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不穷奋斗脱贫最光荣

--钦州市钦南区残疾人钟复鸣的脱贫典型事迹

钟复鸣,是钦州市钦南区大番坡镇青龙村的独臂妇女。虽然是贫困户,但她乐观向上,勤劳淳朴,宛如东方的“维纳斯”。自2016年以来,在市政协等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她所养的蜜蜂,由原来的2箱发展到现在的60箱,每年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超过2万元,成为了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

勤劳坚韧 自力更生

钟复鸣一家三口人,其本人左上肢已截断。女儿在市第七中学就读,靠丈夫在市内打散工维持生活,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16元,生活相当清贫。但钟复鸣人穷志不短,家中的土地从未荒废过,每年都把14亩水田种上稻谷以解决粮食问题;利用16亩坡地种上花生、萝卜等;主动加入钦南区美荔农民种养合作社,学习嫁接改良荔枝,种了荔枝16亩,立志要通过自身的奋斗脱贫,不做贫困户。

身残志坚 奋进思变

钟复鸣没有劳动能力,但从未被生活的困难打倒。2015年,她在树林里偶然发现了两窝蜜蜂,这激发起了她养殖蜜蜂的兴趣。钟复鸣小心把蜜蜂引回家养殖,在当年年底就收获了10斤左石的蜂蜜。村里的亲戚朋友获悉她养蜂后,便到她家里购买蜂蜜,由此获得700元的收入。2016年初,钟复鸣积极向青龙村第一书记反映,表达想通过养殖蜜蜂脱贫的意愿。在驻村工作组和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钟复鸣积极参加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帮扶单位帮助她搭建了养蜂大棚,资助了她40个蜂箱。同时,钦南区残联也为她发放自主创业扶持资金5000元,她的蜜蜂养殖规模得到了扩大。随着养蜂技术的提高,蜂蜜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钟复鸣养蜂的成功经历,让村里人看到了创业致富的希望,不少贫困户开始跟着她尝试养蜂,而钟复鸣也毫不吝啬地将技术传授给大家。

筹资建房 不等不靠

钟复鸣家原有砖木结构住房45平方米,但因白蚁咬蛀已为危房。在上级危改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她通过向亲戚借一部分、自筹一部分、向村委借一部分的方式建设了一层6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稳固住房,改善了居住环境。

(钦州市钦南区残联)

为了生活跨过贫困这道坎

--钦州市钦北区残疾人石强荣的脱贫典型事迹

石强荣,1978年出生,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三门滩村村民,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共4口人,一双儿女还在上小学。石强荣因疾病导致左手残疾,为了脱贫致富,他尝试养猪,后又发展种植、农庄等产业,终于顺利脱贫摘帽。他说:“政策再好,也不能等靠要,只有吃苦肯干,好日子才会越来越甜。”

天一亮,石强荣便驱车赶到养猪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经过一整晚的消耗,“猪主子们”已经饥肠辘辘。石强荣麻利地换上工作服,喂食、清洗猪圈,一气呵成。

一窝刚出生几天的小猪还需要悉心照料,石强荣检查好小猪的健康状况,给产后的母猪打了预防针,转身又去给即将临盆的另一头母猪做产前按摩。忙完这一切,已是日晒三竿,石强荣坐在树荫下小憩,口中吐出的阵阵烟雾,让他渐渐放松。看着400平方的养猪场,他想起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因为家中贫寒,石强荣十多岁便外出务工。早些年,他只身一人闯到南宁,做起了小食品批发,但生意一直不见起色。看着两个孩子经常生病,家中无钱医治,无可奈何的石强荣就去收废旧,用微薄的收入给两个孩子看病。2007年,石强荣养起了猪,本以为可以靠卖猪改善经济状况,不曾想,没有经验的他亏得一塌糊涂,原本不富裕的家,变得负债累累了。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2012年,钦北区残联了解到石强荣的情况后,给他发放贫困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资金5000元,又一次燃起了他养猪脱贫的梦想。2015年10月,钦北区驻村工作队来到三门滩村,让石强荣认识到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惠民政策,只有依靠当地政府,同时自力更生,才有出路。经过深思熟虑,石强荣决定重新养猪。他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和自筹,共购买了20头猪开始发展养殖业。

2016年6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石强荣得到农村信用社一笔5万元的贴息贷款,作为壮大养殖业的启动资金。他利用贷款修建了猪棚,扩大养殖规模,还承包了10亩山塘搞起了多种养殖。在第一书记和帮扶人的帮助下,石强荣还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视节目、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学习养猪技术,实现科学养猪。他边干边学,熟练掌握疾病预防流程、常见疾病的治疗以及母猪接产、产后护理等知识。有了知识和经验,石强荣的仔猪生长迅速。2017年,实现生猪出栏200头,获得纯收入5.5万元。通过自己的努力,石强荣于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并成为三门滩村的致富带头人。

2018年上半年,石强荣的养猪场已小有规模,共有种猪10头、中猪47头、仔猪50头。2018年5月已出栏肉猪80多头,今年纯收入有望超过6万元。

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2017年冬,石强荣和群众创办了荔泉农民合作社,初步投资20万元。合作社用地120亩,内种有沃橘苗3亩、番石榴4亩,建成饮食餐厅并对外营业。合作社的运营,将会带动三门滩村和附近的那葛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一人致富不算富,一人脱贫不算脱。看到自家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可周围仍有不少残疾人家庭和困难群众还过着穷困的日子。一想到这,石强荣心里就不是滋味。同村的黄宝兴,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以来都难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帮助黄宝兴,石强荣给他送了两只小猪崽,并教会他养猪技术。“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石强荣“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做法激活黄宝兴脱贫信心。

身残志不残,为了生活。石强荣自强不息,实干巧干、攻坚克难,得以光荣脱贫。2017年,钦州市委、市政府将他评为年度脱贫攻坚“自强励志·脱贫榜样人物”。

(钦州市钦北区残联)

自强励志 力做脱贫榜样人

--浦北县残疾人王家强的脱贫典型事迹

王家强,系石埇镇长山村委水瓜岭村村民,家庭人口4人,夫妻两人都是三级肢体残疾人。由于夫妻二人均因残疾无法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家庭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全家4口人蜗居在不足30平米的砖瓦房内。经精准识别,2016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家强多次向帮扶干部及驻村第一书记表示,不愿带着“贫困”的帽子过日子,希望发展生产以增加收入,希望建造新房以便两个儿子以后结婚。

“笨拙”地砍收香蕉,夫妻二人须协力装运。残疾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不便,也使夫妻二人劳动生产的效率大大降低。日子的贫苦拗不过坚韧的心,王家强夫妇将待业在家的儿子“赶”到广东务工后,不仅承担起家中农作的全部艰辛,还在帮扶干部的支持和鼓励下,利用自家屋前的空地开办了电焊加工铺。于是,农闲时妻子帮助排料,王家强动手焊接,村民送来维修的锄头和铲,定做的护栏和板车都难不倒王家强这双并不算灵巧的双手。在系列帮扶下,王家强家利用补贴扩种了香蕉,养起了黑猪,进行了危房改造,办起了电焊铺。2016年,王家强家人均纯收入从建档立卡时的3730元增加到1.39万元,收入增加了3.7倍,“八有一超”指标全部达标,实现了脱贫。

王家强脱贫后,他没有忘记还过着艰苦日子的其他贫困户。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帮助他人。当他知道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成强因母亲生病无法外出务工后,便带着王成强一起干电焊,合力加工铁床等牢固耐用的大件家具出售。王成强每月帮工的收入能够达到1000元以上。谈起对未来的设想,王家强表示今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今后要扎扎实实地把电焊铺经营好,要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浦北县残联)

身残志不残 脱贫路上勇当先

--灵山县残疾人施杰明的脱贫典型事迹

“对一个残疾人来说,做什么都困难,但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为了脱贫,为了家庭致富,自己再辛苦也没关系……”灵山县陆屋镇王猛村贫困残疾人施杰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摔跌,压弯了施杰明的脊梁骨,但却压不弯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脊梁。所谓身残志不残,脱贫路上勇当先,在帮扶单位和结对干部的帮助下,施杰明这几年很拼。作为2018年度的预脱贫户,他的拼劲更让周边群众和干部感动。原本个子就不高,加之腰被压弯,施杰明显得更加矮小。但在脱贫道路上,正是这个矮小的残疾人,做了许多健全人所没有做到的事情。他靠着扑不灭的斗志,通过勤劳的双手,奋进在脱贫致富之路上。

为了脱贫致富,施杰明跟人学会了酿酒。一大早,他就在自家的小酒坊里忙开了:劈柴、生火、淘米、测温……54岁的他,拖着佝偻、矮小的身子爬上爬下,走进走出,就是停不下来。为了有效利用酿酒得到的副产品--酒糟,他又一口气养了大大小小近二十头猪,收入得到了增加,日子慢慢好转起来。

施杰明的妻子智力有障碍,丧失了劳动力,平时除了拿点剩饭剩菜喂鸡之类,几乎不能帮家里干任何事情。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面对家庭的开销,施杰明只有不断向前。村委干部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在乡村公益性岗位上工作,负责修剪进村主干道的花草、搞清洁卫生,每月工资1000多元。为此,身兼数职的施杰明,一天下来,经常是汗流满面,衣服湿透,但为了美好生活,他没有退缩。

正是靠着这股拼劲,2016年以来,在帮扶单位、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施杰明,不但一个人把生活的重担扛了起来,还先后完成了危房改造、购买新三轮车等阶段性目标。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前几年家里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元左右,如今自己挣的加上扶贫补贴,平均每人年收入都有6000元以上。

王猛村第一书记甘承良介绍说,施杰明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他很勤快,给全村其他未脱贫户树立了一个榜样。的确,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对于未来,施杰明满怀希望:“我有信心在2018年脱贫。”

(灵山县残联)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