面也长出了或白或绿的霉斑。但只要用火将表皮烧过,用热水洗净,就能还原出腊肉(油亮亮的琥珀色和火腿暗红的本色。它们都是市场上的俏手货,这样的肉,买回家只需要用清水煮,不添加任何的调料,都能香飘十里。
三地村的“生产车间”不仅生产腊肉和火腿,还有香肠、肚包肉等各种腌腊制品,年产量可达17000余斤。截至目前,销售额已达25万余元。
酒好也要靠吆喝。有了好的产品,村里也在积极联系销售渠道,树立三地村特色农产品品牌。驻村工作队主动与镇党委对接,并与四川会鑫塬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联系,在会理市城区东城巷、城南综合市场、65队综合市场新增加了三个富彝生态乌金猪销售点。在打开销量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制作了乌金猪广告宣传牌和宣传资料,到大街小巷和各企事业单位发放宣传单,提高生态乌金猪知名度。
共同奔富裕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三地村成立了富彝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成员111户。
合作社猪场以生态乌金猪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为重点,着力构建生态乌金猪“养销一体”的产业链,建立起了“合作社+农户+公司”、母猪代养“联农带农”产业带动模式,拥有50家代养农户,在仔猪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回收,让农户得到实惠。
同时,合作社成员还参与利润分红。按照入股的4个村(原6个贫困村合并而成的4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实行“按股分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方式,极大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目前,合作社已经从单一的生猪销售,发展成了“生产+屠宰+运输+腌制+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截至目前,合作社年平均出栏育肥生猪1500余头,产值达400余万元,在带动群众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驻村工作队队长付春利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持续健全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全方位监管,并积极争取六华镇和帮扶部门的支持,继续扩大生产力,打好生态品质牌,进一步提高富彝生态乌金猪知名度,给群众带来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