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杨滩乡九房村,提起李光林,村民们都用“能干”二字来形容他。今年44岁的李光林是当地香菇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过早辍学的他从事过许多职业,吃过苦,受过累,苦尽甘来终于创业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又创办了香菇合作社,以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为目的,历经重重波折,终成今日规模。
杜力
漫漫人生路艰难的第一次创业
李光林出生贫苦,没念过初中就过早地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先后种过田、烧过砖瓦窑、下过矿井。24岁时,仅揣着60元到无锡打拼,当时他是在一家木板厂做工,在厂里最困难需要资金扩建厂房的时候,李光林每个月只留下最基本的生活费,其他的全部交给厂里做新建厂房的资金。正是被李光林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感染,再后来厂子慢慢做大,老板便把这个最初的小厂并给了李光林,并且还是让他分期付清买厂的钱款。在无锡打拼了几年后,李光林渐渐又有了回家乡发展的念头,毕竟在外地还是没有家乡好。于是在2002年,李光林在广德注册了公司,2005年正式在杨滩乡建厂,那个时候他建立的厂房是杨滩的第一间厂。历经波折,几番拼搏,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随着事业渐渐走上正轨,有房有车的他完全可以舒坦过日子,但他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不甘平淡的因子。如果说他回家乡办木器厂是为了自己的一份事业,那他再次创业办香菇生产合作社则是因为自己的一份家乡情怀,为了带动家乡人民致富而付出的努力。李光林说:“我们本地农业生产传统老化,效益低,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更难以持续,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开发什么产品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如何开发是一个需要长期考虑和调整的战术性问题,就目前而言,筹建香菇合作社,是我觉得最好的选择。”
寻到发展契机二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
李光林的木器加工厂的主打生意是木包装和椅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木头废料,当时他们把这些废料加工成木屑卖给上海、无锡等地的香菇种植户。但是时间长了,李光林发现既然外地能利用木屑种植香菇,而且成本低廉效益也不错,为什么自己家乡的农民就不能种呢?想到了这里,李光林便回家着手办这件事。开发本地区新产业“九房”香菇园,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创业了,他想的是以香菇产业带动当地乡亲们致富,为当地的老百姓办点实事。但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虽然李光林为香菇种植的各个环节考虑得十分周到,从外地购买了生产机械,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建立20多个大棚。但是天灾还是无情地摧毁了怀揣着第三次创业梦的他。2013年3月份的一天晚上,李光林还记得十分清楚,在那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会有雨雪天气,但是不知雪有多大。于是他在半夜两点多来到了香菇园,一切都还正常。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离开没多久天上就飘起了鹅毛大雪。翌日早上,他起床后看见这场大雪,心里便知道一切都完了。路面上被大雪覆盖了厚厚的一层,车子已经开不出去了,他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到香菇园的时候,眼前的一切已经证明了他的想法。20多个大棚被在短短的3个小时被大雪夷为平地,大棚上至少覆盖了20公分厚的雪,棚里的香菇几乎全部被压坏,总计经济损失达到18万余元。
三次创业失败不服输终成规模
但是李光林没有被一次失败所击倒,抱着一定要带动家乡村民致富的念头,他再次振作起来,现在合作社正在按计划扩大基地种植规模,由原来的20个大棚扩建到60个大棚。在新的形势下,基地该怎么扩建,朝什么方向扩建,一直是李光林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在基地创建前李光林的决策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基地,这一点基本做到了;试过一年,当地农户种植香菇的生产积极性还没有被全面地调动起来,于是改变策略,先让周边的有经验的香菇种植户到基地来种,以期提高香菇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让当地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一点正在被付诸实施;现在,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李光林说,我们下一步决策就是:响应美好乡村建设的号召,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世纪香菇公园,推行“公园化布局、田园式种植、娱乐型营销”的模式,让香菇园美化、净化、环保化;让香菇传统产业深层次地发展下去,由单一的经济效益转化成综合的社会效益。李光林告诉记者:“建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连接市场,获得市场平均价格,借香菇公园平台,吸引客商,零距离接近市场,一方面把自己的品牌亮出去了;二方面让旅客了解香菇产品并不像传说中那样是施了农药,而是环保健康的;三方面是让社员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有助香菇产业全面、深入发展,获得更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