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天气热得像下了火,蒸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在睢县西陵寺镇郑楼村的多肉大棚里,汪金萍夫妇却不顾炎热,忙碌地给多肉打包、装箱:“你们先到处看看,或者进屋凉快凉快,新疆客户要的货今天务必要寄出去,一会再和你们聊。”光着黑黝黝脊梁的张海涛有些不好意思。
等待了半个小时,打包工作完成后,汪金萍对丈夫说:“今天你去县城发货吧,我在家给他们介绍。”顾不得洗脸的汪金萍给我们讲起了她的创业史。
现年43岁的汪金萍有4个孩子,人到中年还是穷困潦倒。2014年,她家仅有的四间房屋由于电线老化,所有家产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被该村评定为贫困户。
“光在家里守着也不是办法,孩子需要养活,公婆体弱多病,我们必须挣钱养家。”汪金萍说,2015年,丈夫去新疆打工,她去了郑州黄河滩多肉基地,边打工边学习技术。2016年,由于父亲生病,需要有人照顾,张海涛回到家乡,流转2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然而收入却寥寥无几。
2016年春节,学到技术的汪金萍回到家乡,夫妻俩开始筹划种植多肉。春节刚过,在帮扶人员的帮助下,利用扶贫贷款5万元及筹集的3万元,建起温室大棚一座。“那时俺村的群众都不看好我们,说我们不务正业,瞎折腾。”汪金萍说,当时她也打了退堂鼓。然而既然下定决心,就要坚持下去。于是,她就开始从郑州、山东购进种苗,开展繁育。到2017年年底,就收回了成本,盈利2万多元。
说到销售渠道时,汪金萍提高了嗓门:“用手机啊,现在一部手机在手,可以行遍天下。”她说,她现在的微信群有100多个,网络也成了她致富路上的“神助手”。
“现在俺这大棚内的多肉植物有蒂亚、黑法师、桃蛋等500个品种,产品远销上海、新疆、南京等地,销售旺季一天能收入700多元,多肉真正成了我的‘摇钱树’。现在孩子上学有补贴,父母看病能报销,日子越过越有劲。”谈到是否招收工人时,汪金萍表示,现在还没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目前全靠他们夫妻俩打理。但他们有了新的计划,到了秋天再扩建2座大棚,建立多肉繁育基地,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会带领全村人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到时候我会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汪金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