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河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回顾

河北省是畜牧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供应基地。2019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430万吨、385万吨和429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五、第三和第三位。在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农业废弃物,每年产生畜禽粪污量约1.62亿吨、秸秆约5200万吨、废弃地膜15万吨,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农业废弃物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十三五”以来,河北省转变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既美化了环境,也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绿色兴农之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河北省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自我加压,制定更高目标,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培育、总结、推广有效治理模式,整市、整县强力推进,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分解任务目标。先后制定《河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河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确定“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逐县销号”的工作原则,构建起“种养结合、科技引领、农牧循环”的长效机制。建立省级畜禽养殖监测评估中心,开展畜禽养殖环境和承载能力监测,在全国率先启动30个畜牧大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促进畜禽养殖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召开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各市均出台行动计划,分解任务目标,创新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目标按期完成。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2017—2020年,河北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统筹省市级资金,支持70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设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整县推进以粪污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落实天然气入城管网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占地的扶持政策,对生物天然气符合城市燃气管网入网技术标准的,督促经营燃气管网的企业接收其入网。对以畜禽养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厂、集中处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

(三)明确重点区域,优化产业布局。对规模养殖场数量大的唐山、保定、沧州、秦皇岛、石家庄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区域,重点开展承载能力评估,科学布局,控制养殖总量。对养殖承载能力较大的区域,推进粪污场户收集堆沤就近还田,促进当地消纳,实现农牧循环。在晋州、新乐、威县、泊头等70个畜牧大县的养殖密集区域,推进粪污集中收储生产有机肥,促进统一收集处理,实现高值利用。在安平、定州、三河等15个环境容量小或者有投资基础的区域,推进粪污秸秆全量化能源利用,促进市场化运营,实现整区域综合利用。

(四)实施源头减量,完善设施配套。引导养殖场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鼓励养殖场将水冲粪工艺改造为干清粪或水泡粪,控制用水量,从源头控制粪污产生总量。支持养殖场建设雨污分离设施,防止雨水混进粪污造成的总量增加。科学配备粪污处理设施,公布适合河北省的8种粪污处理方式,指导养殖场根据不同畜种和养殖规模选择适合的处理方式,配建相应的设施设备。同时,农业农村部门对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情况逐一排查,按照“一场一策一方案”要求进行指导服务。加强监管监测,保证粪污处理设施正常使用,防止粪污偷运偷排。在“顶层”与“基层”的良性互动中,河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4%,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任务目标,分别超出国家任务目标0.8个和17.4个百分点,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如今在河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并非垃圾,而是错位的资源。通过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有效平衡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缓解了养殖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二、突出重点,紧抓关键,全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迈上新台阶

资源与环境,是农业发展的两道“紧箍咒”。近年来,河北省在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突出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三大重点废弃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资源化利用和治理的关键环节,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硬件设施建设。督促未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的规模养殖场按照“一场一策一方案”要求抓紧配建,确保2020年底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引导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合同订单等形式配套种植用地,为就地就近消纳畜禽养殖粪污提供有利条件。对无法就地就近利用畜禽粪污的,鼓励生产商品有机肥,扩大还田利用半径。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配套建设液态粪肥田间贮存池、输送管网等设施,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开展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能力评估,促使畜禽粪污产生量与土地消纳能力相匹配。加强软性管理,制定系统管理措施。一是分级管理现有规模养殖场。根据雨污分流、粪污贮存、粪污处理等设施装备水平和资源化利用情况,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实行分级管理,设定评估方法,由高到低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按照安排部署、集中整治、改造提升、巩固深化四个阶段,引导低水平养殖场向高水平迈进。到2020年年底,三级水平向二级以上水平转化数量达到396家以上,二级水平向一级水平转化数量达到264家以上。二是建立完善督导机制。组织5个督导组采取分市包片方式重点对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情况、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建情况、规模养殖场提档升级情况、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在做好“疏”的同时,在“堵”上下功夫,督促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对粪污处理设施配套不到位且不委托第三方代为处理的,粪污未经处理直接还田或排放的依法进行查处。三是推广形成长效机制。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探索形成了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构建了市场化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把企业、产业、农业串联起来实现多方共赢,促进了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河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作物秸秆产出大省。2019年,全省秸秆理论资源量5195.03万吨,可收集量4428.77万吨,综合利用量4311.8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7.36%。“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坚持把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作为大气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来抓。全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不断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2020年夏收,小麦秸秆基本上得到了全部利用。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一是加强秸秆利用模式的创设及推广。故城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模式、望都秸秆堆沤腐熟还田模式、君乐宝牧场秸秆青贮制作模式、安平“气热电肥联产”、赤城秸秆基料化利用模式等。例如河北省赵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也是农作物秸秆大县,年产秸秆约70万吨。主要是推广小麦麦茬秸秆还田模式,在全县广泛应用“小麦联合收获机收获小麦+秸秆切碎抛撒还田”的基础上,使用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应用麦茬秸秆粉碎清垄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在玉米播种苗带,实施麦茬粉碎直接还田,重点实施土壤深翻整地秸秆深埋还田作业。2020年“三夏”,在赵县金黄色的麦田里,前面联合收割机把小麦收入机斗,后面收割机携 带的秸秆粉碎机把秸秆粉碎还田,让秸秆变成了肥料。二是优化农机具配置。河北省秸秆还田机具保有量达到12.48万台,青贮机械达到5989台,打捆机、捡拾机等秸秆收储运相关设备达到1991台(套),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奠定了装备基础。开展“四统一”服务,对享有补贴资金的机具,开展统一组织调配、统一地块安排、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配件供应,将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与其他农业项目补贴挂钩,推进农机合作社提高还田利用水平和效益。三是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明确扶持重点,利用国家秸秆利用试点项目资金,对相关企业(合作社)的收储运设备进行补贴,切实提高收储运机械化水平和能力,有效破解秸秆“离田难”问题。从烧到不烧,从不烧再到创造新价值,在河北省,秸秆回收再利用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河北省将以提高秸秆直接还田质量,增加秸秆离田利用比重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落实和制度保障,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离田利用率在36%以上,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三)农用薄膜污染治理。农用薄膜不合理的使用和管理,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白色污染。“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积极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在永年、吴桥、卢龙等县建设了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示范区,探索“以旧换新”回收机制,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网点,支持地膜回收企业加工利用废旧地膜。针对蔬菜、棉花、马铃薯等典型覆膜作物,在定州、崇礼、成安县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评价试验。在全省布设了30个农田地膜残留国控监测点,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与评价,明确典型区域和农作物的地膜用量和残留水平。据统计,2019年全省农膜使用量14.82万吨,回收量12.83万吨,农膜回收率达到86.57%。

三、着眼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污水横流不是美丽乡村,臭气熏天不是小康社会,绿色才是农业的本色和特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

2017年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相结合,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突破点,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就地就近转化为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实现源头减量、严格过程控制、强化末端利用。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形成多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 化综合利用的有效模式,例如,园区种养自循环模式、区域集中治理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等,畜禽粪污的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加快了农业绿色发展步伐。

(一)园区种养自循环模式。畜禽养殖场周边配套建设与畜禽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污消纳种植基地,形成种养一体化的园区内自循环种养业发展模式。例如,在辛集、玉田、张家口、唐山等县市,依托大中型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消纳基地建设液体粪肥输送管网和储存设施、推广高效适用粪肥还田利用机械装备,实现养殖种植主体双向小循环。在养殖集中区、养殖大县和瓜果蔬菜种植大县,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项目,通过农牧对接、沼气利用、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设施等建设,实现区域多向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农牧产业、沼气工程建设、有机肥加工、农牧业废弃物收集加工、休闲农业、美丽乡村等配套服务措施,形成绿色农业新业态,构建县域立体大循环。

(二)区域集中治理模式。政府监督指导种养殖企业、基地以及农户等相互合作,成立“粪污处理合作社”合作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种养殖基地、农户与粪污处理合作社签订委托处理废弃物协议,合作社按协议接收符合标准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的有机肥按原料接收量折换有机肥料,一部分交给种养殖基地或农户生产绿色农产品,剩余部分作为商品有机肥销售。

(三)第三方治理模式。在养殖密集区推行“养治分离、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第三方治理模式,采用合同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畜禽粪污处理企业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处理利用,生产有机肥等产品,建立养殖粪污分户贮存、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市场化收储运机制,形成专业化第三方治理模式。建立从原料保障、运营监管、社会化服务及政策支持、责任监管的制度体系,培育和壮大粪肥产品多元化利用市场,推广受益者付费、粪污置换有机肥等模式,保证第三方处理企业的合理收益,确保收储运体系的长期有效运行。

致富养殖业_农村致富新项目养殖_农村养殖致富模式

据统计,河北省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87处,年沼气生产量4000万立方米,年沼气发电量超过6000万千瓦时,已建成有机肥厂或集中处理中心320余家,年生产商品有机肥260万吨,处理畜禽粪污1000万吨以上。如今,翻开河北农业发展地图,受益于沼气、发酵、生产有机肥等粪污无害化处理方式的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正以点带面呈扩展态势,许多畜牧大县已从“脏乱差”变得“洁净美”。农业发展是一个有机系统,从土壤肥力到田间管理再到作物消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有机系统整体发展。展望“十四五”,河北省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立足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产业循环三大板块,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嵌相合,努力走出一条田园美丽化、资源循环化、生态经济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河北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