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天津农学院水产学科是天津市重点学科,拥有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现代渔业工程中心两个创新平台。本学科围绕沿海都市型渔业,在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特色,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11年又获得渔业资源二级学科,主要侧重于渔业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生物学与种质资源等方向的研究。该学科的水产养殖学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是天津市品牌专业,其中水产养殖学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天津农学院水产生态与养殖实验教学中心。已成为天津市唯一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单位。目前该学科已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为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在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累计承担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项,教育部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数26项,总经费6840.25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129.25万元,自筹或横向3711万元;实际采纳科研项目数8个;直接经济效益893.5万元。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星火科技四等奖1项,全国农业区划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市星火科技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农业技术推广二、三等奖各1项;另外,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3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出版教材4部。另外,由邢克智教授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韩渔业可持续发展天津论坛论文集》1部。获得授权专利7项。本学科点学术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学历结构等方面较合理;有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15人。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与比利时根特大学、韩国釜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进行了的广泛的交流合作。
二、研究方向
(1)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针对天津市干旱、少雨,主要属盐碱水体的现状,重点研究名、特、优、新品种的繁殖、苗种培育、集约化养殖及增殖和健康养殖技术,设施渔业理想品种和模式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有些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设施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及信息化一直是本方向的研究重点。先后开展了"中华鳖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确定了一种新的鳖卵孵化介质和生态因子的适宜范围,摸索出鳖的不同生长阶段较为理想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和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宜范围,达到高产、高效,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2项授权专利;"鱼禽结合生态养鱼技术"、"鲫鱼大面积高产及混养技术","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也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养鲤鱼高产技术"多年来被多家养殖单位广泛采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助国家"863"项目支持,在水产养殖数字化集成和专家系统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农业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和"天津市淡水养殖网络化专家系统"分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2)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名特优新品种的健康养殖也是本方向重要的研究领域。先后开展了部分名优鲟形目鱼类、宝石鲈、美洲鲥鱼、澳洲银鲈、半滑舌鳎、点带石斑鱼、丁鱥等经济鱼类的集约化、设施化健康养殖和不同品种理想模式下的人工模拟和创造的研究,上述研究不但可以增产,而且为其它品种的工厂化育苗,集约化、设施化、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也是对健康养殖、设施渔业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发展。
(3)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对水产动物营养成分最适需要量的摸索一直是本学科的主攻方向。从北方主养品种入手,开展了中华鳖、鲤鱼、中国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获得了优化饲料配方和预混料配方,摸索出不同养殖模式下科学的养殖技术;其中"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率先从氨基酸水平探讨了中国对虾的蛋白需求,居国内领先水平;"鲤鱼人工配合饲料"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虾用预混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年来随着健康养殖技术理论的兴起和天津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引进了一些新的养殖品种。相继开展了南美白对虾、澳洲宝石鲈、澳洲银鲈、美洲鲥鱼、半滑舌鳎、点带石斑鱼、丁鱥、卡拉白鱼、革胡子鲶、亚洲六须鲶、黄颡鱼等名、特、优、新品种高效环保人工配合饲料及预混料的研制与开发,为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着色剂开发也是本方向的重要研究领域。开展了"北京市观赏鱼产业化提升体系建设"和"观赏鱼饲料研制",促进了着色剂在观赏鱼上的应用;而"β-胡萝卜素对红白锦鲤生长、体色及代谢的初步研究"和"红虫饲料对红白锦鲤着色及生长试验"等研究为着色剂在红白锦鲤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4)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学:本研究方向着眼我国北方主流养殖品种,开展了鲤鱼出血病、鲤鱼竖鳞病、牙鲆腹水病、褐牙鲆白化病、鱼类粘孢子虫病的研究,获得了相关病原生物、发病机理、组织病理变化,研究病原微生物、动物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疾病流行规律,筛选了有效的防治药物,提出了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了真鲷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虹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和牙鲆细胞因子MS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纯化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其发病机理及免疫调节作用,并从免疫组织化学角度摸索了鱼类一氧化氮合成酶免疫调控作用及机理,该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利用免疫促进剂增强动物防病能力是本方向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广泛开展了采用中草药及其提取物,微生物产物及化学合成物质等提高养殖水产动物的免疫机能的研究,为增强动物抗病力提供物质基础。相继进行了"虾用中草药的研制与开发"、"凡纳滨对虾中草药免疫促进剂的研制"等,促进了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而"鱼腥草对南美白对虾抗氧化及两种免疫活性指标的影响"、"活酵母衍生物对丁鱥抗氧化能力和部分免疫活性指标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为中草药提高动物免疫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5)渔业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针对渤海湾渔业资源环境现状,开展渔业渔业生物对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渔业资源保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赤潮毒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动力学;生态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渔业水域环境检测技术;退化渔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沿海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新模式。为后续新兴沿海工业化城市渔业发展提供借鉴。
(6)渔业资源管理:以渔业资源管理领域为应用背景,以计算机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信息化处理技术和应用为实现手段,以渔业在科技发展条件下的高度可控为研究目标,将信息处理技术成果有效应用于渔业管理规划和渔业资源重建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旨在促进渔业的规范化模式发展,渔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统筹化,从而提升渔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同时根据信息化理论和技术在渔业管理领域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改进和创新信息处理及信息展示的理论和技术,使得渔业管理信息化理论和技术更加完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渔业规划管理,渔业信息化技术开发,渔业法律及管理模式研究,渔业资源重建技术系统构建等。
(7)渔业生物学与种质资源:针对天津环渤海区域及海河、内陆区县的水库河道等水域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导致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以及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状况,开展研究工作,旨在提高鱼产量和促进渔业生态环境的恢复。设施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及信息化渔业一直是本方向优势强项,为重要经济品种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也是对健康养殖、设施渔业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发展。海淡水主要养殖品种的遗传背景及渔业基因资源研究也是本方向的研究重点, 对环渤海区域海淡水常规养殖的鱼、虾、贝、藻类和新近由野生开发的养殖种类及引进品种,开展生物学、染色体组型、同工酶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查清它们的遗传背景,建立新的种质标准。
三、研究条件
本学科除装备有专业实验室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与水域环境学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室、流水实验室、组织病理实验室、动物生理实验室、观赏鱼实验室以及水产综合实验室),现有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为2106 m2。
作为"十五"和"十一五"投资重点建设学科,购置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期间,学校也将本学科作为投资的重点学科,仪器设备先进,仪器设备总值为2580万元。
多年来本学科先后与天津、河北黄骅、辽宁、北京等多个地区先后建立了18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本学科文献资源丰富,藏书量共计10.2113万册,科技期刊114种,完全能够满足科研与教学需要。同时可以借助校园网上丰富的电子资源。
四、学术交流与合作
近五年本学科共有60人次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国内外水产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并近年来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珠江所、黑龙江所、东海所等单位开展"三院三校"的合作攻关,解决天津市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本学科与中国农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了多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从2010年起已自主培养了11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
天津农学院高职升本科专业介绍:水产养殖学专业已经公布,更多天津高职升本科资讯,请关注天津高职升本科栏目页面。
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专升本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