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江苏古银杏生态园银杏基地,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收银杏果。“今年的银杏果大粒重,总产量将达到25吨左右。目前,一部分银杏果用于公司酿酒,还有一部分销往东南亚。”江苏古银杏生态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兴市银杏协会会长戴国华介绍。
十一年前,戴国华回到家乡宣堡镇,流转了土地,移栽了上万株成年银杏,当起了植树人。起初两年,银杏树移栽后挂不了果,没有收入,只有支出。这时候,戴国华动起了林下套种套养的心思,做起了增收的文章。“面积在300亩左右,养的鸡每一批有3万羽,羊2000只左右。同步,套养水牛。”戴国华说。
随后几年,依靠林下套养,公司每年净利润近百万元,解决了农民工工资和药肥开支。2015年,部分银杏开花结果。怎样才能提高银杏产业附加值,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戴国华又打起了银杏加工的主意。“用银杏和高粱混合发酵,结合贵州传统酿酒工艺,酿造出了宣家堡公孙酒。现在,每年酒的销售额在五百万元左右。我们还用收集的废银杏木材,雕刻成工艺品。”戴国华介绍。
林下套养、白果加工,让江苏古银杏生态园逐步实现了良性发展。近两年来,戴国华又开始探索新的林下套种。“2021年,我们开始白茶试种,泰兴属于碱性土壤地区,要用有机肥改良,打造白茶适宜的生长空间。”戴国华介绍,2023年套种白茶面积达到了一百亩,成为公司又一个稳定收入来源。同时,戴国华在银杏基地部分田间栽起了行道树,开始了高规格金叶银杏的试验示范种植。
十多年植树,十多年耕耘,江苏古银杏生态园有限公司逐渐实现了管理费用自给。戴国华从一个植树人变成了银杏开发利用的领头雁,开发出了宣家堡公孙酒和银杏雕刻产品,摸索出了林下套种套养模式,为银杏资源的保护开发带好头、引好路。作者单位:泰兴市融媒体中心 泰兴市宣堡镇人民政府 作者:林伟 毛莉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