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市两碗镇两碗村马胡肉牛养殖合作社,棚内一排排标准化整洁干净的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吃着红竹草,几头出生不久的小牛犊围着母牛跑来跑去……一声声“哞哞哞”叫声,给养殖场增添了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

牛场棚。

合作社内的肉牛场棚。

回首过去的两碗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村里产业单一,多数只能靠种点苞谷、养点家禽维持收入,村民几乎没有什么增收途径。

发展的拐点出现在2016年。

自“挂包帮”“转走访”以来,水富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坚持深入挂钩两碗村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从产业发展问题上解决村民收入问题。调查发现,两碗村农田荒废情况较为严重,小组里的年轻人大多早早离开村子,到全国各地去闯荡,留下了老人孩子守着一隅田野,靠种地维持生计。

如何更好地发挥村里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让这块土地产出更多的效益?

2016年,水富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联合两碗村“两委”通过网上找资料,向专家请教,前往项目发展好的邻县调研取经,发现西门塔尔牛比较能适应高山多变的天气,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6-7个月就能出栏,非常适合两碗村马胡小组的地形气候,最终决定学习邻县肉牛养殖经验发展肉牛产业。

但是由于初次养殖这种品种的牛,前期投入较大,村里很多村民不敢尝试,担心挣不到钱……

在了解到村民的顾虑后,两碗镇、两碗村、水富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探索集体出资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场,按照“党组织+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支部建在合作社,带动当地党员、脱贫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肉牛、现金等形式入股参与发展,并积极组织合作社成员及有意愿村民外出了解肉牛市场行情,学习养殖技术。在多方支持下,终于得到群众们的理解。

合作社饲养的肉牛。

合作社养殖的肉牛。

养殖模式确定后,合作社便前往镇雄县购进41头西门达尔牛,并发动周边群众种植肉牛饲料红竹草300余亩,形成“饲草养殖、粪便处理、肥料还田”的循环产业发展路子。

2018年,水富市两碗镇马胡肉牛养殖基地饲养的首批肉牛成功出栏19头,收入20.62万元。加上之前出栏的2头,首批肉牛实现销售收入22.12万元,利润2.63万元。

尝到肉牛产业发展甜头后,合作社继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

“家里孩子要读书,人手周转不过来,出不了远门。现在好了,入股肉牛合作社后,我不仅可以在家里照顾小孩,收入还比我出去打工稳定多了。”刚入股新牛场的负责人王世军说道。

目前,马胡肉牛养殖合作社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方式,配备饲草料贮存间、青贮窖、消毒房、化粪池、取水坝、过滤池、蓄水池等基础设施,肉牛存栏量已达到103头,每年可实现收入40余万元。

“前不久农忙之余割牛草、把风吹倒的苞谷卖给合作社就得了2100元,每年年底肉牛出栏了还有1000多元的分红,现在不出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加入马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脱贫户马廷兴满脸笑意地算了一笔经济账。

“虽然我们距离马胡肉牛场太远,割牛草去卖不现实,但我们入了股,在家里也有钱进了。”今年刚搬入新家的脱贫户马家法说道。

从以前道路不通、村民收入低、产业发展受限到现在村上的产业示范小组,马胡小组真正走出了“牛”路子,“犇”向幸福生活。

水富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捐赠资金支持挂钩两碗村产业项目——渔业养殖

水富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捐赠资金支持挂钩两碗村产业项目——渔业养殖。

在下步工作中,水富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将继续加强与两碗村合作,切实履行挂钩责任,进一步落实落细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致富”这条主线,在产业引进、产业帮扶、产业规模化、产业可持续化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