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如何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何发挥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边疆地区医疗机构又如何利用政策引领,构建区域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此,由健康界特别策划“共探高质量发展下的区域医疗协同之中西部实践 ”专项线上直播研讨会。
7月20日晚,由健康界主办的“共探高质量发展下的区域医疗协同之中西部实践”专场于线上成功举办,该场属于“健”指新医管系列云享会。会议聚焦区域医疗协同高质量发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践等主题,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莉、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董红霖担任主持嘉宾。国内中西部知名专家和医院管理者参与会议。
会议开场,王莉在致辞表示,目前我国还存在医疗资源短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城乡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差距较大,患者跨区域就医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根据《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四川省“十四五”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四川省人民医院不断探索实践,积极投入到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她认为构建新体系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工作,同时也需要进行横向协同网格化建设,既要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要打造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希望能从与会嘉宾的交流分享中汲取经验,共谋发展。
边陲地区医疗资源不均,
如何促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如何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杨毅宁带来《区域医疗协同高质量发展之新疆实践经验》的专题演讲,并从医院概况、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策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践,以及相关不足与展望等方面展开阐述。“医院以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共体和远程医疗协作网作为下沉的主要形式,同时一院多区的医院格局,为未来的城市医疗集团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医院采用建立跨区域专科联盟、互联网医院的形式,提供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帮扶等工作,依托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和平台共享,实现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医院以多措并举、整体布局的战略方针,来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建设。如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旨在立足新疆、辐射西北和中亚;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建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旨在立足克拉玛依、面向北疆、辐射全区及中亚;医院两院三区的格局,覆盖乌鲁木齐城区全域,致力打造城市医疗集团;依托省级重点专科联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覆盖;通过搭平台、建基地、育人才、促转化,树立新疆呼吸专科联盟标杆;构建五级远程医疗协作网络,打通基层就医“最后一公里”;托管帮扶3家贫困县医院,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试点互联网医院,设置互联网诊疗、慢病门诊、掌上医院、免费咨询等四大特色板块,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诊前诊中诊后连续性服务,促进健康“零距离”。
以精神学科建设为抓手,
建设高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科方向、人才队伍、科研能力、教育教学和医疗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马现仓带来主旨报告——《强化学科发展,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通过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力争建设成高水平的“以患者为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提升区域影响力。
“传承西迁精神,开拓创新协同,变局中开新局,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谋得学科建设新契机。”对此,马现仓透露了其学科发展的秘诀。首先,制定精神学科发展的核心目标,即:达到“一个研究方向”,使精神疾病肠道菌群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占领“一个医学高地”,牵头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再上“一个第一梯队”,2025年进入复旦专科排行榜全国前十(该目标已于去年提前完成);攻克“一个卡脖子问题”,围绕精神分裂症,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精神分裂症肠脑轴机制,开发活体生物药,完成临床前实验,实现转化。
“我院精神学科建设的实施路径,即剖析学科发展现状、难点、痛点;明确学科发展思路,寻找学科突破口;强化科研与信息平台建设;与国际顶尖团队开展实质性合作,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队伍;创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产学研一体化攻克精神疾病领域‘卡脖子’问题。”马现仓如是总结。
“医院应该如何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医院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过程中,又有哪些实践和思考?”在讨论环节,作为主持嘉宾,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董红霖抛出问题,与会嘉宾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如何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带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富荣认为,应根据各医院不同发展阶段,将合作模式细分为:对口资源帮扶型、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型、帮扶创建三甲型以及三甲后的帮扶合作型。同时为推进分级诊疗,牵头专科联盟,发挥技术扶持引领作用。另外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建立以市区乡三级联动的远程医疗协作。为做实医联体建设,医院出台了系列人才管理、技术帮扶的政策,如在人才培养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和高级人才下沉。在医联体内推行“三共建、三合作、四共享”模式,包括科室、学科和人才共建;新技术合作、科研合作和教育合作;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平台资源和品牌资源开放共享,以达到互助共赢的局面。
作为贵州地区的龙头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外联内建”及政策支持,迎来发展机遇。医院院长左石表示,医院不仅有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对口帮扶;作为依托单位,还与输出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在西南地区,与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对接合作,形成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局面。在省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点带面,与地、州、市、县的医院协同发展。除派人驻点长期帮扶、搭建专科联盟等,尤其在驻点帮扶医院还树立了特有的医院品牌——“贵在有礼,医者仁心”,通过义诊、手术演示、学术讲座、业务指导等对省内区域医疗进行帮扶,以达到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引领了兵团乌鲁木齐区域医联体,旨在以同质化管理、差异化发展,实现乌鲁木齐区域内兵团医疗资源共享和协作联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书记江涛认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具有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政府职能,在乌鲁木齐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必须有专业的人才、学科群做支撑,方能辐射引领。因此医院要做好内功,结合兵团实际,提升兵团医院服务水平,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因兵团分布较散,对兵团医院的发展也带来不小的挑战。作为区域医联体牵头医院,如何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打造兵团特色医联体模式,带动区域医疗、兵团医疗建设,亟需更多的思考和布局。
医院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过程
中的实践和思考?
“在建设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医院外科强的优势,努力争取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此外,还要积极打造专科联盟,培养人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曾勇认为,中心建设对医疗技术创新、临床诊疗能力和质量要求都很高。云南的优质医疗资源不多,下沉较难,布局失衡,因此需要借鉴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践,进行“跟班式”学习,特别要学习一些领先、特色的发展模式,瞄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助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
西安市中心医院院长虎威表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一是加强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对下属医联体单位的疑难重症病人诊治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同时发挥医院影像科重点专科的作用,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影像工作;二是加强学科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促进医院的学科建设;三是加强医工结合,与高校合作,积极开展优势、核心技术,提升医院高质量服务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全周期管理。
同样,绵阳市中心医院院长蒋涛也就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经验进行了分享。医院主要采取三方面举措:一是与区域内医联体单位协同发展,通过帮扶指导、接收进修、提供培训等,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依托互联网组建专科联盟,搭建心电监护、超声病理等远程诊疗平台,缓解基层医院优质影像病理检验、超声诊断资源匮乏的问题;三是基于病种管理,建立医疗联盟,在四川省内率先启动绵阳市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打造区域胸痛急救一张网。实现预防、急救、治疗、康复全程全域管理的区域协同救治。同时还在医联体内,牵头建立胸痛卒中医疗联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相关急危重症患者的协同救治发展。
云享会最后,董红霖总结到,目前大多数医院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面临很多瓶颈问题,有思路也有茫然。如何实现区域医疗的建设与协同发展,需要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结合自身建设的思路,融合带动医院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次会议由
瀚晖制药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点击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