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是传统农业大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意义重大。2021年以来,毕节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力构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据统计,2021年,毕节市实现农业总产值880亿元,同比增长9.4%,绝对值及增速排名全省第三。春耕春播时节,记者走进七星关、织金、威宁等地,见证毕节发展现代农业的磅礴气象——

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南山村村民在整理养殖小龙虾的稻田

七星关区小吉场镇

稻田养小龙虾打造“万元田”

4月13日下午,在七星关区小吉场镇的南丰村和南山村,一条小河顺着村边静静地流淌,几个明晃晃的虾塘水光潋滟。虾塘周边,几台大型挖掘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一块块平整好的稻田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三三两两的群众忙着为即将插秧的稻田做准备。

“把原来小块田之间的田埂挖掉,改成面积更大的田块,然后在田的周围挖出边沟,中间种稻谷,边沟里养小龙虾。水稻种下去后稻田里的水位上升,边沟里的小龙虾就游进稻田里吃草、肥田。稻谷成熟时,水位下降,小龙虾又游回边沟开始打洞繁殖。因为田里有小龙虾,稻谷种下去之后不打农药,也不用除草,种出来的稻谷绿色有机,可以卖出好价钱。”小吉场镇镇长李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准备种植的水稻是产量不高的老品种,亩产值在2100元左右,一亩田里的小龙虾一年可以卖到8000元左右,到时候两个村的稻田亩产值就过万了。”

李麒介绍,2016年,南丰村村民李祚福返乡创业,成立了合作社,流转20多亩地开始养殖小龙虾。2021年,看到南丰村养殖小龙虾效益不错,邻近的南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也紧随其后开始养殖小龙虾。

今年,为了更好地利用基本农田增加收益,南丰村和南山村在政府的引导下,走上了稻田养小龙虾的转型之路。

“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养殖的小龙虾品质很好,根本不愁销路。稻谷加小龙虾,产值增加了差不多4倍,所以我们很想继续把这个产业抓好。”李祚福说。

养殖小龙虾,南丰村和南山村最大的优势是水源充足。在南丰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一块3亩多的虾苗塘里,成千上万只小龙虾苗正在等待着被分散到更广阔的稻田里。

为了确保种植水稻和养小龙虾两不误,近段时间,南丰村和南山村的稻田里,挖机师傅和老百姓加足马力挖沟、改田。

稻田养小龙虾的经济账,南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成也在心里反复算了好几遍,对于稻田养小龙虾的前景,他信心满满。

“今年我们第一年尝试在稻田里养小龙虾,前期我们流转土地、改田、挖沟耗费了些时间,争取5月底之前将虾苗投放进稻田,10月份就能卖小龙虾。明年2月份之前继续投放小龙虾苗,一年就能卖两季小龙虾。”吕成说。

今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丰村和南山村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牵头,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计划发展稻田养小龙虾500余亩,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南丰村和南山村120户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参与分红和务工增收。

南丰村村民李远科2020年9月开始在小龙虾养殖基地当管理人员。2021年5月,村民王兴忠也到基地参与管理,每月2000元的固定工资令他们很是满意。“我们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年纪大了,如果不是村里发展小龙虾产业,我们一年哪里会有两万多的收入。”李远科和王兴忠都希望这个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庄稼人增收致富。

“稻田养小龙虾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富民产业,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个产业发展好,带动老百姓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李麒说,“下一步我们准备依托小龙虾养殖,打造一个农业科普实训基地,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地多,水田少,土地资源“先天不足”,是制约毕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胆探索、推广农业发展新模式和好经验,提高水田亩产值,无疑是推动全市农业高效发展的突破点之一。

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马铃薯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进行机械化作业(马召凤摄)

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

智慧农业催生富民新业态

种植西红柿的2座保温智能联栋温室总面积有34464平方米,只需要一名技术人员就可以管理。羊肚菌亩产收益达到3万元,每户农户领种2亩西红柿可获得3.6万元左右的收入……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这是乌蒙山腹地山地农业能够达到的。

在这背后,是现代农业的绝地突围和全国工商联对织金县的倾情帮扶,是农业被赋予“智慧”后转型升级的生动示范。

2020年5月,在全国工商联的支持下,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项目在马场镇文丰村启动建设。同年11月,一座数控中心(4380平方米)、两座保温智能联栋温室(总面积34464平方米)投入使用,形成了智慧农业新业态,成为织金农业提质增效的示范项目。

智慧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节水节肥省人工、土地亩产值高。“通过操作智能水肥一体终端或者在手机上操作,水和肥料就会通过管道直接到达植物根部,精准施肥、提质增效的同时,还可以节水节肥节省人工。”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农业园区投入运营以来,在数字化的加持下,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主要发展羊肚菌和西红柿种植。

为了给西红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根据织金的环境特点研发出了双膜保温智能联动温室,种植技术使用浙江农业大学喻景权教授研发的轻简自控型无土栽培SAS技术,同时配置多种数字化设备,让园区能够实现监管智慧化,员工只需要使用手机或者平板,就可以对西红柿进行管理。同时,利用值保机发出蓝光和释放臭氧捕诱害虫和杀菌消毒,在植物上方安装灯管进行补光,为农作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园区种植的羊肚菌和西红柿产量高,品质好,这种高效农业以前我们只在电视上看过,干农业想致富,还得依靠科技。”马场镇镇长彭琴琴说,智慧农业的发展,让当地很多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强烈意愿。

为了更好地带动当地老百姓掌握技术要领,园区还设立了云上农校,从山东请来技术师傅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对选苗、蘸根、定植、浇水、灌根,到后期整枝、授粉、疏果、采摘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讲解,让农户在参与园区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实实在在学到生产和管理技术,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与此同时,园区还采用“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与20户农户进行合作发展西红柿种植,园区统一提供西红柿种苗、农资以及全方位技术指导,农户每户领种2亩地。在产品未进行采摘销售的前4个月,为保障农户的基本收益,运营商每月给每户农户发放3000元劳务费。西红柿每亩定植2000株,亩产1万公斤以上,按照市场均价4元/公斤计算,每户农户领种的2亩地毛收入可达到8万元,扣除农资、种苗等前期投入成本,每户农户可获得约3.6万元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

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运行至今,辐射带动了3000户1万余人就业增收。同时,园区通过提供示范型创新平台,发挥“龙头”作用,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让农产品提质增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示范,在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进程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全市一盘棋

全力以赴推进农业现代化

走进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美誉的威宁自治县,随处可见一台台马铃薯多功能播种机在村民的操作下忙碌着,播种机经过之处,开沟、施肥、播种、起垄等工序一次性就完成了,农业现代化成效初显。近年来,威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强农机应用技术培训,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改造,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逐渐走上了一条强产业、夯基础、兴科技、促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4月14日,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级农技人员,到大方县黄泥塘镇化理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及试验示范,现场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培训中,农技人员实地操作示范,采取打点拉绳、开沟演示、精量播种等方式,实地示范规范操作技术,让农民群众看得懂、听得会、能操作,将农业科学技术用于实践,实现送科技下乡的目的。

据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市不断加强农机装备推广,建成农机化转型升级发展监测点104个,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到42%。与此同时,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服务,选派655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2个,引进新品种1997个(次)、新技术示范推广822项(次)、转化科技成果199项(次),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7个,撬动企业研发投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

春风浩荡千帆竞,百舸争流战鼓急。

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稳健发展,2021年,市、县(市、区)两级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三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推进“四化”工作领导小组、农业现代化专项组;市农业农村、科技、水务、人社等部门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纵横向的沟通衔接,推动形成条块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体系,制定了10个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行动方案,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强化资金投入,形成多元格局。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发展支持,获中央、省级支持农业类项目61个、上级资金支持13.78亿元。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引资,积极组织申报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

全市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及流通服务、绿色循环产业、农业科技装备、现代化智慧农业、特色林业及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等6大类基金投向,已组织向省农业农村厅申报第一批农业基金项目50个。

今年,毕节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工作全局,千方百计补齐发展短板,全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