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赚钱吗?可以创业发家致富吗?有没有故事可以分享呢?今天小编整理了养牛创业的致富故事分享给大家, 欢迎阅读! 养牛创业的致富故事篇一:80后女大学生养牛的创业故事 创业养牛, 艰难起步成规模 见到刘晓红时,她正在鲜奶吧西沙河店忙着教工作人员进行奶昔配比。“我们店除了卖鲜奶,所有的奶制 品都是由鲜奶制成,这些鲜奶从养牛场运到店里全程不超过两小时。”说起鲜奶致富,刘晓红侃侃而谈。 刘晓红的奶牛养殖场位于桥东区姚家庄镇,她本人也是姚家庄镇西榆林村的地道农家女。姚家庄是一个奶 牛养殖比较集中的乡镇,但因为养殖模式落后,卖奶难、奶牛防病抗病能力差,村民们受益程度很低。2003 年,大学毕业的刘晓红放弃了深圳的好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养牛创业。她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建养牛场、引 进配方饲料,然后在村里挨家挨户劝说养殖户们进驻养牛场,实行统一养殖。“那时候,我自己只有5头牛, 村民们思想顾虑很多,我为他们免除了全部费用,这才逐步打开了局面。”为了确保销售, 刘晓红通过各种 方式联系到了伊利集团张家口收购站,确保了销售渠道。慢慢的,村民们看到统一管理、统一饲料、统一挤 奶、统一销售的新养殖方式成效显著,纷纷主动加入。

10年来,刘晓红逐步建立了实验室、挤奶大厅、饲草 车间,聘请了专业兽医,由人工挤奶发展到手推车挤奶机,再升级为全坑道式挤奶设备。现在,她的养牛场占 地80亩,有40多个养殖院、2000多头奶牛,形成了集机械挤奶、牛奶储藏运输的现代化养殖规模。 遭遇打击,苦心经营出困境 正当刘晓红的牛奶场蓬勃发展,仅合作户就近百家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了,我市各大奶站纷纷 拒收鲜奶,近六成中小奶站关门,刘晓红的牛奶场也遭到巨大冲击。连续三个月,每天16吨鲜奶全部倒掉。 “最难的时候,由于奶太多,连倾倒的地方都没有了。那时候我真想放弃了,但是看着奶农们伤心欲绝的样 子,我又犹豫了。” 没有销路、又不能倒怎么办?经常彻夜难眠的刘晓红自己跑到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等地, 想各种解决办法。 经朋友介绍,刘晓红学会了制作奶豆腐。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刘晓红领着大家做奶豆腐, 白天联系客户、销售奶制品,就这样坚持了近两年才走出困境,成为全市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击垮的养牛场。 困境过后,为了保证鲜奶质量,刘晓红下狠心,淘汰病牛、改进设备,虽然鲜奶产量从16吨降到了10 吨,合作农户也由80多户降到了50户,但是奶质提高了,奶价上去了,成为了伊利集团等大型驻张奶站的 供货方。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刘晓红坚持自己的理念,规模扩大了,养牛场的各项费用她 却一点都不增加,为合作养殖户节省更多费用、赚取更多利润。 时至今日,除了附近村子,张北、 康保等县 区慕名而来的养殖户也日渐增多。 鲜奶直销, 创新拓开新天地 2013年,9家橘色大标识的 “鲜奶吧”如雨后春笋在我市出现,人们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可以拿着专用小 瓶每天按斤买鲜奶的方式,倍感新奇有趣。这是刘晓红在山东考察时学到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从养牛场到餐桌 的直供直销。2013年5月,“快乐牧场”小红鲜奶吧在宣化区开业,这在我市尚属首家,7月第二家店在桥西 区开业,一时间广受欢迎。这种“鲜奶吧”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新鲜纯粹”,每日两次送奶都是第一时间挤出 的鲜奶,从挤奶到送达奶吧,全部都在两个小时内。在店内经过巴氏灭菌后,消费者可以不用加热、直接饮 用。所有牛奶保证 “无防腐剂”、“零添加”。这种健康新鲜的本地牛奶非常受欢迎,短短半年,每天供应 每家店的300斤牛奶经常两三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为了让鲜奶有更多的花样,刘晓红率领团队,经过多方学习、反复研制,首创了符合山城百姓口味的 “液态酸奶”、制作了奶昔、布丁、果冻、蛋挞等20多个品种。

随着鲜奶吧知名度不断提升,刘晓红说:“今年我们准备再开 20家鲜奶吧,力争覆盖主城区60%的鲜奶 市场,把事业不断做大做强,为山城百姓提供优质的鲜奶。”这位 “80后”女大学生用智慧与勤劳的双手编 织着青春梦想,用创新的精神向青春致敬。 养牛创业的致富故事篇二:放弃高薪返乡养牛 “别看我的养牛场这么大,我只聘请了一个工人,加上我的老婆,3个人就能轻松管理。可是以前,规模 比现在小得多,却要聘请3个人才忙得过来。这全靠买的粉碎机、小货车等帮了我的忙啊!”回顾创业史,李成 敏感慨万千。 李成敏多年在外打工,收入颇丰。想到在外打工不是长远之计,2009年,他放弃高薪返乡创业。当时, 丰都县各级政府都在发动群众养牛增收致富,还出台了奖励扶持政策。多方考察后,他决定兴办养牛场。 第一年,他投资15万元,购进牛犊40多头,和本镇另外两个养牛大户一道开始了创业之履。由于事业刚 刚起步,资金短缺,无力购车等工具,他只能用板板车和摩托车运酒糟、玉米、牧草等饲料,人工切草。 “当时路不好,我骑摩托车不知摔了多少次,受了多少次伤,但我都咬牙坚持着!”李成敏说,用板板车 和摩托车运饲料,工作效率极低,聘请的工人也比较多。

。 由于无经验,购进的牛犊品种差,加上无养殖技术,一年下来一算账,他和其外两家养牛大户一样,都亏 惨了。 面对严竣现实,另外两家养牛大户都偃旗息鼓了。李成敏的亲戚也劝他刹车,但他性格犟,认定的路就要 走到底。 以后的日子,镇上凡是举办肉牛养殖培训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而且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上学技术,经常 思考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掌握了牛犊选择、饲料搭配、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养牛场的效益也如芝麻开 花——节节高,养牛的规模也如滚雪球般发展。 “养牛效益起来后,我把板板车换成了机动三轮车。后来,又换成了小货车。” 李成敏说,他把外出打 工农民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种了80亩草。饲料的运回、牛粪的运出,都用货车。“这为我节省了不少劳力 和成本,收入也随之提高了。2012年我出栏肉牛200多头,收入200多万元。” “养牛大王”沈秀华的致富路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沈秀华是迁安市的一位农民,上世纪90年代曾经开过饭店、办过超市,积累了一定的 管理经验,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 2007年,沈秀华参加了黄台山职校的创业培训班,培训班是市政府补贴1000元的免费培训班,如果一年 之内创业成功将获得创业资金3000元。

在那里沈秀华学到了很多创业方面的知识,政府也非常支持农业养 殖,他看到了养殖业的前景。 说干就干,沈秀华开始筹措资金,买建材、购设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个占地12亩、年存栏400头牛 的迁安乡香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他先后从内蒙古、吉林、河北承德等地引进了300多头肉牛,经过 饲养人员的精心喂养,很快就吸引来了很多客户,有时候一天就销售二三十头。周边地区农民也看到了养殖业 的丰厚利润,纷纷到沈秀华的牛场购买种牛。一段时间以后,沈秀华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定帮助本村养殖户 养牛,于是,他便成了当地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村民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买牛客户源源不 断,村民也开始富裕起来。 镇政府也给予沈秀华大力支持,投资几万元帮其扩大养殖规模,畜牧水产局也为沈秀华提供铡草机、打包 机、打料机等设备。在各方的帮助下,沈秀华的公司在当地建成了以养殖、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 头基地。 养牛创业的致富故事篇三:爬行女养牛创业建年产4百万肉牛养殖场 今年35岁的潘远香是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村民,她3岁时因病致双下肢瘫痪,系肢体二级残疾人, 只能用手爬行,大 家都喊她“爬行女子”。

她曾自卑和哀怨过,但擦干眼泪后,凭着身残志坚的毅力,她艰难求学和创业,创建 了一个养殖场,还要带动村民致富。她闯出了残疾人奋发向上的心声,闯出了绚丽多彩的美好世界,闯出了一 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自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不 幸,但依然要选择坚强。”潘远香说。 近日,记者来到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实地采访了这位自强不息的“爬行女强人”和她的养殖场。 祸从天降 小女孩学会坚强 潘远香的犇犇肉牛养殖场位于大乘镇正直村石明组,地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记者赶到这里时,潘远香 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尽管之前当地有关部门作了介绍,但初见潘远香还是带给了记者强烈的震撼:她的 下肢严重萎缩,只有上半身能够活动,要挪动身躯必须靠双手爬行。她此时正坐在地上,费力地用刀宰草。宰 好的草料放在背篼里后,她又使用双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进入养殖场内后,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 样,和场内的西门塔尔牛说话,并一一为它们喂草料。 就是这样一个潘远香,却建起年产值超4百万元肉牛养殖场。 3岁时,潘远香因高烧不止被送到一家私人诊所,经医生抢救命保住了但却不能直立行走。

后经检查发 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不慎打坏坐骨神经。从此,潘远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从5岁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动的她,便在家厨房负责烧火煮猪食。至此再没单独“行动”过的她,在 一次“意外”中学会了爬行。“在一次烧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喷出来,把旁边一堆柴火点燃了,把我 吓着了就摔了个跟头,然后我下意识的往外头爬。” 学会爬行的潘远香很兴奋,她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废人。从此,她开始试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尽力学 会自己做家务。为了读书,她坚持爬行上学。“夏天地面很烫,手掌心几乎全是泡,冬天两只手全是冻疮,红 一块、紫一块的肿得像泡粑。”潘远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编手套,由于技术不过关还没到校就磨破 了。“那时候家里穷,下雨天手上沾满了泥,只能到校前两手搓搓就算了。” 10岁才勉强上小学一年级,学习和生活对于潘远香而言,都比常人艰难许多。别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却 要付出数十倍的努力。艰难念完小学和初中,她的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三,但继续上学却成了难事,无法正常 行走的她被学校拒之校外。但潘远香并不服输,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高场职中的一位招生老师答应让她入 学,还为她争取到 了特殊照顾。

当年,潘远香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迎来不少好心捐助,为她省去了三年的学费。 生活磨砺 “爬行女”乐观面对 潘远香2003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又去学习了电脑和会计知识。2005年开始和人一起做家装,她主要从事 设计工作。“我们是典型的‘游击队’,做熟人的活以及他们介绍的家装,几年下来还是攒了一点钱。” 潘远香说,她2006年尝试养鸭,辛苦了一年最终血本无归。“亏了几万元,都是借的,压力太大了。” 正当她情绪极度低落的时候,她当年成家了。原本应该沉浸在婚姻的喜庆之中,丈夫却在她怀孕期间离家出 走,至今没有消息。谈到这里时,潘远香神情显得非常凝重。 “儿子现在9岁了,送在我妹妹那里读书。家庭的事情都过去了,我现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养殖场。”潘 远香对于家庭的变故不愿多谈。“儿子出生后过得十分艰苦,我的身体情况不好,连背他都困难。在家人的帮 助下,孩子慢慢长大,也十分健康,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长大了,我这个残疾妈妈给他带来了 自卑情绪。 我必须学会坚强和乐观,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须搞好自己的养殖场,让孩子今后以妈妈为骄傲。”潘远 香说话间透露出坚毅。 艰难创业 残疾身躯撑起一片天 儿子2岁时,潘远香把他送到了幼儿园。

几年时间里,潘远香搞装修、养鸡鸭,事业上最终都没有起色, 还负了债。“受到打击,我好长时间都没有回过神。 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还是失败呢?上天已经对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 每天还是要乐观面对生活的重担。”潘远香说,她又重回原点,脚踏实地重新从事自己的装修行业,其它的就 不要去乱想了。 2012年,她开始四处了解和学习肉牛养殖,还专门请教了畜牧部门专家。说干就干,在亲朋好友和政府 部门的帮助下,养殖场2013年在她老家动工建设。“现在已投入了200多万,除了养殖场建设外,肉牛的本 钱很大。”潘远香说,养殖场目前有42头肉牛,还有75头分给了屏山的农户喂养。 据潘远香介绍,养殖场今年的计划是出栏200头肉牛,产值400万左右。今后,她还将建一个肉牛屠宰 场,形成一条产业链,直接面向市场。“预计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来预购的很多,目前供不应求。” 潘远香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带动附近村民特别是残疾人共同致富。“养殖场今后繁殖的小牛将送给乡亲们 喂养,我提供技术和饲料支持,并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长期在8—10月之间,乡亲们每头牛能赚5000元左 右。”潘远香告诉记者, 如今,肉牛专业 合作社已经成立,他们走上了养殖场加养殖户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市场前景良好。

潘远香的想法赢得了乡邻们的尊重。58岁的村民潘洪清说,潘远香虽然残疾,但干事有魄力,深得大家 信任。“她建养殖场的时候,我和其他村民经常来帮忙,我还借了2万元给她。我今后也准备养几头牛,这样 既能照顾家里,每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不必出门打工了。” 学驾驶开车梦今年能实现 在潘远香的家中,她购置了一台安装在汽车上的残疾人操作设备。“开车也是我的梦想”,潘远香说。 其实潘远香从小读书、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读高场职中。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等她长大了,随便摆个摊 摊,找个人家嫁了。但是在潘远香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努力过上好日子。 潘远香说,从小一个亲戚要经常骑摩托车进城,那个时候他很喜欢进城去,因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虽然 她身体残疾,却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也没有感觉到自卑。”潘远香谈到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时候说。潘远香说,她 还在上海学习驾校,能够开车也是她的梦想,也许今年就能实现。 据屏山县残联负责人介绍,潘远香的肉牛养殖场带动了23名周边残疾人发展肉牛养殖,残疾人家庭年增 收1万元以上。潘远香身残志坚,自强创业,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同时带动周边更多残疾人 和贫困村民发展肉牛养殖,帮助他们共同致富,将自立、自强的道路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延伸。

“潘远香是残疾人创业中的典型,市县对她的养殖场都十分重视,并给予了政策支持。目前,省市县残联 打算将潘远香的自强创业事迹在全国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同时,我们将联系畜牧等部门,为潘远香的养殖场 提供支持和帮助。”该负责人说。 猜你感兴趣: 1.养牛创业故事 2.两个放弃高薪返乡养牛的故事 3.养牛创业的致富故事 4.个人自主养殖创业经历 5.创业养牛致富经故事 6.养牛大户的致富故事 7.养殖大户成功创业故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