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场_河虾养殖前景

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场_河虾养殖前景

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场

从“大养虾”到“养大虾”

——我市小龙虾养殖模式转型升级探索

成片的稻田,一口连一口的水塘,稻田中已有绿油油的秧苗在摇曳。6月的潜江,第一季小龙虾开始落幕,稻田进入插秧季。

“从3月份上市到现在,已经收了2000斤大虾,收入4万多元。”说起今年的收成,老新镇秀河村养殖户张永乐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他拿出10亩虾池实行繁养分离,养出来的虾更大、更饱满。仅一季虾,就是去年一年的收入。

不同于张永乐,运粮湖管理区的严仲黎则是另一番操作。今年,他的115亩虾稻田里有了新变化,每亩田里都多了50只甲鱼。

严仲黎介绍,甲鱼既可以降低小龙虾养殖密度,减少小龙虾病害发生率,提高商品虾比例,还可以丰富水产养殖品种,实现养大虾的同时,提高养殖效益。

这两地的种养模式,就是近两年我市大力推广的“养大虾”养殖模式的缩影。从过去虾稻共作,到现在通过科学构建更为丰富的水下绿色生态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小龙虾个头更大、品质更优。

“大虾壳大肉多,每斤田间收购均价是虾苗的2倍至3倍,能够为虾农带来更多收入。”市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我市养殖户大都采用一季稻一季虾的生产模式。随着潜江小龙虾风靡全国,各地养殖户纷纷前来学习,导致本地虾苗供不应求,价格十分坚挺。但近几年,全国小龙虾养殖规模快速扩张,达到1600多万亩,仅湖北省就达到了700万亩。大量虾苗上市,导致其价格从每斤40元下降至几元。虾农虽然扩大了养殖规模,但收益并没有明显增长。

“如果不转型升级,产品卖不出去,价格低廉,农民收入锐减,会导致我们小龙虾产业整体萧条,同时也不能满足我们加工、餐饮原料的需求。”水产专家们发出灵魂拷问,养殖模式升级迫在眉睫。

如何增收提质?我市经过科学研究,决定在全市85万亩养殖基地中推广稻虾共作繁养分离和虾稻共作立体综合生态种养两种养殖模式,精准有效减少虾苗数量,降低生长密度,保障虾子“长大”。同时,不再扩大小龙虾养殖规模,大力开展大虾养殖技术攻关和推广,引导农民减小养殖密度,科学投喂,多养大虾。去年,我市就有5000亩虾稻田完成了这样的立体综合生态养殖改造。

“我们现在发明了一种稻虾鸭模式,可以让来年放虾养殖更轻松。”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克氏原螯虾岗位科学家唐建清也直接表态,稻虾蟹轮作共养、稻虾鸭轮作共养、稻虾鳖轮作共养都是很好的模式。

一场养殖“革命”悄然上演。今年年初,我市把实现“大养虾”到“养大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围绕提升潜江龙虾品质,深入推广全新的养殖模式。经过探索,目前,每亩虾田中大虾的占比超过了60%,最高达到90%。

然而,勤劳憨厚的潜江人对此并不满足,眼光更加长远。依托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位于高场街道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正整合科技资源,以全力培育出小龙虾优良品系为核心,实现小龙虾良种选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攻关突破。

走进繁育中心,国内外优良的小龙虾亲本让人眼花缭乱。专家团队经过多样性基因鉴定,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进行良种选育,筛选出生长速度快的新品系,用于我省小龙虾大面积养殖,以此辐射带动全省小龙虾产业发展。如今,我市虾稻共作苗种生态繁育供应苗种达80亿尾,保障了长江流域及全国小龙虾养殖的苗种需求。

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科学高效的管理,也让潜江的虾稻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湖北虾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斌告诉记者,因为虾稻田不打农药,该公司15万亩虾稻基地产出的稻米品质较好,价格也比一般米贵3倍,产品俏销广东、福建和上海等地,仅去年就收购稻谷78800吨,加工58340吨,产值22139万元。

“头季虾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两个池子其中一个将平整土地开始栽种水稻秧苗,另一个准备投二季虾的虾苗。”秀河村万亩虾稻基地,虾农李巨本信心满满,准备继续“养大虾”,迎接下一个收获季。

(文/图 刘琼艳)

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养殖场

育虾有“稻” 致富有方

——记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

“小龙虾上市不可以‘连锅端’,要分级上市……”5月26日上午,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来到熊口镇赵脑村,指导虾农们分级卖虾。

初心不改 从商多年再返岗

“当年正在实施机构改革,鼓励干部职工从商。我市是水产大市,渔民养殖方式较粗放,防病治病技术较保守。”1993年,农学出身的陶忠虎“下海”,在城区开起了鱼病专家门诊。

时至2002年,陶忠虎的鱼病专家门诊生意可谓如日中天。

“你对水产养殖、防病治病等经验丰富,又是一名党员,单位缺失专家,农民更需要你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回来竞选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原单位老领导连日上门游说。

数夜,陶忠虎辗转反侧,进退两难。

“生意做得好好的,回去干嘛?”陶忠虎不顾家人反对,还是参加了竞选。

熟悉的岗位,相同的职责,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继续从商欠妥。陶忠虎果断关闭了年收入10余万元的鱼病专家门诊,并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潜江的父老乡亲蹚出一条致富门道。

兑现诺言 实现农民收入翻番

2001年,积玉口镇农民尝试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小有收益。

“这是一种新型种养模式,推广开来,市场潜力不可小视,其他地方是否开展规模养殖?”陶忠虎带着疑问从潜江出发,沿长江中下游对小龙虾养殖现状等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所到县市均没有农民养殖小龙虾。然而,小龙虾颇受食客青睐。

为了找到技术支撑,陶忠虎向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舒新亚求助。二人一拍即合,一同研究起小龙虾稻田养殖模式与技术。

2004年,陶忠虎与积玉口镇农民成功总结出“虾稻连作”模式,开辟了小龙虾养殖先河,让农民种田的收入翻了一番。

有市无苗种,如何实现小龙虾规模化养殖?2005年,陶忠虎在舒新亚等专家的相助下,成功研发了小龙虾人工诱导繁育技术,还总结出“五位一体”的小龙虾人工繁育方法。

好事多磨。陶忠虎原以为解决了小龙虾种苗难题,就一帆风顺,但新难题又冒出来。他发现“虾稻连作”模式养殖效益不稳定,农民的积极性受挫,制约了小龙虾规模化发展。

不断尝试 探索高效种养模式

农民不敢尝试,陶忠虎只好动员亲人朋友试验示范。既然试验示范,总不能让亲朋亏本,他拿出积蓄,采购虾苗、养殖工具等。

2009年,参与“虾稻连作”模式养殖试验示范的亲朋效益有好有坏。2010年,情况现状未变。

何因所致?2011年,陶忠虎鼓励亲朋大胆尝试,变“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结果小龙虾产量不但稳定,而且稻谷产量、品质未变。统计分析,“一稻两虾”模式的农田农药使用量降至70%、肥料使用量降至5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被农业农村部誉为“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是“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

随着“虾稻共作”模式的发展,原有的养殖盈利模式终究会被淘汰。陶忠虎又开始思量转型升级。

2017年开始,陶忠虎依托国家虾蟹体系和桂建芳院士专家团队开展试验示范,探索出3种高效新模式,让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技术水平的农民按照市场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市场双重影响,小龙虾养殖业陷入困境,陶忠虎推出这3种高效新模式,提升大规格商品虾的比例,受到了养殖户和市场追捧。

开拓创新 夯实潜江千亿产业基础

虾稻共作的成功实践,为我市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捷径。

熊口镇赵脑村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4年,扶贫工作队、村组干部找到陶忠虎,希望推广实施“稻虾共作”模式,早日脱贫。

“从事农业不为农民,那就是失职。”陶忠虎与团队技术人员从规划到基地建设、种苗投放、技术培训、生产管理,跟踪指导。

在陶忠虎的指导下,赵脑村1.2万亩耕地建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电成网”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受益。而今的赵脑村,“虾稻共作”模式养殖户年收入20余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余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潜江13个万亩、70个千亩连片基地留下他的足迹,1万余户虾农没有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手机号的,‘有问题找老陶’已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市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些年来,陶忠虎带领创新团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00余次,培训10余万人次;组织起草了1项国家级团体标准、5项湖北省地方标准和8项潜江市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小龙虾的技术标准体系。由他所撰写的《高效养小龙虾》一书建立了“虾稻共作”理论体系,引领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潮流。由他指导建立的小龙虾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形成了养殖有标准、技术有保障、生产可监控、质量可追溯的潜江龙虾可追溯体系,保障了“潜江龙虾”产品质量安全,也成为湖北省区域公用品牌。

(文/图 关伯煜)

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养殖场_河虾蟹养殖技术

特色产业兴 增收稳脱贫

柳枝摇曳,小楫轻舟。6月5日,记者走进熊口镇赵脑村,养殖户马于林正忙着整理刚起获的一筐筐小龙虾,丰收的喜悦浸染在他的脸庞。

“这几年村里发展虾稻产业,变化可大了,路变宽了、新房多了、车也多了,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荷包变鼓啦!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到记者到来,马于林开心地说。

曾经的熊口镇赵脑村因为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基数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制约着该村的发展,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

转变始于2014年。当年,熊口镇创新发展模式,以利益连接为切入点,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自愿、市场运作、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采取土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土地承包权永久留给农户、土地经营权有偿租赁给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三权分离”办法,进行土地流转,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将赵脑村541户2228人整村迁入集镇,新增2600亩耕地,该村万亩“虾稻共作”现代农业基地由此建成。

2014年,得知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反租倒包形式发展“虾稻共作”高效种养模式后,村民毛爱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承包了50亩“虾稻共作”种养单元。靠着勤奋与努力,短短数年间,她将虾稻田扩大至100亩,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在赵脑村,毛爱林的成功并不是特例。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镇稻虾共作面积发展到8万亩,仅赵脑村就有虾稻共作家庭农场70个,科技示范户9个。”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发展虾稻共作特色产业,不仅使赵脑村在致富路上拓展出了一片新天地,也带动了全镇相关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

彭兰珍是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剥虾工,每月有4000余元的收入。对于这样一份离家近又收入可观的工作,她很满意。“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没什么特殊技能,原本以为脱贫致富遥不可及,没想到公司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能顺利脱贫摘帽,全是托了镇里发展虾稻产业的福。”彭兰珍表示。

通过发展虾稻产业,熊口镇实现了地增多、粮增产、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的良好局面,出现了新市民、新城镇、新农村等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了集体、农民、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赵脑村也从远近闻名的“水窝子”村变成了富裕村。

(文/图 杨靖 黄金金)

河虾养殖场_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蟹养殖技术

念好“龙虾经” 走好养殖路

“今天又起获了300多斤虾子,运到虾谷出售。”6月4日下午3时,园林街道办事处工农村二组小龙虾养殖户刘兵兰正站在田垄上,向虾池里均匀地撒播着饲料。

刘兵兰告诉记者,这几天虾子大量出笼,每天的捕捞量基本都保持在三四百斤,品质大虾可达到50斤以上。“三四月份气温较低,虾子长势较缓,但随着天气不断转暖,虾子也开始茁壮成长。”

2017年,从事20余年运输工作的刘兵兰决定转行,盯准了小龙虾养殖这片创业热土。“潜江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我们工农村又依傍田关河,是发展小龙虾养殖的好地方。”经过与村委会、居民沟通,刘兵兰成功流转了40亩土地进行虾塘改造,开始养殖小龙虾。

前期知识储备充分,养殖环境好、营养丰富,让刘兵兰养殖基地里的小龙虾健康干净、肉质饱满,刚起笼的鲜虾一经上市就被哄抢一空。“这只是当时一个虾塘的胜景。”作为工农村首批养殖户,在根据行业成功经验开展小龙虾养殖的同时,刘兵兰在另一个虾塘里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因判断失误,导致虾塘虾苗密度过高,小龙虾生长受限,利润甚微。“虽然养殖过程中出现了虾苗折损,但全年创收仍然达到了6万余元,我依旧信心十足。”

2018年,刘兵兰将养殖面积增至80亩,田间管理技术更加成熟、仔细。随着小龙虾养殖事业不断扩大,刘兵兰将视线聚焦同村富余劳动力,在缓解劳作压力、加强田间管理的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创收致富。“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村民来说,帮忙照看虾塘,既可以照顾家里,又可以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同时还减轻我的负担,达到了双赢。”

“小龙虾养殖也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自开展小龙虾养殖以来,作为工农村创业先锋,刘兵兰多次被村委会举荐参加各类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及研讨会。每每听课时,刘兵兰都会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回家后结合自身养虾实际深度思考。“池塘管理是小龙虾养殖的重要环节,一年四季都要用心管理,草好、水肥、饲料好,才能养出口感、品质俱佳的小龙虾。”从投放虾苗到新型养殖技术,说起小龙虾养殖里的学问,刘兵兰侃侃而谈。

在3月19日召开的2021第四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养殖技术创新论坛上,刘兵兰深受行业专家学者启发,进一步思考“养大虾”“养好虾”的创新技术、方法。“从事小龙虾养殖的4年,酸甜苦辣我都已经体验过了。我有信心、也有动力提升养殖技术,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小龙虾养殖道路。”

(文/图 刘小静)

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场_河虾养殖前景

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场

河虾养殖场_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蟹养殖技术

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场

河虾养殖场_河虾养殖前景_河虾蟹养殖技术

河虾蟹养殖技术_河虾养殖场_河虾养殖前景

运营部:0728-6238926

潜江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